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辨,交换的关键是论证,而不是立场,在哲学那里,没有什么说法不能接受检视,但是,每一种主张都要说明理由。

——坤鹏论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十二)-坤鹏论

大家和坤鹏论在哲学的路上一起走到现在,有没有感觉到,西方哲学的一大根本性点?

那就是,他们的哲学家特别致力追求的,是理解和明晰性。

而且是从提问的时候就开始了。

比如:有人问,我们能否认知真理,就得先讲清楚什么是“认知”、什么是“真理”。

而这显然是从苏格拉底那里开始的,对于每一个哲学问题,只有在理解了问题及其中包含的概念之后,才能启程寻找解答。

一、前情回顾

在《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十一)》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最后会得到离奇可笑的论断

苏格拉底指出,跟着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直论证走下去,必然会得出流变说。

也就是:

“运动”导致所谓的“是”,即“生成”;

“静止”导致“不是”、“毁灭”。

这个理论的支持者中不仅有众多的名哲大家,而且还有最著名的喜剧和悲剧诗人。

而且,它也的确有着很多充分的事实可以证明。

但是,继续跟随这样的说法往下论证,最后的推断却会变离奇可笑。

比如拿眼睛视觉来说,白色,它不存在于我们的眼内或眼外,不是现实中的实在之物,也不处在任何特定的地方保持不动。

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以自在的方式“是”一个东西,在其自身之中并依靠其自身而成为一物。

就像白色、黑色或任何颜色,它们就是眼睛的运动和相应的运动接触后产生出来的一种东西。

它们既不是接触者,也不是被接触者,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

并且,因为眼睛是各人的、是具体的、特殊的,所以,颜色也因人而异,对人人来说都是特殊的。

同时,由于人本身都不曾永远保持相同的状况,是永变的,那么,对人来说,也就没有任何事物显现为相同的状况。

不过,如果用来进行测量或触摸的事物是“大的”、“白的”或“热的”,只要它本身不变,就算遇到另一个不同的人,它也不会有所变化。

另一方面,如果被测量或被触摸的事物,就是“大”、“白”、“热”等中的任何一个,与之不同的事物和它们发生接触,或想要修正它们,但只要它们自身不受影响,它们也不会因此而变化。

可是,由此推论出的某些论断,将被认为是奇谈怪论。

比如:有六个骰子,拿它们和四个骰子相比,它们多于四,多了其一半;

再拿它们与十二个骰子相比,它们少于十二,少了其一半。

在这样的比较中,六个骰子一直还是六个骰子。

由此,苏格拉底继而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自身增长,事物能否变得更多或更大?

泰阿泰德陷入了混乱。

因为按照常识,答案应该是不能。

可是,考虑到之前的问题,又必须说能,自相矛盾了。

也就是说,在刚才的例子中,六个骰子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既没增加也没减少,但是,因为分别与四个骰子和十二个骰子相比后,它却变得更多和更少了。

这也违背了前面的结论,也就是只要事物本身不发生变化,不管是遇到不同的人,还是不同的事物,它都不会变得有所不同。

黑格尔对此的评论是:“由于我们对同样的数目可以说多又说少,所以多和少只是一个相对的规定;因此所谓对象(共相)只是存在于表象之中作为意识的对象。这意思正如这话所表达的:‘因此一切都只有相对的真理’。”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十二)-坤鹏论

二、黑格尔对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评价

因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与世间存在绝对真理这个主流信念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一直到现在,它的风评都不算太佳,但是,黑格尔却不以为然。

这部分大家可以选择地看,因为黑格尔的思想和文字初读总会令人有些头晕目眩。

不过,坤鹏论总有这样的感觉,只要读进去,便如同在饮一杯奇妙又上头的思想醇酒。

——好看至极!

尽管普罗泰戈拉是智者派,但是,黑格尔对他的评价并不低:

“普罗泰戈拉不像别的智者那样只是一个教育人的教师,他也是一位深刻的、彻底的思想家,一位对那些十分普遍的根本规定有所思考的哲学家。”

对于“人是万物的尺度”,黑格尔则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命题。

“它的意思一方面是说,要把思维认作被规定的东西,有内容的东西,而另一方面思维也同样是能规定、能提供内容的东西,这个普遍的规定就是尺度,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价值的准绳。”

“普罗泰戈拉宣称人是这个尺度,就其真正意义说,这是一句伟大的话,但是这句话同时也有歧义,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一)每一个就其特殊个别性说的人,偶然的人,可以作为尺度;或者(二)人的自觉的理性,就其理性本性和普遍实体性说的人,是绝对的尺度。”

“照前一种方式了解,就无非是自私,无非是自利,中心点就是主体及其利益(即使人有理性的方面,这个理性也是主观的东西,也是‘他’,也是人);可是这正是坏的意义,正是人们借以对智者们作主要谴责的歪曲,说他们根据人的偶然目的,把人设定为目的——说在他们那里,就其特殊性说的主体的利益,没有与就其实质合理性说的主体的利益区别开来。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里也提出过同样的命题,不过加了进一步的规定;在他们那里,人是尺度,是就人是思维的、人给自己提供一个普遍的内容而言。”

“因此,在这里说出了一个伟大的命题,从现在起,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命题旋转。”

确实,正是智者派将哲学从天上拉到了人间,拉到了人与人之间,而普罗泰戈拉正是靠“人是万物的尺度”一举创启了这个西方哲学史的伟大壮举。

“哲学的向前进步的意义即在于表明:理性是一切事物的目的;哲学的这种进步给了这个命题以解释。”

“它更表现出一个非常显著的转变,就是一切内容、一切客观的内容,只是在与意识的关联中存在;因此思维在一切真理中被宣布为基本环节;因此绝对采取了思维着的主观性的形式,这一形式特别在苏格拉底那里突出地表现出来。”

“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因此也就是一般的主体;因此事物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对我们的认识而存在的——意识本质上乃是客观事物的内容的产生者,于是主观的思维本质上是主动的。”

“这个观点一直流传到最新的哲学;康德说,我们只认识现象,就是说,凡是对我们表现为客观、实在的东西,只应当从它与意识的关系中来看,而不应该离开这个关系来看。”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十二)-坤鹏论

“第二个环节更加重要。”

“主体是能动的,是规定者,产生内容;现在问题是:那么,内容怎样进一步得到规定?它究竟是被限制在意识的特殊性上,还是被规定为独立存在的共相?神,柏拉图的善,乃是思维的产物,乃是由思维建立起来的东西;其次,它也是自在自为的,我只承认那就其内容说是普遍的东西为存在的、固定的、永恒的;这样一种东西虽是我所建立的,但却也是自在客观普遍的,不是我所建立的。”

普罗泰戈拉由“人是万物的尺度”延展出来的意义我们细细品味:“没有任何东西是自在自为的单一”,或者是自同的,独立的;一切都只是相对的,它之所以为它,只在于它对意识的关系中——都只看它对另一个东西怎样,这另一个东西就是人。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