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记住,少就是多,一次做一件事情,生产力才是最高的。

——坤鹏论

坤鹏论:颠覆传统时间管理 重新定义生产力-坤鹏论

上周五分享了《坤鹏论:每天工作8小时太辛苦 这事只能怨咱的祖先》,不少朋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其实,我们要客观看待《枪炮、病菌与钢铁》和《人类简史》所持的观点,千万不要戴着二元论的眼镜审视它们。

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假说和猜测,因为我们看到的历史都不可能100%正确。

就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同样也可能是满纸荒唐言。

只因史笔是埋葬真相最卑劣且最有效的手段。

他们不是被政客所用,就是陷入自己的主观情绪中难以自拔。

更何况是只有遗迹、化石、壁画等线索的原始狩猎采集时代。

所以,坤鹏论认为,它们总出来的规律才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重点。

从这周开始,坤鹏论将进入时间管理的学习周,探讨如何让时间发挥10倍价值,因为生命=时间,时间=生命,那么也就是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发挥10倍价值。

一、搞对时间管理的定义,否则时间永远不够!

坤鹏论以前和许多人一样认为,时间管理就是让自己所有可支配时间100%有效利用,特别是零碎时间,从而不浪费一分一秒。

而且许多时间管理的书也是这么教的。

直到有一天,机缘巧合地看到了一本书,自从才知道,这种认知是错误的,或者说,没有从本质出发,路不平,不宽,走起来相当不舒服,效果也不佳。

坤鹏论一下子感觉到,以前的自己就像个只会用蛮力的莽汉,追求的是每分每秒绝不浪费,甚至还要尽量延长每天的工作时间。

天天很累不说,效率还不一定比一天只工作5小时高。

可以说,用尽每一分,榨干每一秒,这是工业时代最经典的管理方式。

请各位自动脑补卓别林著名的《摩登时代》场景——成天挣扎在生产流水线上的,由于他的任务是扭紧六角螺帽,结果最后在他的眼睛里唯一能看到的的东西就是一个个转瞬即过的六角螺帽。

坤鹏论:颠覆传统时间管理 重新定义生产力-坤鹏论

用这种方法,与其说是在管理自己的时间,不如说是将自己视为生产线的工人,让自己陷入忙不完的工作地狱。

生产线的创始人叫弗雷德里克·泰勒。

他广为人知的做法是拿着秒表站在那里监测工人的动作效率——寻找提升工人完成任务速度的方法。

在泰勒的时代,生产能力的定义确实也没什么歧义——单位时间产出产品的数量。

传统的管理学恰恰诞生于工业时代初期,它有两种前提假设,一是对人的不信任,二是生产力和时间成正比。

这就造成其管理方式都是以最大化压榨劳动力为前提进行的。

如果你用这种方式管理自己的时间,就等于说明自己能产生的价值属于劳动力,和时间成正比。

在工厂里面,同样的时间内,你能产出的零件越多,你就比别人更具生产力。

可是,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它们都致力于将人类从生产线上解放(踢)出来,人类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越来越集中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之下,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定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坤鹏论:颠覆传统时间管理 重新定义生产力-坤鹏论

二、用生产力来正确定义时间效益

生产力不是指你做了多少,而是你成就了多少。

只要管理好你的时间、专注力以及精力,便能运用最少时间,完成更多事情!

——克里斯·贝利

为什么你努力做时间管理,却还是一直没时间?这是很多人的困惑。

而生产力这个概念出自一本名为《最有生产力的一年》的书。

书作者加拿大人克里斯·贝利,从青少年起就迷上了学习和实践时间管理的方法,一直到高中、大学,坚持了近10年。

在他大学毕业后,又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密集研究和实验各种时间管理方法,比如:一天工作超过16小时、或一天只工作5小时,以及各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他在10年时间里阅读、研究,并测试过成千上万种时间管理的招数,众多实践终于得出了真知。

许多讲时间管理的书,一般都会让你区分事情重要性、排出先后顺序、运用好琐碎时间等。

但是,克里斯·贝利在实践中却发现,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时间花得不少,但工作成果却不见得越大。

最终,他发现,只要方法正确,每天只要工作不到5小时,成果却比一天花10小时还要大。

这就是他重新定义的生产力概念:生产力和你做多少无关,只与你的成就多少有关。

所谓成就,是你觉得最重要、最想完成的事最终的完成度。

克里斯·贝利得到的结论是,人的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

生产力 = 时间 × 精力 × 专注力

传统管理学上认为,将“时间×精力”最大化就能得到生产力,其实,那只能得到劳动力,对知识工作者来说还需要的是“专注力”。

许多事情会让人们的专注力分散,比如:同步多任务工作、工作优先顺序、长时间工作(超过5小时就算)、被分心的事情打扰中断等。

而且如果损失一半的专注力,用两倍的时间都不一定能补回生产力,反之,如果专注力充足,很多事情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这不禁让坤鹏论联想到人的另一种力——意志力,它的提法出自《意志力是训练出来的》。

意志力同样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用完就要去睡觉或冥想等让头脑放松的方法才能重新补回来。

在意志力坚强的时候,你能够坚持完成该做的事,一旦意志力用完,人就会开始放纵,比如:吃甜食、买买买等。

专注力也是类似的概念,它影响时间的质量,意志力影响时间或资源使用的选择。

它们都会对最后的总体生产结果产生影响。

这也恰恰说明了,为什么有时间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很少。

其原因就在于,不是你的时间多就能成功,关键在于你能够专注的时间有多少。

甚至一个人财富自由的程度高低,也不取决于金钱有多少,而是可自由支配专注的时间有多少。

这个全新的生产力概念,向我们揭示的真相是,时间管理是其次,更应该优先管理精力和专注力。

再往深里面探究,这就是逆向思维,也就是能不能高效完成任务,别老琢磨任务本身,正确的做法是先看自己的能力够不够,一是认知和技术水平,二就是精力和专注力。

人们对于自己总是倾向于高估,安排工作时,往往习惯性地假设自己当下精力和专注力都是100%的最佳状态。

结果,很可能工作很重要,但精力和专注力却只有50%,随着工作时间越长,精力和专注力还会持续被消耗,几个小时后,可能就只剩20%以下了。

最终,明明3小时就能完成的事,最后花了10小时才完成。

反之,如果投入的时间少,投入的精力和专注力就会比较高,实际上更有效率!

坤鹏论:颠覆传统时间管理 重新定义生产力-坤鹏论

三、7个方法教你正确使用精力与发挥专注力

那么,提高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使用精力与发挥专注力。

作者从这个角度出发, 在《最有生产力的一年》中提供了几个他亲测非常有效的方法,比如:

方法1:三重点法则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天下来处理了很多杂事,最重要的任务反而没做完,于是,我们会想,明天一定要专注处理它。

结果,到了明天又有一堆杂事冒出来,真正重要的事又被拖延,迟迟无法开始。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牢记,生产力高并不是完成的事情多,而是产出的价值很高。

时间如果花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你以为只花掉时间,实际上它还消耗掉你宝贵的精力和专注力。

每天一开始,在正式工作之前,先决定当天必须完成的三件事,并为它们分配出精力和专注力多少。

同时,每周、每月一开始前,也要确定这一周或一个月必须完成的三件事。

这个法则让你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最重要的目标之上,而非一味蛮干苦干。

方法2:找到自己的黄金生理时钟

精力与专注力和生理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一天状态最好的黄金时段,在这样的时段里,工作1小时,可能就相当于其他时段3小时的成果。

比如:不少程序员很喜欢半夜编程写代码,就是因为程序需要高度的专注力,而白天身边的干扰太多。

你也可以通过测试找出自己最佳的生理时钟,将其保留给最重要的任务。

方法3:一次只做一件事

克里斯·贝利认为,专注力和肌肉一样,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

一次只做一件事是专治分心的最好方法之一。

它可以帮助你锻炼“专注力肌肉”,并为你眼前的任务开辟出更多的注意力空间。

同时,它也是强化记忆力的一项有效工具。

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所说,“到处都有,就是到处都没有。”

大量研究证明,多任务处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力。

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喜欢同时做多件事呢?

这是因为多任务处理总让你工作起来更有趣、更刺激。

而其根源在于多任务会令人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幸福的化学物质。

有本书叫《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其作者查尔斯·杜希格经过研究和实验后发现,我们之所以会有习惯,就是因为在重复做某件事时,只要它由三个元素组成,大脑就会持续分泌多巴胺,让人快乐,且有幸福感,随着做得次数够多,“一旦提示、例行程序以及奖励在神经系统内紧密交织之后,便会实际形成一条神经通路,在我们的脑中,这三件事情从此融为一体。”未来,只要碰到外在环境相应的提示后就会引爆,而这个三位一体就是习惯。

这三个要素就是:提示、例行程序以及奖励。

就像当你醒来时(提示),你可能会立刻拿起手机,游走于各种APP之间(例行程序),这么做让你觉得掌握时事并与世界接轨(奖励)。

想一下,我们看微信成瘾,基本也和上面的情况差不多。

多任务处理很多时候就是一种习惯,比如:工作、吃饭、聊天时经常拿出手机看微信,或是打开电脑就登上微信PC版,不时看一看;在做着其他事情的时候,还会不断打开邮箱看邮件……

既然成为习惯,也就意味着当你同时处理一件以上的事情,大脑就会不时释放出多巴胺,相当于给予你更多奖励。

而且,行为金融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还表示:“更糟的是,就连前额皮层也有喜新厌旧的偏好,这意味着它的注意力容易遭到新奇事物的劫持——比如我们都知道要用鲜艳的玩意去吸引婴儿和小猫小狗,原因就在于此。”

其实,人类的大脑根本就不能同时专注在两件事情上,它只是在事件任务之间迅速切换,因此创造出一个假象,让你以为自己可以同时处理多件事情。

根据大量科学研究证明,多任务处理会降低人们的生产力。

因为它让人更容易出错,增加工作压力,工作时间更长——因为你必须耗费时间和专注力在多个任务之间切换,甚至会损坏你的记忆,甚至让人更容易感到无聊、焦虑、疲惫。

尽管一次只做一件事,理论上很完美,实际操作起来会出奇的难。

不信你可以试试看,在专心做一件事的过程中,是不是经常抵挡不住诱惑,看邮件、看微信……

克里斯·贝利提供的方法是,先从少量开始。

设置一个计时器,只用一点点时间做一件事,比如:20分钟。

或者按照番茄时间管理法,一次花25分钟只做一件工作,然后休息5分钟,做完四组25分钟的工作后,可以休息15分钟或更久。

可能很多朋友会觉得才20~25分钟,So easy!

请你先别开口,打开手机的倒计时,试试看吧!

因为坤鹏论就被曾结实地给了当头一棒,事实残酷地证明了,自己真没想的那么牛!

随着你的“专注力肌肉”越来越发达,不断增加时间,直到一整天只专注做一件事。

事实证明,只要专注于最核心的一件事,将其做成,往往其它事情也会随之被轻而易举地达成。

所以,高生产力在于你对事件的管理,你在重要的事件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及专注力越多,你所获得的成就会越多,自然而然你的生产力也会逐步提高,达到令你瞠目结舌的境地。

坤鹏论:颠覆传统时间管理 重新定义生产力-坤鹏论

方法4:练习冥想,静坐能提高生产力

之前坤鹏论对冥想并不感冒,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进行了尝试,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它确实能让人内心更平静、更快乐,而且更专注。

这再次证明了,千万不要对任何事上来就否定,很多时候,你认为的没用,只因为你不懂。

如何冥想?

网上有不少资料和书,其关键就在于关注呼吸。

克里斯·贝利貌似更简单:

找个安静的地方;

坐直;

闭眼和睁眼都行;

设好倒计时提醒;

感受气体吸进你的鼻子、咽喉、进入到肺部,然后再呼出去,不要刻意控制和分析你的呼吸,而只是观察它;

当你的注意力飘到别处时,要将其拉回到呼吸之上。

根据哈佛医学院神经学家莎拉·拉扎尔的研究证明,长期冥想者的大脑扣带回后部皮质(PCC)比较不活跃,而这个区域越是活跃,越容易让人分心。

坤鹏论:颠覆传统时间管理 重新定义生产力-坤鹏论

方法5:随手记

人类的大脑擅长思考,并不擅长记忆,所以要把心中的想法及时记下来。

坤鹏论的习惯是先放进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

不急的时候用文字,急的时候用语音,因为微信也有语音转文字的功能,辨识率还行。

只要一坐在电脑前,就尽量先对这些临时的笔记进行整理,将它们保存成一个个文本文件,文件标题就是笔记的大意。

这就是坤鹏论每天文章的写作源泉,源源不断。

方法6:运动和睡眠有助提高生产力

克里斯·贝利认为,运动和睡眠是提高生产力的良药。

把工作塞满每一天,绝非生产力良方,每少睡一小时,就会损失至少两小时的生产力,更多休息才能让你走更长的路。

同时,要正视休息,休息太少,绝对会重挫你的生产力,因为专注力和肌肉一样,也是会疲劳的。

一项研究指出,要提高生产力,最理想的休息时间是每工作52分钟,就休息17分钟。

而多伦多大学针对休息和生产力的研究发现,当我们感觉精力不足时,是因为我们大脑的生理能量不够用。

该研究共同主持人约翰·楚格寇表示:“所有控制我们行为、表现和专注的能力,都来自大脑里的生理能量库,一旦能量库枯竭,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再那么有效率。”

所以,隔三差五地彻底放下手头工作,休息一下,可以有效补充大脑的能量库。

方法7:大扫除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产值很低,但又非做不可,比如:洗衣服、打扫房间、跑银行等。

它们常常会打断我们进行中的工作,但不做又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克里斯·贝利建议,每当遇到这类只动手不动脑的琐事,先记录下来但不处理,每周或每个月找一天作为维修日,也就是用一整天专门处理它们,这样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他认为,如果想要过着健康、快乐、正常地社交以及有生产力的生活,就要做维修保养的工作,这些工作就是维修和保养。

而且,当你一下子完成一堆事,待办事项清单上瞬间少了十或十五件事,就会瞬间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感。

写到这里,坤鹏论蓦然回首,《最有生产力的一年》的中心思想就是巴菲特、芒格一直提倡的简单。

它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克里斯·贝利利用逆向思维重新定义了生产力的概念,并且,旁证博弈了大量科研数据进行佐证。

千万别小瞧这些佐证,因为人类永远是只有信,才会真正行动!

接着他还帮助读者亲自测试了大量方法,并将有效的方法总结呈现出来。

最后,坤鹏论提醒大家:

永远记住,少就是多。

一次做一件事情,生产力才是最高的。

永远记住,你的字典里有个最有生产力的字——不!

了解一件事的价值后,从每天对5件事情说不开始练习吧!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