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难以决断,而且这种事情确实与你息息相关,那么最好的评判标准就是:如果这件事落到自己头上,你会如何选择?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50)-坤鹏论

如果你对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难以决断,而且这种事情确实与你息息相关,那么最好的评判标准就是:如果这件事落到自己头上,你会如何选择?

而且,你要相信,绝大多数人其实和你一样,扪心自问的选择都会差不多,所以你的答案往往也是大众最真实的选择。

那么,违背你的选择的那些观点就值得深思了,因为凡是言语皆有立场,立场背后是利益,那么它们一定不是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是少数人利益的。

一、前情回顾

在《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49)》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了以下内容:

第一,从快乐和痛苦的本质证明

苏格拉底将第三轮证明视为事关成败的一轮,如果失败了,前面的两个证明也会一同失败,前功尽弃。

为什么?

因为他要从快乐和痛苦的本质来证明:三类人中,哪类人的生活最幸福,哪类人的生活最不幸。

本质决定一切,本质错了,满盘皆输,再逼真也都是假象。

第二,平静、安宁既是快乐又是痛苦?

苏格拉底先是论证了人们的一种普遍错误认识:痛苦的停止就是快乐,快乐的停止就是痛苦。

他指出,痛苦和快乐是完全对立的状态,在它们中间还有一种既不觉得快乐也不觉得痛苦的状态——平静、安宁的状态。

但是,当人们正承受着极端的痛苦,如果这种痛苦突然停止,进入到平静、安宁的状态,人们会觉得这时候最快乐;或者,当人们正享受着极端的快乐,如果这种快乐突然停止,也是进入到平静、安宁的状态,人们又会认为这时候最痛苦。

那么,在人们心目中,介乎于痛苦和快乐中间的平静、安宁状态,就是一种双重的东西——既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

第三,两者皆否的东西并不能变两者皆是的东西

一个东西既不是这个东西也不是那个东西,它却能同时是这两个东西,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一个动物既不是马,也不是羊,它肯定不可能同时是马,又是羊。

痛苦是一种状态,快乐是一种状态,如果将人的状态画成一条线,它们分别处于两个端点,而介乎这两者之间的状态就是平静、安宁。

也就是说,痛苦、快乐、平静安宁是三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显然,平静、安宁既不是痛苦,也不是快乐,它就是它自己。

所以,没有痛苦便是快乐,没有快乐便是痛苦,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观点就是错误的。

因为没有痛苦更可能是既无快乐也无痛苦,没有快乐更可能是既无痛苦也无快乐,它们都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平静、安宁的状态——无痛苦无快乐,也是我们常说的日子平平淡淡地过。

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呢?

这是因为平静、安宁在痛苦一旁,与其相比,就显得令人愉快,如果在欢乐一旁,与其相比,则显得令人痛苦,就如同,灰色在一片漆黑中会显得白而耀眼,但将其换到一片白色的背景之中后,又会看上去黑而扎眼。

所以,平静、安宁远非真正的快乐或痛苦,它只是快乐或痛苦的影像,只是显得、看上去似乎是快乐或痛苦,是一种纯粹的欺骗。

第四,它不是快乐或痛苦的本质

为了防止人们还会坚信痛苦和快乐的本质是:痛苦的中止即是快乐,快乐的中止即是痛苦,苏格拉底又列举了一个并非跟随痛苦而来的快乐进行反证,因为本质是纯粹的,只要有一点为非,它就不可能是本质。

这种快乐是:在产生前没有痛苦存在,它突然出现后,人们会强烈地感受到它,并为之快乐,但是当它停止后,也不会给人留下痛苦,它跟嗅觉的关系尤其大,比如:香味。

所以,既然有切实的反例存在,就证明人们之前的认识是错误的,快乐和痛苦的本质并非他们认为的那样。

当然,苏格拉底也指出,人们这样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几乎绝大部分和最强烈的快乐都属于某种对于痛苦的解脱,比如:吃饭的快乐是先有饥饿的痛苦等。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50)-坤鹏论

二、第三个证明:快乐和痛苦的本质(中)

既然平静、安宁这种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痛苦不快乐的状态,快乐和痛苦的本质并非于此,那么快乐到底是怎么样的性质,和什么最相像呢?

接下来,苏格拉底开始论证快乐的本质。

1.自然分三层,人们常在中间层

“在自然里有在顶的,有在底的和在中间的”,也就是任何事物的本性中分有上、中、下三个部分。

“如果有一个人从底部被移到中间,由于他不曾到达过顶部,自然也就不知道顶部是什么样的,所以,他站在中间的位置向下回顾他所从之而移来的底部,他会认为自己已经处在了顶部。”

“如果他又被移了回去,他也会觉得自己是在下降”,“显然,他之所以有所有这些情形和感受,完全是因为他对顶部、中间和底部的真正本质没有经验,才造成了这样的见解”。

这与我们的俚语:满瓶子不响,半瓶子咣当,是异曲同工的。

同时,由此我们也该更加理解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的深刻含义了,也就是知道自己还没有达到顶部,所以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更要因此而时刻保持谦逊,慎下断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所以,那些对于真理和实在没有经验的人,同样也会对很多其他事物抱有不健全的意见和看法,比如对于快乐和痛苦以及那处于这两者之间的状态的意见:当他们被移向痛苦时,他们会坚信这痛苦就是真正的痛苦,可是当他们从痛苦被移到中间,他们就强烈地相信,这种介乎快乐和痛苦的感受就是充盈和快乐。”

“然而,真相却是:由于没有体验过真正的快乐,他会误把痛苦和无痛苦对比,在无痛苦的一旁只看到痛苦,这就好比,由于从没见过白色,一个人会误把黑色和灰色对比。”

苏格拉底借由上面的论述揭示出,现实中,绝大多数人处在中间那一层,因为看不到也不知还有顶层,便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一层——真理,由于没有掌握真理,也没有对于真理的真实经验,所以,才会像对痛苦和快乐本质的错误认识一样,对很多其他事物抱有不健全的意见和看法。

2.烧脑的逻辑推理

“让我们再看下面的情形:饥饿和干渴以及诸如此类的事,它们不就是身体现状中的某些虚空和不足吗?”

“身体缺少某些东西时,就会有诸如饥渴之类的表现。”

“而如果灵魂现状中缺少了东西,通常的表现就是无知、愚昧。”

“那么,吃了饭学了知识,身体和灵魂的空缺就被充实了。”

“但是,哪一个是更真正的充实呢?是那更多的真实存在的充实,还是较少真实存在的充实?”

“显然,是更多的真实存在的充实。”

这个“真实的存在”有点不太好理解,坤鹏论看到还有译者将其翻译为:“是”、“是者”、“存在”、“有”等,这个词的英文是Being,是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名词之一,联系上下文,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真理。

另外,坤鹏论认为,我们在阅读中还可以将其置换为营养,不管是吃饭还是学习,最关键的是食物和知识都需要有营养,否则就无法填充身体和灵魂的空缺,甚至对它们还会产生负面作用。

“那么,依你看,是哪一类事物,它分有更多纯粹的真理?”

“是这一类:例如,食物、饮料、菜肴以及一切营养物品;还是这一类:例如:真意见、知识、理智,以及一言以蔽之,一切德性,它们中哪一类更纯粹地真实存在着(分有更多纯粹的真理)?”

“换个问法:一种是永远变动的、会消亡的事物,而这种特性是它本身就具有的,它也正是在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中产生的;另一种是本身具有永恒不变的特性的事物,它也产生于具有这种特性的事物中,这两种事物中的哪一种更纯粹地真实存在着(分有更多纯粹的真理)?”

答案不言而喻,自然是后者,那永远不变的事物(真理)更具有纯粹的真实(分有更多纯粹的真理)。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50)-坤鹏论

接下来的几句对话将是《理想国》,甚至是所有柏拉图著作中最难理解的段落之一。

“那么,那属于不相同、不常住的事物中所包含的真理(是),绝对不会比知识所包含的真理(是)更多。”

也就是说,有什么东西比知识更多地分有了那永远相同的东西的真理(是)呢!

同样,知识在分有的真实性上也远远超过了不相同、不常住的事物所分有的。

反过来说,“如果它(不相同、不常住的事物)分有较少的真实性,必然也就分有较少的真理(是)”。

这个论证的核心观点是:“真实”、“知识”、“真理”(是)是彼此关联的,一个东西如何分有“真实”,它就如何分有“知识”、也如何分有“真理”(是)。

“那么,总的来说,那有关于照料和维持身体的各类事物(物质的),和那有关于照料和维持灵魂的各类事物(思想的)相比,前者所分有的真实性和真理(是)要远远少于后者所分有的。”

“身体本身,和灵魂相比,也是同样如此的。”

“因此,那由分有更多的真理(是)的东西所填充的,并且本身是更加地真理(是)的东西,和那由分有较少的真理(是)的东西所填充的,并且本身是较少地真理(是)的东西相比,前者比后者更加真实地得到填补、充实和满足。”

“那么,如果说被在本性上相一致的东西所填补、充实和满足,这是一件甜美快乐的事,那么那越是真实的东西,并且由越是真实地真理(是)的东西所填充,它就越是能够实在地并且真正地使人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那越是分享和分有较不真实地真理(是)的东西的东西,它也就越是较少地得到真正地和持久可靠地填补、充实和满足,并越是分享和分有较不纯粹可靠的、较不真实的快乐。”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