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你说这样是不合理的,别人却用还有比这更不合理的事例来劝解或反驳你,但是,一个不合理绝对不会因为另一个更不合理而变得合理。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51)-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50)》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了以下内容:

第一,自然分三层,人们常在中间层

苏格拉底指出,自然、任何事物的本质都会分为三层——上、中、下。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由下至上,从底部往上攀登的,但是,大部分人到了中间那一层,就以为自己已经达至最高层。

原因一是,不曾到达过顶部,自然不知道那里的景象;原因二是,人们一般只会向下看,而不向上看。

正所谓我们的俗语:半瓶子咣当。

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形、感受、见解,完全是因为对顶部、中间和底部的真正本质没有经验。

因此,对真理和实在没有经验的人一样,对很多事物抱有不健全的意见和看法。

就像痛苦、既不痛苦也不快乐、快乐这三种状态,它们相当于是上、中、下三个层次,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体验过快乐,所以,他们在到达了中间那一层后,便会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快乐,如果掉回底层,就会认为自己是在痛苦。

因为,不知道,也没有达到过顶层,他们一生便在痛苦和既不痛苦也不快乐这两层间上上下下,误把痛苦和中间的无痛苦对比,认为无痛苦就是快乐,所以,“当他们被移向痛苦时,他们会坚信这痛苦就是真正的痛苦,可是当他们从痛苦被移到中间,他们就强烈地相信,这种介乎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就是充盈和快乐”。

第二,谁最能填充身体和灵魂的空缺

这部分是典型的逻辑推理,再加上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翻译的水平,所以读起来比较费劲、烧脑,坤鹏论再用比较通俗的话来复述一遍。

身体缺少某些东西,就会有饥渴之类的表现;

灵魂缺少了东西,通常表现为无知、愚昧。

显然,饥渴、无知这些表现的根源在于身体和灵魂的某些虚空和不足。

只要吃了饭、喝了水、学了知识,这些空缺就会被充实。

用什么来填补这空缺最管用呢?

这里就涉及到了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名词——是。

是,类似于中国哲学的有。

坤鹏论认为,可以将其理解为真理,或者直接沿用上面的比喻,将其视为营养。

对于身体来说,营养就是食物中对自己最有用的东西;对于灵魂来说,营养就是对思想最有用的东西。

所以,填补空缺最管用的肯定是包含真理、营养最多的东西。

那么,哪一类事物分有更多纯粹的真理、营养呢?

是对身体好的食物、饮料以及一切营养物品?

还是真意见、知识、理智,以及一言以蔽之,一切德性?

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后者。

为什么?

苏格拉底指出:

1.前者都是永远变动的、会消亡的事物,这种特性是它本身就具有的,它也是由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产生的;

2.后者具有永恒不变、不会消亡的特性,它也产生于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中,比如:真意见、知识、理智等;

3.真理是永恒不变、不会消亡的,它是思想的、无形的,而理型则是它的显形,而我们这个可见世界的万事万物因为都是理型的摹仿品,所以多多少少都会分有真理;

4.分有真理的多少数量,根据它们与真理的相似程度可以区分,因为,越是与临摹对象相像,就越具有临摹对象的特性,所以,属于不相同、不常住的事物,自然会比那知识所包含的真理少很多;

5.同样道理,分有的真理越多,就越真实,知识在真实性上也远远超过不相同、不常住的事物;

6.身体和灵魂,也符合上面所说,不相同的、有死的身体,与只转世、永不毁灭的灵魂相比,灵魂分有更多真理;

7.不管是身体还是灵魂,它们的空缺都需要真理来填补,但是相应的填补物又要是与其本性一致的东西,所以,身体需要的是永远变动的、有死的事物,灵魂需要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前一种身体需要的事物所分有的真理要远远少后一种灵魂需要的事物;

8.如果说被在本性上相一致的东西所填补、充实和满足,这是一件甜美快乐的事(可以想想志同道合、情投意合这些词),那么,那越是真实的东西,并且由越是真实地真理(是)的东西所填充,它就越是能够实在地并且真正地使人享受到真正的快乐,反之,越是分享和分有较不真实地真理(是)的东西的东西,它也就越是较少地得到真正地和持久可靠地填补、充实和满足,并越是分享和分有较不纯粹可靠的、较不真实的快乐。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51)-坤鹏论

二、第三个证明:快乐和痛苦的本质(下)

1.爱利得者、爱荣誉者一生在底层和中层游荡

坤鹏论提醒大家注意,前面苏格拉底提到了灵魂的三个部分都有各自的欲望以及快乐,所谓的欲望部分只是因为它比较复杂多样,才挑选了其最突出、最主要的部分命名为欲望部分。

“显然,那些对于智慧和德性一无经验的人,他们总为了大吃大喝以及诸如此类的活动凑集在一起,一同往底部涌,然后又返回到中间,一生就在这条路上来回游荡,从未能超越这一地段走到真正的高地,甚至没有抬头望向过它,也没有被人带到过那里,既没有被真理(是)所真正地填充和给予满足,也没有品尝过永恒不变的、纯粹的快乐。”

“相反,他们如同牛羊,永远两眼朝下,埋头对着地面,冲着饭桌大吃大喝,忙着填饱肚子,忙着进行交配,为了在这些方面比别人得到更多利益,他们之间你踢我,我踢你,用铁角和铁蹄相互践踏,互相牴斗,互相杀戮。”

“他们的欲壑难以填平,因为他们总是试图用并未分有真理(是)的东西去填充和满足他们自身之中那个既没有真理(是)、也不能够持满盈足的部分(这个部分指的是欲望部分)。”

“所以,他们所享有的快乐必然是和痛苦掺杂糅合在一起的,是一些真正快乐的影像,就像阴影画般是以明暗掩映勾勒出来的幻觉,它们是由于相互之间的对比才取得色泽的,以至于它们双方都显示得十分强劲有力,它们在那些无头脑、不明智的人们的心里孕育出对于快乐的癫狂的激情,使之成为战斗和争夺的对象,正如斯特西克鲁斯所说,英雄们在特洛伊为海伦的幻影而厮杀一样,都是由于他们对真情实况的无知。”

很明显,苏格拉底并不认可中间层的状态,因为这种快乐不是纯粹的快乐,是和痛苦掺杂在一起的。

对于绝大数人来说,他们属于上面所说的终生往返于底部和中间这条路的爱利得者,为了物质的、身体的利益,为了满足灵魂中永远也无法满足的欲望部分的欲望,争名夺利,甚至不惜互相残杀。

可以说,爱利得者一辈子就是为了爱利这个欲望而活,从未品尝过什么是纯粹的、真正、永恒不变的快乐。

这里提到的斯特西克鲁斯(公元前640年~公元前555年)是古希腊抒情诗人之一,写有长篇叙事抒情诗,演唱时由里拉伴奏。

他的诗收集在六本书中,现仅存有残篇,他最著名的诗是《颂歌》,在该作中他将海伦由特洛伊改编至埃及,说真正的海伦留在埃及,只有她的分身幻影被带到了特洛伊。


小知识:埃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源起

斯特西克鲁斯的改编在埃及神话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故事,大意是说:

海伦对爱情忠贞不二,并没有变心,她完全是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变幻成自己丈夫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而骗出来,帕里斯还趁机偷了不少财宝。

帕里斯的大船因为躲避风暴而停泊到了埃及尼罗河的河口,埃及法老明察秋毫,通过和帕里斯、海伦以及水手的交谈,就明白了事情的经过,不过埃及大神阿蒙拉(希腊神话中叫宙斯)通过其使者——智慧之神透特(希腊神话中叫赫耳墨斯)告诉法老,放帕里斯回去,并且让他带走海伦的分身,从而挑起一场持续十年为争夺海伦的战争,唯有特洛伊变成荒场成为废墟之时才会结束。

“他们要为美人海伦而战——只是他们不知道,他们所为之争战的只是具美丽的空壳罢了,因为海伦会留在这里直到墨涅拉奥斯前来带她回家。”

最后,正如神所预言的,墨涅拉奥斯千辛万苦来到埃及,最终抱得美人归。


“关于激情部分,必定也是同样情况,要是一个人不加思考不顾理性地追求荣誉、胜利或敬意,那么,为了获得它们带来的满足感,他们便有可能陷入暴力、嫉妒和愤怒中。”

也就是说,如果激情部分不接受理性的领导,一味追求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同样也会陷入欲望部分相同的境地。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51)-坤鹏论

2.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自信以下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无论是灵魂里的那个爱利得的部分,还是那个爱胜利的部分,都存在着这么一些欲望。

如果这些欲望是在追随着知识和理性,并且和这两者相结合去追求和获取那些清明的理智所指引的快乐。

那么,它们所获得的快乐,也将是在凡是它们所可能获取真实快乐的范围之内的最为真实的快乐。

并且,因为它们是在追随真实,这些快乐也就是那些为它们自身所固有的快乐。

也就是说,事物的最善时,就是它是自己时”,或者说,凡是对于一个事物来说,是最好的东西,也就是它的最为固有的东西,又或者说事物固有的最真实自己,就是最善的自己。

从上面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并不排斥激情部分、欲望部分的欲望,认为只要它们在理性的领导下,就能获得自己固有的、最真实的快乐。

那么,又怎么理解“事物的最善时,就是它是自己时”呢?

在《读<理想国> 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七十四)》中,坤鹏论讲过古希腊人早期的正义,其中提到,古希腊人认为,每一个具体的事物在这个宇宙中,都被自然地赋予了存在的方式、分寸和界线,这些就是每个事物“自己的”本性或“应得”。

“应得”的就不是任何外在性、附加性、补偿性的东西,而是其自身成其为此物之“所是”、其内在的“自然”(本性)的存在方式。

也就是说,当事物遵循宇宙秩序、自然法则,它就是正义的,最善的,最好的,它就达到了本然的存在方式——自得、自成、自我实现,实现了自身存在的卓越和完善,真正成为自身之“所是”,即“德性”的存在,同时,正义也就从自然法则演化为事物本身、内在的一种“德性”。

很显然,事物正义这一德性的获得,和他物、他人没有任何关系,而苏格拉底所表达的不依赖外物、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生成的个人的正义的德性(现代学界有人将之称为柏拉图式的正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延续了这种古代的正义观。

反之,如果一个事物僭越了自己的界线、违背了自己“应得”的存在法则,它就是不善的,不正义的,它的存在就其自身而言就是不完善、恶的,它就必须要为之作出补偿。

理解了上面的古希腊正义观,苏格拉底接下来的话也就不难理解了,他说:

“因此,如果整个灵魂都追随那个爱智慧的、哲学有部分(理性部分),并且没有任何内讧,那就对于每一个部分来说,不但都有可能在其他方面尽它自身的本质,从而是正义的,并且,每一个部分都能获取那样的快乐,后者既是属于它自身的,并且也是最好的,并且也是最可能地真实的。”

这里苏格拉底再次强调了灵魂的三部分也要像理想的城邦的居民那样,各安天命,各司其职,在理性(王者)的领导下和谐共存,这不仅是整个灵魂的正义,也是每个部分的正义,而有了正义便就有了完全属于自身、独特、也是最好、最真实的快乐。

“反之,如果是那其他两个部分(激情、欲望)中的一个掌了权,那它就不但不可能寻找和发现那个属于它本身的快乐,并且将强迫其他的部分去追求非属自己本性的并且不真实的快乐。”

“越是离开哲学和理性更远的部分(欲望),就越是会造成以上这样情形。”

“那么,那离开理性最远的就是那离开礼法和秩序最远的要素。”

“显而易见,离开最远的就是那些带着激情的和僭主政体式的欲望。”

“而最靠近法律和秩序的,则是王者式的、温和而有节制的欲望。”

“所以,那僭主就是离开自身固有的、真正的快乐最远的人了,而王者则是相离最近的。”

“那么,王者的生活必然是最快乐的,僭主的生活必然是最不快乐的。”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