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做任何事都秉承着保质保量的信念去做,甚至以超越上一次为目标,你的成长必然是迅速和显著的,因为每一次这样投入地做事都是在夯实你上行的阶梯,所有的伟大都是由一个个渺小的坚持构成的,这个坚持不仅仅是做,更重要的每次都会全力以突破目标去做。

——坤鹏论

坤鹏论:读《斐德罗篇》从修辞到爱再到灵魂(九)-坤鹏论

在《读<斐德罗篇> 从修辞到爱再到灵魂(八)》中坤鹏论分享了苏格拉底第二篇文章的开始部分,它讲了有爱情的人被认为是得了心病,失去了理性,所以是迷狂的。

按照以前两篇文章的道理讲,迷狂是坏的,所以才应该恩宠没有爱情的人,而不是有爱情的人。

而苏格拉底则用预言家、赎罪除灾的宗教仪式、诗人这三种典型的迷狂,来证明人类“最重要的好东西”、“最大的赐福”恰恰是通过迷狂疯癫的方式降临的,“迷狂确实是上苍的恩赐”和馈赠。

一、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

在举了以上三个迷狂以后,苏格拉底表示,由于神灵附体而迷狂所获得的美满效果,还有很多,并且是说不尽的。

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所以迷狂并不是可怕的”,“不要被那种论证吓倒”,“那种论证”就是“相信一个神志清醒的比一个痴狂的是更好的情人”。

因为这种论证如果要想让我们信服,它还必须证明:“爱情并不是上苍为了爱者和被爱者双方的利益而恩赐的”。

可是,“我们所要证明的正好相反”——“老天要赐人最大的幸福,才赐他这种迷狂”。

这种证明“不一定能说服弄巧好辩的人们,可是在真正的哲人看,却是千真万确的”。

那么,又该如何进行证明呢?

苏格拉底说:“第一步我要研究灵魂的本质,无论它是人的或是神的。”

这是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研究,一切研究和讨论都必须从定义开始,也就是从本质出发,并在过程中时刻紧紧抓着本质不松手,从而保证一直在大道上不会跑偏。

而要研究灵魂的本质,则“先要考察灵魂的情况和功能”。

首先,他指出“凡是灵魂都是不朽的”。

“因为凡是永远自动的都是不朽的”,也就是说,由自身推动的、永在运动的东西是不死的。

“凡是能动另一物而又被另一物所动的,一旦不动时,就不复生存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与永远自动者相反,那些要靠外力,由其他事物来推动的事物会停止运动,所以也会停止生命。

因此,只有自动的,靠自己运动的东西,由于它不会舍弃自身,才永动不止。

而这个自动者是其他所有被动者的动起来的本源和开端,可谓运动的第一原则。

接着,苏格拉底指出,作为第一原则的这个自动者不可能是产生出来的,不会来自生成的东西。

因为“凡是创生的都由一个初始创生而来,而初始本身却不由另一物创生而来,否则它就不成其为初始”。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产生都必须源于第一原则,而第一原则本身则不可能源于其他任何事物,如果它也是被产生的,那么它就不再是第一原则了。

进一步说,“它既不是创生的,就必然是不可毁灭的;因为若是初始毁灭了,它自身就不能无所自而创生,而它物也就不能由它而创生;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就其为初始而言,既不能由它物创生,也不能毁灭,否则全体宇宙和万事万就同归于尽,永远不能再有一物使它们动,使它们又开始生存”。

简而言之,“由于第一原则不是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一定是不朽的,因为如果说第一原则被摧毁,那么肯定就不会有任何东西从中产生出来,假定第一原则的产生需要其他事物,那么也不会有任何东西能使第一原则本身重新存在”。

所以,“自动者是运动的第一原则,它的灭亡就像它的产生一样,是不可能的;否则的话,整个宇宙,一切生成的事物都将崩溃,成为死寂的,要找到另一个能使之再次产生的运动源泉也绝不可能”。

由上面的推导,苏格拉底继续指出:

“自动者的不朽既然证明了,我们就可毫不迟疑地说:这种自动性就是灵魂的本质和定义。”

“凡是由它动的物体可以叫作无灵魂的,凡是由自动的物体可以叫作有灵魂的,因为灵魂的性质原来如此。”

也就是说,任何物体的运动如果来源于外部,那么这个事物是没有灵魂的;但是如果一个物体的运动源于自身,那么这个物体是有生命的,或有灵魂的。

“如果自动者确实就是灵魂,它就必然不是创生的,不可毁灭的了。”

所以,灵魂就是推动自己运动的东西,灵魂是不朽的,灵魂是第一原则,灵魂是运动原则。

坤鹏论:读《斐德罗篇》从修辞到爱再到灵魂(九)-坤鹏论

二、捋一下苏格拉底的论证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坤鹏论决定再和大家一起捋一捋上面所讲述的苏格拉底的论证过程。

论题:一切灵魂皆不朽,灵魂作永恒运动,永恒运动之物皆不朽。

论证一:说某物作永恒运动就是说某物也做自我运动。

因为如果它不做自我运动,生命和运动就会停止;

如果它作自我运动,运动就绝不会停止,因为自我运动之物永远不会与自身脱离。

自我运动与永恒运动同为一物,可能皆为不朽。

论证二:永恒运动并非生成之物,因为它是一个运动原则,且是第一原则。

作为原则,它也不会被毁坏。

论证三:结果,运动原则与自我推动之物同为一物。

因为二者皆等同于永恒运动之物。

这意味着,(1)它不会被消灭;(2)它永不能生成。

倘若不是如此,想想后果会多么奇怪。

论证四:我们已经看到,自我运动不朽。

这意味着灵魂也不朽,因为(1)身体的运动来自外部,它没有灵魂;(2)灵魂有来自内部的运动,这就是灵魂的本质。

因此,我们必须下结论说,自我运动与灵魂同为一物;而且也可以推知,灵魂因此也必定是“非生成和不朽的”。

再用一个长等式总结一下:

永恒运动=自我运动=第一原则(运动原则)=不朽=既不会被毁灭也永不能生成=灵魂本质

三、阿那克萨戈拉的Nous(奴斯)

坤鹏论曾系统地介绍过阿那克萨戈拉这位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他给西方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Nous(奴斯)。

在他那里,Nous(奴斯)是一切运动的原动力,是宇宙的第一推动力,是它也只是它推动了一切的运动及产生。

亚里士多德认为,“Nous(奴斯)对于他常常不是别的,而就是灵魂。”

不难发现,Nous(奴斯)与前面苏格拉底所论证的灵魂是极为相似的。

并且苏格拉底在其“灵魂的转向”过程中确实受到过阿那克萨戈拉的启发。

柏拉图在《裴多篇》详细讲述了苏格拉底(或是柏拉图自己)理解的阿那克萨戈拉哲学,以及从初听的欣喜到阅读著作后的失望。

阿那克萨戈拉声称Nous(奴斯)安排并且造成万物,这令苏格拉底欣喜若狂,“他使我在事物的原因方面大大开窍”,“因为他给个别的东西指出了其原因,并且给一切的东西指出了共同的原因”,“这个希望是无论用多少东西来跟我交换我也不肯放弃的,我非常迫切地抓住了他的著作,尽可能早点来加以阅读,以便尽早知道什么最好、什么最坏(善和恶)。”

但是,苏格拉底“这个辉煌的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因为在阅读了阿那克萨戈拉的著作后,苏格拉底发现这个人是前后不一致的,“这个人并不用思想,也不用任何真正的原因来构成事物, 而是求助于气、以太(希腊人把大气分成两层,月亮以上的叫清气,译为以太)、水以及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当作原因。”

也就是说,阿那克萨戈拉更多地还是用物理的东西来解释原因,而并非那个内在的Nous(奴斯)。

就像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坐这里,他只会从身体的骨头、肌肉、关节等物质性的、外面的原因来解释搪塞,而不从我们的思想、从我们的内部找原因,可是后者才是真正的原因呀!

黑格尔认为,不管是阿那克萨戈拉还是苏格拉底,他们所说的Nous(奴斯)、灵魂,其实就是思想自身。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思想是通称的思想,而不是那种在我们自己意识中的思维。

它是完全客观的,是自在自为的,是没有对立的普遍者,在自身中包含着一切——所有共性。

坤鹏论:读《斐德罗篇》从修辞到爱再到灵魂(九)-坤鹏论

四、温故色诺芬尼和巴门尼德的推论

另外,大家对于苏格拉底的逻辑论证是不是有些眼熟?

对的!

它与爱利亚学派的色诺芬尼、巴门尼德的一神论逻辑推论极为类似,除了在动还是不动上存在不同。

亚里士多德清晰地道出过色诺芬尼的论证:

“如果众神已经降生,那么其在诞生以前必定是‘无’。假如众神死亡,那么众神将回归于‘无’。有神所不存在的时刻,这是不可想象的(不合理)。因此,众神既不会降生,也不会死亡,故神是永恒存在的。”

色诺芬尼所谓的神,不是在世界以外创造世界的唯一的神。

他认为至高无上的神和宇宙整体是一致的,是一体的,宇宙就是神,神就是宇宙。

神是一,同时是全体,就是一而多(One and All)。

人就在“他”的怀抱之中。

在“他”那里是既无成,又无毁,既无始,也无终的。

将至高无限者和宇宙整体等同划一的思想,是泛神论的哲学理论,所以色诺芬尼是泛神论的代表。

自那以后,泛神论(一神论)便习惯地将唯一的神、全体、多、宇宙称为“一”。

正是凭着这样伟大的思想,色诺芬尼还被认为是一个著名哲学学派的先驱。

该学派认为,在五彩缤纷的现象世界背后存在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

这个学派就是爱利亚学派。

坤鹏论:读《斐德罗篇》从修辞到爱再到灵魂(九)-坤鹏论

爱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巴门尼德在色诺芬尼的思想基础上又进一步得出了“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

因为我们只能对存在的东西形成概念并言说它,对于不存在的东西则不能。

既存在存在者,又存在非存在者(即有物存在,又无物存在),是不可想象的。

再简单点讲就是,有则有,无则无,有且无是不能成立的。

巴门尼德继而由“存在者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又推导出:

第一,“一”不存在变化

因为变化意味着事物通过产生和消失而变化着,但是这个变化过程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

比如:我们说一粒树种长大了,一棵树就产生了,当它死亡了,它就不存在了。

这意味着,我们先说树不存在,然后又说它存在,接着会再次说它不存在。

这等于我们在开始和最后都说到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可能成立的观点。

所以,变化是巨大的错觉,从未有过变化。

第二,“一”不可分

我们一般会观察并认为世界包含许多不同的东西。

比如:一只猫坐在凳子上。

我们所知觉到的是,猫和凳子是不同的东西,而不是一团没有分别的物质。

但是,这种通常的物理差别的观点在逻辑上也是有缺陷的。

我们其实是在说,猫爪下面不存在猫,而从它的爪子到头才存在猫,猫头之上又不存在猫。

因此,当我们划分猫的物理界限时,我们在开始和最后都说到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可能的观点。

那么,我们必须拒斥所谓的物理差异的事实,将它也视为一个大型的错觉。

简而言之,只有一个不可分的东西存在。

第三,“一”必定是不动的

巴门尼德认为,“一”是一种填补空间的东西,并否认存在一种空无的空间的可能性。

因为,假设“一”运动的话,它在它原来的地方将不存在。

而且,如果“一”能运动到另一个地方,也得是另一个地方在这之前是空无的空间,即无物存在才行。

以上就包含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合逻辑的断言。

当时的哲学家都认为盈满的状态中不能有运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因为盈满状态中可以有循环运动,但是这种运动必须从一开始就存在,因为一件事物运动就需要从自己的位置跑到另一个位置,而盈满状态中没有多余的位置,所以这种运动只能是循环运动。

第四,“一”不生不灭

假设“一”即可生成又可消灭。

如果是生成,必来自于“无”,如果是消灭,也必归于“无”。

但是“无”既不能言说,又不能思考(不合理),所以“一”是不生不灭。

第五,“一”是绝对的,也是自足的

它没有任何欲求,也没有任何感情,它无所依傍。

假设有依傍,就会有两种可能:

一是,依傍存在的东西,那就等于依傍自己,依傍自己等于无所依傍;

二是,依傍不存在的东西,可是依傍不存在的东西,还是等于没有依傍什么东西。

所以,“一”是绝对的。

正因为它是绝对的,它就不必有所欲求了;它无欲求就不会患得患失,它哪里还用得着什么感情呢?

第六,“一”必定是一个完美的球体

巴门尼德认为,“一”是一个中心点均等地扩张到四面八方圆满的同心球体,就是充实的意思。

如果它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是不规则的,比如:就像保龄球那样挖三个洞,它们将使保龄球里面产生不存在的区域,这样也会错误地断言某物不存在。

上面这些个逻辑推论大家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地绕一绕,绕通了你必然会有一种享受思维大餐的感觉。

如果还嫌不够过瘾,可以买一本《皮浪学说概要》,里面有很多类似的逻辑推导,非常烧脑又令大脑兴奋。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