一切历史,都是用思想写成的,所以历史也是思想史,思想的最高阶层是哲学,所以历史更是哲学史,因为思想指导行动,所以思想总比行动先行,思想史、哲学史的发生也比历史的实现更早。

——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47)》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了以下内容:

在完成了“谁最幸福谁最不幸这个《理想国》整个对话录中最重要的问题”的第一个论证后,苏格拉底马上换到了另一个角度——灵魂三分说,对这一问题进行第二轮证明。

第一,根据谁是灵魂的统治者可以分出三类人

这部分是苏格拉底对前面灵魂三分说的继续、补充、修订。

之前他说各种欲望只产生于灵魂的欲望部分,在这里他修订为每个部分都有与其本性相符的欲望和快乐。

以下是灵魂三个部分的功能和特点,以及灵魂被谁统治将会是哪一类人:

第一部分:理性

专司:学习和认知

特点:永远全力以赴地投放在认知事物的真理上。

别称:爱学习、爱智慧或者哲学的部分

对应的人:爱智慧者、哲学家

第二部分:激情

专司:产生意气愠怒

特点:总是全力地投身于统治、征服和取胜和功名荣誉上。

别称:爱胜利或者爱荣誉的部分

对应的人:爱胜者、爱荣誉者、爱敬者

第三部分:欲望

专司:这部分形式多样,只能用它之中最主要、最强烈的成分来命名它,也就是欲望

特点:对于食物、饮料、情色以及其他一切与此有关的事情所展示出的欲望特别强烈,因为以上欲望尤其要靠金钱来满足,所以,还热爱金钱。

别称:爱财货或者爱利得的部分

对应的人:爱利得者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48)-坤鹏论

第二,三类人有三种快乐

他们都会认为自己所属的生活最甜美快乐,比如:

做金钱生意的爱利者断言,和牟利相比,不管是受尊敬的快乐,还是学习的快乐,都是一文不值的。

爱荣誉的人则坚持认为,金钱带来的快乐是粗俗卑微的,学问的快乐如果不能带来荣誉和他人的尊敬,就是瞎扯淡。

哲学家坚信,没有什么快乐比追求真理更快乐,其他快乐都不是真正的快乐,都不过是满足人生来就带有的那些欲望后的感受,这些欲望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等,从需求的角度看,它们都是低层次的,而哲学家想要的是最高等级的、精神的、思想层面的快乐,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如果不是受到必然性的束缚,他是不会要那些低层次的快乐的。

二、第二个证明:灵魂三分说(下)

从三类人的回答可以看出,“三种快乐三种生活之间各有不同的说法,各执一词、固执己见,谁也瞧不上谁。”

同时,讨论“这个问题并不是在于要分出谁生活得更光彩或更卑微,或是更坏或更好,而是在于谁的生活的本身确实比较快乐或摆脱了痛苦。”

苏格拉底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要抛开善恶,丢弃荣耻,单纯只从快乐和幸福来评判他们的生活,看他们之中谁说的是最真实的,谁的生活是真的更为快乐、更为幸福。

“那我们又该如何判断挑选出最正确的那种说法呢?”

苏格拉底指出,“凡是要对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没有什么比知识、经验、推理这些更好的标准了。”

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比知行合一后的结果更正确,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测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谁的实践经验多,谁说的就最正确、最真实。

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就在于,找出这三类人中哪一类人对所有这三种快乐有最多的经验,听他的话应该不会错。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48)-坤鹏论

“你认为,爱利得者在学习关于真理本身方面所得到的快乐经验,能多于哲学家在获利上所得到的快乐经验吗?”

格老孔答道:“断然不是这样,相差远着呢!”

为什么?

格老孔解释说:“因为就哲学家来说,他必然地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品尝着那其他两种快乐的(胜利和荣誉的快乐和获利的快乐),而那爱利得者,却并不能必然地品尝和经验到那种在学习事物的本性时的快乐,知道它是怎么地甜美,相反,毋宁是,即使他有这样的要求和渴望,也是很难做到的。”

请注意这里出现的“必然”,也就是说,胜利和荣誉的快乐、获利的快乐都是满足人类必然的欲望所产生的,人从出生后就开始品尝这些快乐,唯独研究真理的欲望不是必然的,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会生出这样的爱欲来。

同时,按照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天赋论,哲学家也是需要天赋的,没有天赋,就算你想学,也难以学会。

“那么,既然哲学家能同时获得两种快乐,所以他比爱利得者厉害、高明得多。”

假设爱利得者和哲学家在各自擅长领域的快乐经验都是满分10,但是,他们在对方擅长领域所获得的快乐经验却相差甚远,如果爱利得者关于真理本身的快乐经验是2,哲学家在获利方面的快乐经验一定是远超2的,保守点,就算5吧,那么:

爱利得者的快乐经验总分是:10+2=12;

哲学家的快乐经验总分是:10+5=15。

很显然,哲学家整体的快乐经验就要比爱利得者的快乐经验高出不少。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48)-坤鹏论

“哲学家和爱荣誉者相比呢?”

“与爱荣誉者收获的学习知识的快乐比起来,哲学家体验到的受尊敬的快乐并不会更少。”

“因为,只要能完成了各自操持的任务,达成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光荣和尊敬,在这方面,富人、勇敢者和智慧者都是一样的,都能体验到受尊敬的快乐,这种快乐像是一回事,人人都有过经验。”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但是,只有哲学家才能获得看到事物本质的快乐,任何其他人都不可能品尝过。”

“那么,由此可见,哲学家是三种人中最具有快乐经验的,也就是最有资格判断三种快乐。”

“而且,他还是唯一有知识和经验结合在一起的人。”

坤鹏论前面讲过,苏格拉底所定义的智慧是知行合一内化于心的东西,是活在内心,并且不断成长的,一旦表现于外在,比如:写出来、说出来,它就成了死物。

这里,苏格拉底再次强调了智慧是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

“另外,也唯有哲学家或爱智慧者,才具有做出判断所需的工具——推理论证,爱利得者和爱荣誉者是没有的。”

苏格拉底曾专门论述过,判断必须通过逻辑推理达到,真正的哲学从来都是逻辑推理,它最是哲学家、爱智慧的人的工具。

而逻辑推理完全靠理性完成,理性就是融入到人性中的、可以调动和整合所有素质的逻辑分析能力,所以,在线喻中所说的那第四部分,也是最高等级的知识——理型、真理、智慧只能通过理性方能获得。

“如果以财富和利得作为评判事物的最好标准,那么爱利得者的毁誉必定是最真实的。”

“如果以荣誉、胜利和勇气作为评判事物的最好标准,那么爱胜者和爱荣誉者所赞誉的事物就是最真实的。”

“如果以经验、知识和推理作为标准,必定爱智慧者和爱推理者所赞许的事物是最真实的。”

以上三句话总结三类人以什么标准来评判事物。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48)-坤鹏论

“综上,快乐既有三种,那个在灵魂之中我们所据以进行学习认知的部分(理性),它的快乐是最真实的,而在我们之中谁的灵魂是由这个部分所统治的,他的生活也就是最快乐的生活。”

“因为一个明智的人,无论如何,他是作为一个有资格做赞美的人而赞美他自己的生活的,当他说自己的生活最快乐时,他的话是最可靠的。”

于是,最快乐的生活就这么愉快地确定:爱智慧者的生活、爱智慧者的快乐。

“接下来,该评判哪一种生活、哪一种快乐位居第二位了。”

格老孔表示:“不用说,战士和爱荣誉者的居第二”,“因为这类人的生活和快乐比起爱利得者的更接近第一种。”

“位居最后的自然就是爱利得者的生活和快乐了。”

以上就是第二轮证明,“正义的人已经在接连两次的交锋中击败了不正义的人”!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