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往往在满足你的欲望的同时,又支配了你,用得越多,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你。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20)-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理想国> 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19)》,坤鹏论主要分享了以下内容:

第一,辩证的过程

苏格拉底指出,一个人不是通过感官的知觉,而是完全通过辩证法在思想中进行推理,来获得每一个事物的实在、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知事物的顶峰——理型。

这个纯粹在思想中,不依靠任何感官知觉的过程,就是辩证的过程,而辩证法是在可知世界中获得知识的唯一方式。

那些必修学科的作用,就是引领灵魂转向,使灵魂最善的部分——理性不断向上看,从了解到理解,直至看到实在的最善部分——理型。

可见,在柏拉图看来,这些本质皆为数学的学科是打开可知世界的金钥匙,它们使得人们的认知从感官转为灵魂中的理智,理智凭借这些学科对影像进行思考,从而获得了可知世界中第一部分(假设的世界)的东西,这些东西比可见世界所有意见都高级,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实在,但这种显现是梦幻般的显现,是不明确的,有些模糊,所以,它们还不是真正的知识、绝对原理。

人们正是站在理智所获得的东西之上才得以继续上升,最终他们彻底抛弃了影像,只用理型,从一个理到另一个理型地进行研究、思考,这就是辩证法,最终上升到绝对原理。

所以,柏拉图将这些学科立为研习哲学的必修功课,正如他在其学园门口所立标牌:不懂几何学者免进!没有这些学科为基础,就别指望迈进哲学殿堂的大门。

另外,正如可见世界中的事物皆为可知世界中理型的摹本,人们在可见世界的认知模式同样也是可知世界辩证法的摹本,所以也是步步攀升的——从黑暗的、猜测的、想象的洞穴到明亮的、相信的、信念的地面,从看见阴影到企图看见真的动物,然后能看得见星星,最后看得见太阳本身。

第二,什么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唯一能够不用假设(算术、几何学等数学)而一直上升到第一原理(绝对原理)本身的研究方法;

辩证法可以做到系列地、在一切情况下确定所有事物实在;

辩证法能够将陷入无知的灵魂的眼睛——理性拉出来,引导它向上。

在此,苏格拉底又总结了第六卷讲过的:与两个世界四个部分对应的四种灵魂状态,以及对两个世界认知的合称。

第一部分=理性,第二部分=理智,第三部分=信念,第四部分=想象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知识,是关于可知世界的,关于实在、理型的

第三部分+第四部分=意见,是关于可见世界的,关于摹本、影像的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20)-坤鹏论

知识和意见的关系,就好比实在世界和可变世界的关系,也好比理性和信念的关系、理智和想象的关系。

还有其他的关系问题:对应这些灵魂状态的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事物分为两部分——能导致意见的部分和能导致知识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说明,在柏拉图看来,两个世界、四个部分、四种灵魂状态不是割裂的,而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式的认知过程。

另外,苏格拉底还提出了人类各种学科的内容被称为知识,但是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内容是比意见明确,却又比真正的知识——理型模糊些,它们与灵魂的理智相对应,而理型则与灵魂的理性相对应,因此,他认为需要给这些学科的内容另一个名称,不过,他没有给出建议。

二、柏拉图的辩证法不是真正的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是柏拉图著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柏拉图哲学体系中研究难度最高的部分。

他指出,这种辩证法还不是真正的辩证法,反而和智者派属于同一种辩证法,共同之处就在于如何使那特殊的东西解体。

柏拉图的“辩证法的目的和作用在于搅乱那特殊的东西,其进行的办法在于揭示出特殊的东西的有限性及其中所包含的否定性,并指出特殊的东西事实上并不是它本身那样,而必然要过渡到它的反面,它是有局限性的,有一个否定它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对于它是本质的。”黑格尔这样评论道,但是,“为了消解特殊的东西以形成共相(理型),这种辩证法还不是真正的辩证法,还不是辩证法的真形式。”

柏拉图的“共相(概念、理型)是从表象中发展出来和揭示出来的,这种从表象开始的方法好像使得认识更为容易,其实使得这个困难更为增大”。

“只能把辩证法看作一个使表象,甚至使概念混乱并表明其为虚无的艺术,以致辩证法的结果仅只是消极的,这种辩证法我们在柏拉图那里常常见到。”

以上是黑格尔对于柏拉图辩证法的一些评论,初看会觉得难懂,但就像坤鹏论以前讲过的,细细咀嚼品味几遍,其甘甜便会渗透弥漫出来,让思想获得非同寻常的享受,甚至是迷醉。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20)-坤鹏论

三、什么是辩证法家?

苏格拉底指出,辩证法家就是能正确论证每一事物的真实存在的人,反之,一个不能对自己和别人作出正确论证的人,就是缺乏理性,不清楚事物的本质。

“这样的说法对于善者不也同样适用吗?”

善者就是:

“像战场的士兵能抵抗住攻击一样,经受住所有考验,努力用本质而非意见去观察任何事物”;

“能用论证定义善的理型,并将其与其他所有事物区别开来”;

“在正确的方向上将论证进行到底而不出现失误”。

“而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并非真正知道善本身和任何具体的善,如果他只抓住善的摹本,那么他只是在用意见而不是在用知识与善接触,那么他一辈子要在做梦和打瞌睡中度过,并且在他还没有醒过来之前便已进入阴曹地府,长眠地下了。”

四、将辩证法置于所有学科之上,必修!

接着,苏格拉底表示,要通过法律将辩证法置于理想的城邦的教育体制之上,将它当作盖顶石一般置于一切学科之上,没有别的学科能比它更高。

“也就是说,我们的学习要以最后学了辩证法才算完结。”

因为,“当前那些只是接受我们口头教育的孩子,即使给予他们实质的教育,由于他们还是无理性的——就像几何学中的无理线一样(注:几何学中的对角线,对角线的长度是一个无理数,用整数除不尽)”。

显然,“你也绝不会让他们来担任城邦的统治者,主宰城邦政务”。

所以,“你会通过法律来固定他们应受的教育,特别是训练培养他们的这种能力:用最科学的方法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五、选谁学习这些课程?(上)

在确定辩证法要用法律规定为一切学科之上的必修课之后,苏格拉底指出:“现在剩下来还要你去做的事情就是选定谁去研习这些功课,如何选?”

关于这个话题苏格拉底讲得比较多,所以坤鹏论将其分成两部分来介绍。

1.要具有统治者的天赋品质和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

“我们必须挑选那些具有统治者同样天赋品质的人,必须挑选出最坚定、最勇敢、在可能范围内也最有风度的人。此外,我们还得要求他们不仅性格高贵严肃而且还要具有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

什么是适合这类教育的天赋?

“第一是必须有学习的热情,第二是要有敏于学习的能力。要知道,相比于体力劳动中的艰辛,学习过程中的艰辛更令灵魂恐惧,因为这种艰辛原本就不是肉体承受的,而是由灵魂承受的,和灵魂也更接近。”

“他们还须具备的品质有:强于记忆、百折不挠、喜爱一切意义上的劳苦。”

“若不具备这些,很难想象有人肯忍受肉体上的一切劳苦并完成如此巨大的学习和训练课程。”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20)-坤鹏论

2.哪些人不适合学习这些课程?

接着,苏格拉底又讲了哪些人是不适合学习这些课程的。

“就如我在前面指出的:当前,由于哲学的伴侣和追求者是没有资格碰触哲学的,才使得人们轻视哲学,以及造成我们当前犯的其他错误,真正的哲学研习者不应该有一点儿伪研究哲学的成分。”

“首先,真正有志于研究哲学的人,在对待劳动的态度上一定要持有全部的热爱,不能像瘸子走路一样,一半热爱,一半讨厌。”

“比如:有些人热衷格斗、打猎和其他体力活动,却对学习研究、听课和其他此类的智力活动,没有任何兴趣,这种态度就是瘸子走路的心态。反之,只爱智力活动,不爱其他的活动,也是瘸子走路的心态。”

“还有这么一种人:他虽然厌恶故意的虚假,不允许自己有这种虚假,而且愤怒别人有此虚假,但是,对于无意的虚假,他却能够自愿接受,比如:当他让别人看到自己知识匮乏这一缺点时,他并不以为然,就像一头在泥泞中滚来滚去的猪一样,他在假装没看到自己的无知。”

“这种人的灵魂是残疾的。”

“同样,我们必须警惕各种德性也有真假之分,节制、勇敢、大度等都不例外。个人及城邦都必须有分辨这些德性真假的能力,否则就可能不小心选了一个假好人或者跛子来统治城邦。”

总之,“所有类似的错误,我们都要小心避免。因为,我们要想维护好我们的社会制度及我们的城邦,就必须挑选出心智和身体都健康的人,并给予他们必要的长期教育和训练,确保我们所做的都符合正义本身。假设我们所选的人是完全相反的一种,人们将会变本加厉地嘲讽哲学”。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