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我的工作和管理经验看,工作在99%的时间里是根本不需要加班的,加班的原因只有这几个,不是领导无能,就是同事无能,其实,更多的情况是自己无能。

——坤鹏论

坤鹏论:深度工作4小时抵得上别人忙碌8小时-坤鹏论

今天,坤鹏论通过分享《深度工作》这本书,继续本周时间管理的学习。

对,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如何提高个人生产力的学习。

《深度工作》的作者卡尔·纽波特也给出了他的生产力因果公式: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不过,它相比《最有生产力的一年》的“生产力 = 时间 × 精力 × 专注力”,要稍稍逊色些。

因为,卡尔·纽波特虽然也意识到了人类能够专注的时间有限,并认可其重要性,却没有列在公式里。

卡尔·纽波特从“专注度”出发,经过研究和实践后认为,只有深度工作才能获得最高的生产力。

深度工作就是将全部精力与专注力集中于做一件事。

这样就能事半功倍,每天只要四五个小时就抵得上别人八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成果。

说来简单,真正做到其实挺难,需要超强的自律和不断的训练。

这篇文章便是坤鹏论在深度工作状态下完成。

写完之后发现,文字量不小。

坤鹏论曾动过删减的念头。

可是,转念一想,写出来是为了学习,这是自己四年来坚持每天写作的本质目的所在。

删减就离开了自己写作的本质和初心,对于学习更是只有害而无益!

所以,长就长吧,本文分为两部分,今天先发第一部分。

坤鹏论:深度工作4小时抵得上别人忙碌8小时-坤鹏论

一、事情做到80分其实和0分差不多

在这个信息极度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大众的信息获取能力越来越强、选择也越来越多。

由此引发的一种结果便是,在众多备选中,人们往往只选择最好的那一个,而其他不错到平庸的选择很容易被忽略。

坤鹏论以前讲过,人的价值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专而精,在某个领域做到10%的顶尖位置。

第二层:芒格推崇的模型思维,其实就是多学科思维。

尽管事实证明,第二层才是最牛的能力。

因为几乎所有问题的发生都不是单一原因所致,甚至根源并非所见。

同时,几乎所有问题都可能存在不同学科的解决之道。

其中最牛、最顶级的就是多学科综合之解。

不过,在这个以专业化分工为荣为主的社会,第一层次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虽然它常常错,或是走弯路。

但是,不管是第一层,还是第二层,它们都要求人们专注。

第一层是永远专注某个领域;

第二层是阶段性专注某个领域,最终专注的是如何将多学科融会贯通。

既然只有越来越专业,才越来越有价值,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在同一时间给自己安排太多事情。

与其同时做10件事情,都只有60分的效果,不如专心做一件事达到100分。

10件事情60分的生产力不是600分,很可能只有100分。

1件事情100分的生产力也不是100分,很可能是100000分。

坤鹏论:深度工作4小时抵得上别人忙碌8小时-坤鹏论

二、 假装忙碌的现代人

随着机器之力逐渐将人驱逐出生产线,知识工作在当今的商业领域越来越成为主流。

就像知识工作者一个很抽象的词,很多知识工作者实在没有更好的方法证明自身的价值。

于是,他们只能投向传统的生产能力概念,试图在职业生涯的茫然之地稳固自身价值,其典型表现就是:

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可视化的忙碌。

这种行为的中心思想就是,忙碌代表生产能力,用这个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化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2013年,雅虎新任CEO玛丽莎·梅耶尔认为员工没有花更多时间查看电子邮件,“如果你看起来没有忙碌,我就认为你的产出不高。”

而这种满脑子落后工业思维的管理者,真不在少数。

正如那些拼命提倡996的互联网公司CEO们,在他们高呼福报、理想、舍得的同样,却恰恰暴露出他们在管理上的平庸与无能。

有位朋友评价得特别好,许多CEO正在靠着臆想管理公司。

比如:有家公司高管,为了让员工多产出,不去考虑如何在绩效上下功夫,而是直接将公司的下班时间延长一小时。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多员工上午磨洋工,下午才开始工作。

延长一小时没关系,自己再往后加班一小时,这样不仅能吃个加班餐,回家还可以打车。

害的是谁?

只有公司!

这不是臆想的决定,又是什么?!

再比如:不少公司管理者信仰开会主义,每天连篇累牍地开会,不管大事小事,好事坏事,破事烂事,都喜欢搞个会。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管理者想用开会向人们证明,自己超级忙,超级重要。

其实,真相是,如果不开会,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有些管理者甚至白天开不过瘾,还要搞“夜总会”。

大晚上不睡觉,一群人坐在一起玩大眼瞪小眼的游戏。

这类公司的会议一般都像裹脚布,又臭又长,公司变得互相推诿,人浮于事,越来越没有人敢于担当。

而员工们不得不靠晚上加班来完成当天的正常工作。

试想,如果让已经身心疲惫的员工再完成工作,工作能够保质吗?

讲真!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

而且,为了假装忙碌,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被浪费或是花在浮浅工作之上,价值有限,还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坤鹏论:深度工作4小时抵得上别人忙碌8小时-坤鹏论

三、深度工作是将事情做到100%的王道

如何才能让自己将一件事做到100%?

《深度工作》的作者表示,只有深度工作才是王道。

什么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就像全神贯注地写一篇文章、读一本书、画一幅画、编一段代码、设计一个模型……

这些过程都需要投注你的精力、调用你的技能,去创造、去研究,并且只有你能做到,这就是深度工作。

它就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心流状态。

心流是“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心流是指一个彻底忘我,精神完全集中在他正在做的事上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视野将会变窄,能看到的所有东西就是他的工具,以及潜意识中事情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他的周围视觉会大大减弱,以至于完全注意不到周围所发生的任何事情。

甚至还会失去对自我的感觉,只能感觉到做事的过程。

他的时间感也会完全丧失,因此当时光分分秒秒地流逝,当午餐和晚餐时间来了又去,当太阳落下又升起时,他却浑然不知。

任何一个领域所有大师级人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的动力是行动的过程,也就是深度工作的过程,激励他们的是行为而不是成果,成果,不管是金钱还是金牌,只是对进入“心流”境界的附加奖励。

心流这个术语是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1990年出版的同名著作中讲出来的。

在当时,这种发现与传统智慧是相矛盾的。

大多数人认为放松令人愉悦,不用工作,最好是天天傻吃闷睡。

即使到现在,持如此观念的人依然占据着绝大多数。

但是,契克森米哈赖的经验抽样法研究揭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工作其实比休闲时间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避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在当今社会,深度工作的能力是稀缺的,而正是因为稀缺,才更加证明了它的可贵。

与深度工作对应的是浮浅工作。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人类深度工作的能力正在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在日益提升。

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正像普通程序员写代码,可能花了10小时,写出来的代码很长,而且一堆Bug;

但是优秀的工程师可能只要1~2小时,写出来代码短且没有Bug。

这之间的差距则源于深度工作的能力不同。

坤鹏论:深度工作4小时抵得上别人忙碌8小时-坤鹏论

四、深度工作会让你更幸福!

正如前面所说,深度工作很容易让人进入心流状态,享受过程带来的美妙感觉。

而且神经学的研究还证明,深度工作甚至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像那句名言:焦虑最好的良药是忙碌,也就是忙到没功夫焦虑。

坤鹏论认为,这里的忙碌一词并不准确,没有成果的瞎忙瞎碌,最终只会让人更焦虑。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焦虑最好的良药是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会占据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

用契克森米哈赖的话说就是“高度的专注能力,以至于没有任何注意力留作思考其他任何不相关或令人困扰的问题。”

有句很哲学的话——你的世界其实就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

这就是所谓“你关注什么,你得到什么”背后的道理。

如果你经常处于有意义的深度工作之中,那么你关注的也都是有意义的事物,只要在这种状态度过的时间足够长,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这便是巴菲特所讲的:走正道,路越走越宽。

路,不仅仅是事业之路,更是人生之路。

同时,真实世界里就像芒格所说:抄近路的人多,走正道的人少。

所以,坚持用深度工作的方式走正道,成功真的不难!

(未完待续)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