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会根据一个现状、一个角度、一个时间点,就简简单单、甚至是粗暴地做出判断,给出结论,殊不知,这种判断和结论常常是臆断的、错误的,因此,对于事物,收集的信息越全面,越是能忍住,让子弹多飞一会儿,不意气用事,不凭感觉下结论,你的判断将会越为准确。

——坤鹏论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二)-坤鹏论

春节渐渐近,年味越来越浓。

相信这个兔年春节一定会热热闹闹的。

在坤鹏论看来,纵观所有哲学问题,最主要的无外乎以下这些:

1.人生的意义。

2.幸福。

3.知识。

4.道德。

5.美与艺术。

6.自由。

7.公平正义。

8.灵魂。

9.神与信仰。

10.逻辑与语言。

11.空间与时间。

12.自我。

而且,它们就像绝大多数哲学问题一样,至今都还没有标准答案。

哲学家们为它们争论了至少两千多年,并且开枝散叶出了诸多其他学科。

坤鹏论认为,在我们这个概率法则主宰的世界里,没有标准答案才是标准答案。

一、前情回顾

在《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一)》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二十三)

苏格拉底指出,通过身体感官获得印象和经验,这是人和兽类天生都具备的能力。

不过,对于这印象和经验本身的“所是”和“益处”的思考,是建立在漫长、艰难、大量的经验和教育之上的,而这只有人类可以。

前面讲过,对于感觉本身的“所是”和“益处”,灵魂需要反复比较才能做出的判断。

所以,要想进行比较、要想比较得更准确、更客观、更接近事实,关键有三:

第一,不同情况下的感觉数据够多,也就是说,印象和经验要丰富,这只有靠长期的实践进行积累。

第二,会不会比较,比较得高明与否,也是需要相应技艺的,而这需要学习前人经验,需要教育。

第三,灵魂的反复比较,意味着需要不断地反思,越思越明。

接着,苏格拉底论证道:

因为真、真实、真理=知识;

那么,如果一个人没有触及“所是”,就不能达到“真”(真理);

因此,一个人不能达到某个事物的“真”(真理),自然也就不可能拥有该事物的知识了。

所以,知识不在对事物的感觉、感受中,而是在对感觉、感受的“所是”的反思中。

原因很简单,在反思中能够达到事物的“所是”和“真”,而在印象(感受)中则不能。

显然,印象和反思有着巨大的差异,不能将它们统称为一个东西。

这里苏格拉底和泰阿泰德一起给感觉下了定义:

看、听、嗅、冷感和热感等印象活动,就是感觉活动,统称为感觉。

因为感觉达不到事物的“所是”,所以,感觉不是知识,它们是相异的两样东西。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四十二)-坤鹏论

二、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二十四)

“但是,我们发起这个讨论的目标不是为了发现‘知识不是什么’,而是‘知识是什么’。”苏格拉底接着说道,“尽管如此,我们总算进展到了这一步,也就是说,完全不要在感觉当中寻找知识,而应该在另一处寻找,也就是当灵魂以自在的方式跟那些是的东西打交道的时候所出现的情况,无论名称叫什么。”

“苏格拉底,我想它可以被叫作‘认信/形成信念’。”泰阿泰德说。

严群将“认信/形成信念”译为思议或论断,王晓朝则译为作判断,坤鹏论觉得都各有道理,所以后面都写出来,这样也有利于我们理解。

苏格拉底说:“你的想法没错,朋友,现在请尽弃前言,将我们已经说过的话统统抹掉,从头考虑,在你已经进展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看看你是不是有了更清楚的视野,请你再次告诉我们,知识是什么。”

“说信念(论断、判断)都是知识,苏格拉底,这不可能;因为存在虚假的信念(论断、判断),不过,也许真实的信念(论断、判断)是知识,你可以把这句话当成我的回答吧。”泰阿泰德答道。

他又补充说:“在继续讨论的过程中,随着讨论的深入,这个回答变得不像现在那么令人信服了,到时候我再尝试给出别的答案。”

泰阿泰德给出的知识的新定义是:知识是真实的信念(论断、判断)。

苏格拉底说:“很好,就应该这样,泰阿泰德,说得爽快一些,而不是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犹豫不决。”

严群译为:“今之侃侃而谈胜于前者之将言而嗫嚅。”

“如果我们的讨论继续这样进行,必将得到以下两种情况中的一种,要么,我们会发现我们所追寻的东西,要么,我们不那么固执地认为我们认识我们所不认识的东西,即使只有后面这个收获,其实也是不可小看的回报。”

“现在你说信念(论断、判断)有两个类型,一个是真实的,另一个是虚假的,而你把知识界定为真实的信念(论断、判断),对吗?”

泰阿泰德答:“对,这是我目前的看法。”

“那么,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对‘信念’(论断、判断)重新做一番讨论?”

这里说重新讨论,是因为前面已经提到普罗泰戈拉的观念,认为所有信念(论断、判断)都是真的,这就拒斥了虚假信念(论断、判断)的可能性。现在假设了信念(论断、判断)有真与假之分,显然对信念(论断、判断)要有新的说明。

“你指的是什么?”泰阿泰德问。

“有个问题现在让我感觉到困扰,以前也常常令我困扰,无论我自己思考还是跟别人交流的时候,都感到非常困惑,我无法解释我们拥有的这种经验是怎么回事,或者说明它如何如何在我们心中产生。”

泰阿泰德继续问道:“什么经验?”

“认信某个假的东西(作虚假的论断或判断)。”

也就是说,人们怎么会认信虚假的信念、论断或判断呢?

“即使现在我还在考虑,而且仍然在怀疑,到底我们应该将其存而不论,还是换个跟刚才不同的方式来对它进行考察。”

泰阿泰德表示:“苏格拉底,问题如果不是莫须有,看起来很有必要的话,为什么存而不论?刚才你还在和塞奥多洛讨论空闲,你说得很对,进行这样的讨论用不着慌忙。”

“你提醒得没错,因为这可能正是一个好时机,可以沿着走过的足迹再走一遍,小有成胜于大不就,把一点点事情做好比不圆满地做很多事情要好一些。”苏格拉底表示赞同。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