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第一个要想明白的问题是: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十)-坤鹏论

一、开始对塞拉西马柯第二个论题进行反驳

在两人开始辩论之初,塞拉西马柯论证完他的观点后,苏格拉底就表示过,“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因为我们全都想要过一种高尚的生活”。

这个“它”就是苏格拉底在这里所说的:“在我看来更加严重的问题在于他的另一个论断——不正义之人的生活比正义之人的生活更好。”

苏格拉底一直倡导“人重要的不仅是活着,而是要活得好”,“追求好的生活远过于生活”,他为人类留下一句传世名言:“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活”。

所以,苏格拉底更关注的是人们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顺应当时智者派关注人事的潮流,他将哲学从思辨的“天国”拉回到人间。

至此,讨论的进程也就进入到了对塞拉西马柯第二个论题——“不正义者的生活比正义者更好”的反驳。

不过,苏格拉底这次准备玩个新花样,因为“如果我们也像他一样,先提出自己的看法,让他回答,然后我们再进行驳斥,那么我们就得列举过正义生活的各种好处,这样也就需要一名裁判来对双方列举的观点和事实作裁决。但若我们像前面的讨论一样,双方在共同探讨中逐步达成一致,那么我们自己就既是裁判又是辩护人了。”

苏格拉底问格老孔喜欢哪种方法,后者选择了第二种——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之后的辩论风格也就确立了。

这部分论证包含三个反驳:

正义是德性和智慧,不正义是邪恶和无知;

不正义不会让人强大;

正义让人生活得更好。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十)-坤鹏论

二、正义是德性和智慧,不正义是邪恶和无知

“塞拉西马柯,请你从头回答我们,你是否肯定完全的、彻底的不正义比完全的、彻底的正义更加有益?”

塞拉西马柯表示,当然肯定了,而且他早就在前面把理由讲清楚了。

“那么请告诉我,你对正义和不正义到底怎么看?你会把其中之一称作善,把另一个称作恶,对吗?”

请注意,苏格拉底又要开始施展他最为擅长的转移大法了。

塞拉西马柯表示“当然会”。

苏格拉底继续追问:“你是不是说善是正义,邪恶是不正义?”

塞拉西马柯对此并不赞同,“我认为正义是一种最高尚的天性忠厚,或者是心地善良”,是最高等级的单纯,而“不正义是一种判断之善”,是精明。

之后,他又补充强调,他所说的不正义并非那些偷鸡摸狗的行径,虽然这些只要不被逮住,也会得到好处,但是,他所指的主要还是那些窃国大盗——“至少,对于那些有能力征服许多城邦的统治者来说,不正义就是明智而且正确的”,他们懂得把不正义的活动搞得非常高大上、正义、荣耀,并且善于把整个城邦和部族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苏格拉底认为,塞拉西马柯将不正义归类到了美德与智慧,而将正义放到了相反的那一类德性,出乎他的意料,完全颠覆了常理,难以理解。

“我的朋友,你说得这样死,不留回旋的余地,叫人家怎么跟你说呢?”

“如果你在断言不正义有利的同时,能像别人一样承认它是一种恶和可耻,那么按照常理还有机会继续证明。”

“但是,你显然想要继续把荣耀、强大,以及其他所有我们向来归于正义的那些属性全都归于不正义,因为你毫不犹豫地把不正义算作美德与智慧。”

简而言之,塞拉西马柯认为,不正义才是美德和智慧,但是他并没有说正义是相反的属性,而是认为正义是最高尚的善良和单纯,是狡猾的苏格拉底篡改了塞拉西马柯对正义属性的观点。

苏格拉底继续追问:“你认为一位正义的人会不会想要超过另一位正义的人?”

“当然不会,否则他就不是现在这个天真的好好先生了。”

这个也符合前面苏格拉底对于正义的人的描述——不贪图名利,没有任何野心,也就没了攀比之心,此处也呼应了前面所说的好人,因此,在苏格拉底的定义中,好人=正义的人,而塞拉西马柯的定义则是,好人=聪明的人。

接着,苏格拉底又用提问的方法确定了:

正义的人不会有“超过、胜过,或超越正义的行为”。

“正义的人不宣称,也不希望超过别的正义的人,只想超过不正义的人。”

不正义的人“宣称要超过正义的人和正义的行为”,“宣称要超过一切,比一切都要更加好”。

“不正义的人也想超过别的不正义的人和不正义的行为。”

不正义的人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从其他一切事物中为自己谋求最多的利益”。

也就是说:

正义者不向他的同类而向他的异类谋求利益;

不正义者既向他的同类又向他的异类谋求利益。

塞拉西马柯表示,“你说得好极了。”

但是,按照塞拉西马柯的逻辑,“不正义的人是聪明的和善的,而正义的人既不聪明又不善。”

那么,不正义者与又聪明又好的人相同,属于同一类,正义者与既不聪明又不善的人相同,属于同一类,“每个人都属于性质与其相同的那一类”。

掌握一门技艺的人比没有掌握这门技艺的人聪明,比如:音乐家比不懂音乐的人聪明,医生比不懂医术的人聪明。

同时,一个人会在他聪明之处好,而在他不聪明之处坏。

音乐家在调弦定音的时候,不会想在琴弦的松紧方面胜过别的音乐家,但他一定会想胜过不懂音乐的人;

医生在给病人规定饮食方面,不会想胜过别的医生及其医术,但他一定会想超过一个不懂医术的人。

以此可以类推到各种形式的有知和无知。

“你觉得某个有知识的人愿意在行动或言论方面胜过其他有知识的人,还是愿意在这样的事情上跟类似自己的人完全一样?”

对此,塞拉西马柯认为有知识的人必然会持后一种态度。

而无知的人则是既想超过有知识的人,又想超过别的无知的人。

有知识的人是贤明的人,是聪明的人,而根据塞拉西马柯的观点,聪明的人=好人。

那么,“一个又聪明又好的人不会希望超过与自己同类的人,但希望超过与自己不同的并且相反的人”,但是,“一个又坏又无知的人既想超过与自己相同的人又想超过与自己不同的人”。

“我们讲的不正义的人既想要超过同类又想要超过不同类的人”,“正义的人不愿超过同类而只愿超过不同类的人”。

根据这样的逻辑推论出来的结果就是,“正义的人和又聪明又好的人相同,而不正义的人和又坏又无知的人相同”。

而且,“我们还进一步同意过,每个人都属于性质与其相同的那一类”,这样经过一番谈论,“正义的人现在是好的和聪明的,不正义的人是坏的和无知的”,这与塞拉西马柯前面所阐述的“不正义的人是聪明的和善的,而正义的人既不聪明又不善”,完全相反。

苏格拉底由此得出结论,正义是德性和智慧,不正义是邪恶和无知。

塞拉西马柯拼命抵抗,费了一番挣扎才勉强同意,因为逻辑上难以驳倒苏格拉底,再加上当时是夏天,搞得大汗淋漓,脸从来没有过的红,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答案,不同意苏格拉底的说法。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十)-坤鹏论

三、绕绕绕,绕晕对手!

你在看过苏格拉底这番论证后有何感受?

是不是觉得特别绕!

绕得让人头晕,总觉得不太对劲,一时又很难反应过来,提不出反对意见。

这就是苏格拉底,美诺所说的像电鳗般的苏格拉底,总是自己假装处在困惑之中又使别人真的陷于困惑,使每一个接近他、碰到他的人发呆——是灵魂和嘴巴都发了呆,像是中了移魂大法一般。

我们可以从对塞拉西马柯的描写看出,他应该不是被说服了,更多是被绕晕了。

所以,后世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的反驳论证“虽然表面成功了,塞拉西马柯也承认失败,但是没有哪个读者被它们说服了,只有苏格拉底自己最后庆祝自己的胜利……苏格拉底反对这个论题的那些论证都令人惊讶地薄弱和缺乏说服力。”

还有学者认为,这些论证在修辞上虽然不甚成功,但是在哲学上“比阐释者倾向于认为的要更有前途……在基本的论证过程中并没有明显致命的缺陷。”

坤鹏论看到有学者提出了苏格拉底论证的漏洞和缺陷,非常不错,和大家分享一下。

让我们先简要地重构一下苏格拉底这个多重类推之后绕得非常复杂的论证:

前提1:正义者只想胜过(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占有更多”,引申意是“胜过”)不正义的人,而不想胜过正义的人;

前提2:不正义者想要同时胜过正义者和不正义者;

前提3:一个人会与和他们相似的人有相同的特征;

前提4:有知识的人更好,无知的人更差;

前提5:有知识的人只想胜过无知的人,而不想胜过同样有知识的人;

前提6:正义者类似有知识的人,不正义者类似无知的人;

结论:因此,正义者因为像有知识的人所以更好,不正义者因为像无知的人所以更差。

第一个问题:偷换概念

苏格拉底对赖以推进论证的核心概念——“占有更多”一词换成了该词的引申意思——“胜过”。

塞拉西马柯用这个词时,他的意思本是“占有更多”,也就是想要多占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说正义的人因为遵守规范,不会要求比正义者占有更多,只要求比不正义者占有更多;而不正义的人,因为贪婪则想要比正义者和不正义者占有更多,所以,以“占有更多”这个意思带入到前提1和2中没有问题。

但是,在前提4和5中,苏格拉底使用了引申意思——“胜过”,这一下就使得含义发生了大转弯,不再是占有多少的问题,而是技艺实践者的技艺能力高下和好坏的问题,比如:音乐家和不懂音乐的人;医生和不懂医术的人等,而苏格拉底也借此进一步推衍到了有知和无知。

第二个问题:前提4和5的正确性存疑

疑点一:没有技艺的人是否真的那么不自量力,希望在技艺方面胜过拥有技艺者非常可疑;

疑点二:考虑到希腊文化整体的竞争性特征,有技艺者是否只想胜过没有技艺者而不想胜过其他拥有技艺的人也非常可疑,如果真像苏格拉底所说,希腊的各种赛会(比如体育、悲剧),恐怕无以为继。

第三个问题: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此论证中最大的问题和错误,存在于前提3。

首先,两个事物拥有一些相似性并不能就断言它们在各个方面都是相似的,就像两个事物拥有一些差别也不意味着它们在任何方面都是有差别的。

即便正义者与技艺拥有者有一些相似之处,不义者与无技艺者有一些相似,这些相似性也并不足以推论出正义者有知识、智慧、更好,而不义者无知、愚蠢、更差。

这就像有些人头发长,有些人没头发,而有些头发长的人是艺术家,但是我们却不能推断长头发的人可以做艺术家,没头发的人不行。

以上就是类推论证的显著缺点之一,而苏格拉底在与人辩证时比较喜欢用此方法,而且不仅是一重类推,经常是几重类推,类推叠加类推,不仅会将人绕晕,而且越绕越远,所以只要较真,就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少见。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