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多即是少,就像一个人的名片上印的头衔越多,越说明这个人真本事越少,需要靠一堆虚名来撑门面。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23)-坤鹏论

最近的文章中,坤鹏论均增加了“前情回顾”部分,用来总结上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切实地践行温故而知新。

渐渐地,坤鹏论也真正感受到了这样做的好处:

首先,因为要做总结,所以不仅要重读,还需要再做思考,印象和理解都会变更加深刻些;

其次,可以发现之前文章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正好进行补充和纠正;

再次,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让新的分享与思考更加顺理成章,一脉相承。

虽然在考虑篇幅的情况下,这样做会使每次的分享少一些,但是,所收获的营养却是倍增的。

而这不就是读书的真正目的吗!

一、前情回顾

在《读<理想国> 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22)》,坤鹏论主要分享了: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早早参与辩论。

苏格拉底提出,经过10年专心致志学习辩证法的必修预备科目后,也就是在学生30岁时,要对他们进行第二次选谁继续学习辩证法的挑选。

这次挑选除了选出其中最富有天赋的,还要考查他们能否不用眼睛和其他感官,就可以跟随着真理的脚步,达到纯实在本身(事物的纯粹本质)。

也就是说,要考查学生有没有摆脱感官,只用纯思想认识和思考事物的潜质。

只有通过这个考查的学生,未来才有机会通过辩证法从理智“看到”数理对象上升到用理性“看到”理型,成为真正的辩证法家、哲学家、城邦的统治者。

为什么要特别小心地进行这个考查项目呢?

因为辩证法是双刃剑,学得好能够成为哲学家,成为善者,学不好则很有可能去做违法的事。

学不好,一般只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能力不够。

也就是再怎么努力也不能完全摆脱感官知觉,这样的话,也就无法实现让灵魂转向,从而使灵魂的理性不断向上看,最终看见理型,一直到善的理型。

另一个则是因为功夫不到。

辩证法的天赋、能力是有的,但因为学习时间和积累不够,尚未“看到”理型、找到绝对原理。

会做违法的事情的原因则在于:

前面坤鹏论曾讲过,在赫拉克利特那里,逻各斯=绝对真理=神的法=自然正义,而苏格拉底、柏拉图言必称的正义并非我们现在常讲的被染上太多道德色彩的正义,而是自然正义。

“人类的法,均由唯一的神的法所喂养”,神的法就是逻各斯。

所以,人类的法律要遵从逻各斯,也就是遵从自然正义,遵从绝对真理。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绝对真理,那么必然就会不遵从自然正义,直接表现就是不遵守法律。

而在柏拉图看来,只有他所说的辩证法才能找到真理,如果学不好,肯定不可能找到绝对真理,亦即不知道绝对真理。

这时,可能有人会说,人们从小到大一直被教育过什么正义,都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是,人们虽然从小就有关于正义、光荣等的信念,但它们都是被父母、老师、别人灌输进去的,并非通过辩证法使自己的灵魂“亲眼所见”、亲自寻找到的,也就不可能牢固、坚定地扎根于灵魂。

如果一个人的信念都还处于这样的全是别人给的、不牢靠的状态,他就会很容易被别人说服,从而动摇和改变信念,不再尊重善、正义以及原本尊重的很多东西。

既然他认为没有必要敬畏这些信条,同时因为没有找到真理从而心中又缺少真理的信条,自然会转而采取那种能给人快乐而对人的灵魂具有蛊惑力和吸引力的生活,所以他便不再遵守法律,而成了一个违法者。

苏格拉底指出,这样的结果常常在哲学辩论之中会自然产生,在和别人多次互驳,结果或胜或败之后,他们很快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曾觉得正确的一切东西。

针对以上学不好、会做违法的事情的原因,苏格拉底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

第一,对于没有能力而学不好,在第二次挑选中设置专门的考查项目,从而将这类学生给筛除出去。

第二,对于功夫不到导致的暂时的学不好,既然哲学辩论是造成信念动摇和改变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强辩证法的学习外,还需要特别小心谨慎地引导学生进行辩论,一个很重要的预防措施就是:禁止这些尚未学成辩证法的学生出去和别人辩论,只允许年龄更大、成熟稳重、懂得分寸和个性坚定、辩论是为了获得真理的人参与辩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23)-坤鹏论

二、五年时间进行辩证法的学习集训

经过20岁~30岁整整十年辩证法必修预备科目的专门学习,并且还通过了30岁的第二次筛选,意味着这些城邦的未来卫士成功借由数学从可见世界进入到了可知世界,起码已经站到了可知世界的第一阶段——用理智“看见”数理对象,处于了解的状态。

但是,这还不是他们的学习终点,他们还需要进一步从研究数理对象上升到研究理型,达到理解的状态,从而把握独立于物理世界中任何受污染摹本的事物本身、实在,从而达到非假设性的绝对原理——所有知识和理智的最终基础。

苏格拉底表示,“如同在体育锻炼中一样,学习辩证法也要坚持不懈,全身心地投入”,既然年满18岁的青年要有两年时间参加士官团进行以体育为主的公民与作战训练,那么辩证法的集训学习用两倍于这个训练的时间并不为过,可以定为五年。

也就是说,那些第二次被挑选出来的年满30岁的青年,需要再用五年时间进行辩证法的集训。

这也意味着,这个阶段完成后,学生的年龄达到了35岁。

三、十五年的实践与考验

五年集训完成后,学生的年龄也就到了35岁,不过,他们还不能毕业。

“在这之后你还得派他再下到地洞里去,强迫他们负责指挥战争或其他适合青年人干的公务,让他们可以在实际经验方面不低于别人,还必须让他们在这些公务中接受考验,看他们是否能在各种诱惑面前坚定不移,或者,看他们是否会畏缩、出轨。”

这个相当于让他们下到基层实践,知行合一,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再在灵魂中萃取内化为智慧,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再对其进行全面的考察。

这个阶段苏格拉底设置了15年,也就是这些学生的年龄大约已经在50岁以上。

四、最后的学习和考验

“那些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的一切方面都以优异成绩通过了考试的人必须接受最后考验”——哲人王。

“我们将要求他们把灵魂的目光转向上方,注视着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在这样地看见了善本身的时候,他们得用它作为原型,管理好城邦、公民个人和他们自己。”

“在剩下的岁月里他们得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但是在轮到值班时,他们每个人都要不辞辛苦管理繁冗的政治事务,必须为了城邦而非为了荣耀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必须的一件事情。”

很明显,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是一辈子的事情,而且要占用剩下来的大部分时光,而担任统治者处理城邦的政治事务则采取轮值模式,从而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过哲学生活。

“那么他们何时才能辞去公务,定居福岛极乐世界呢?”

“只有当他们培养出和他们一样,可以取代他们护卫城邦的继承人时。”

“如果皮提亚的神谕能同意的话,城邦还会为他们建立纪念碑,像祭神那样地祭祀他们,即使神谕不同意,也得以神一般的伟人规格祭祀他们。”


小知识:皮提亚

也译为皮媞亚、皮提娅、琵西雅、庇提亚、庇西亚。

是古希腊的阿波罗神女祭司,服务于帕纳塞斯山上的德尔斐神庙。

她们以传达阿波罗神的神谕而闻名,被认为能预知未来。


到这里,正如格老孔所赞叹的:“啊,苏格拉底,你已经像一个雕刻师那样最完美地结束了你塑造统治者形象的工作了。”

五、同样适用于妇女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柏拉图)持有一定的男女平等的观念,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他继续补充道:“这里谈的统治者也包括妇女在内,你必须认为,我所说的关于男人的那些话一样适用于出身于他们中间的妇女们,只要她们具有必要的天赋。”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23)-坤鹏论

六、如何让这种城邦的建立成为现实

在第七卷的最后,苏格拉底对于如何让理想的城邦成为现实提出了他的见解:

“我们关于城邦和政治制度的那些意见并非全属不切实际的空想;它的实现虽然困难,但还是可能的,只要像我们前面说过的那样做,按其指示的道路前进。”

“一旦真正的哲学家,一位或多位,成为这个城邦的统治者,他们会把现今一切荣耀的事情都看作是下贱的、无价值的,他们最重视正义和由正义而得到的光荣,把正义看得高于一切,是最必要且最重要的事情,通过促进和推崇正义使自己的城邦走上正轨。”

“他们会怎么做呢?”

“他们将要求所有10岁以上的有公民身份的孩子送到乡下去,在那里接受他们的一套教育,改变他们从父母那里受到的生活方式影响,用自己制定的习惯和法律(即我们前面所描述的)培养他们成人。”

“而这就是我们所述及的城邦和制度藉以建立起来,得到繁荣昌盛,并给人民带来最大福利的最便捷的途径。”

至此,“关于这个城邦和以及与之相应的人的类型,已经说得够清楚了,同时,也就已经很明显地可以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了”。

到这里,第七卷结束了。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