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将自我完善看作人生最高目标,其实就是一心向善、做个好人。

——坤鹏论

坤鹏论:读《形而上学》 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67)-坤鹏论

第四卷第五章(四)

原文:

关于真实的性质,我们必须认定每一呈现的物象,并不都属真实;

第一即使感觉不错,——至少感觉与感觉对象互相符合——印象也并不一定与感觉符合。

解释:

至于真理,我们必须坚持并非所有呈现于前的事物都是真实的。

首先,感觉并不是纯粹的虚假,至少感觉与其对象是相符的,

但其所呈现之物也并不一定与感觉相符,即印象不同于感觉。

原文:

又,这应当是公正的,我们于对方提出那些问题表示诧异;

事物在远距离与在近处所呈现于人肯前时是否尺度相同,是否颜色相同;

其所呈现于病人与健康人眼前时是否相同;

事物的重量呈现于强壮的人与衰弱的人手中时是否相同;

事物的虚实呈现于入睡的人与醒着的人是否相同。

解释:

再说,我们有理由感到惊奇,假如他们提出以下这种问题:

事物的大小和颜色对于远处的人或在近处的人是否相同;

事物所呈现的对于健康人或病人是否相同;

事物的重量对于强壮之人或是弱小之人是否相同;

事物的虚实对于睡着的人或醒着的人是否相同。

这里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是,一种感觉会发生游移,比如由于远近不同、人的健康程度不同、人的体质不同、人的状态不同等,对于同一件事物会有不同的感觉。

原文:

明显地,他们并未想到这些都是问题。

至少没有人当他身在利比亚时,却幻想自己在雅典,正出门去参加奥德昂的音乐会。

解释:

显然他们都忽略了这些问题。

至少没有谁会身处利比亚时,却想象自己在雅典,正准备去参加奥德昂的音乐会。

奥德昂,位于阿克罗波里,是雅典城的一部分,是古希腊著名政治家伯利克里仿照波斯阁幕形式建筑的音乐厅,希腊诗艺与乐艺大会都在此厅诵奏。

原文:

又,关于未来的事物,如柏拉图所说,例如一个病人是否会得痊愈,一个医师的意见与一个普通人的意见,分量不是一样的。

解释:

再说,关于未来之事,像柏拉图说的,比如一个病人能否痊愈,一名医生和一个普通人所给出的意见,并非同等权威。

原文:

再者,对于一个陌生对象与相当熟悉的对象,

或是对于一个亲近对象与感觉相应对象之间,

各官感本身就不是同等可靠的;

对于色,只有视觉可靠,味觉就不可靠;

对于味,只有味觉可靠,视频就不可靠;

每一种官感永不会在同时说同一对象这“既如是又不如是”。

坤鹏论:读《形而上学》 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67)-坤鹏论

解释:

假如在感觉自身中,

对于不熟悉事物的感觉与对熟悉事物的感觉,

或者对于亲近事物与感觉相应对象,

各个感官并非同等可靠;

对于颜色,视觉可靠,味觉不可靠;

对于味道,味觉可靠,视觉不可靠;

没有一种感觉会在同一时间对一个对象断定它既如此,又不如此。

原文:

就是不在同时,这一官感有时前后不符,其所示异,也不是事物之性质,而只是那同一性质的异感。

解释:

就算是在不同的时候,这一感觉也可能前后不一致,这里所呈现出的差异,也并非事物性质发生了变化,而只是对那同一性质的不同感觉。

原文:

试举例以明吾意,同样的酒,或因酒变了质,似乎可以一时为美酒一时为不美;

但是至少当酒之为美酒时,彼所为美固确乎存在,这酒美是不变的,

饮酒的人对那一刻的酒美也是领会得不错的,于那一刻之所以为酒美,其性质必然是“如是而又如是”(“如彼而又如彼”)。

解释:

举例说明,对于同一种酒,由于其自身变质或人的身体变化,便似乎可以说这酒有时好有时是劣;

但至少当此酒为美酒之时,那时所为美酒者,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这酒是没有变化的,

饮酒之人对那时酒之美的感觉也是不错的,那一刻之所以为美酒,其性质必是如此,总是同样地真。

原文:

可是那些观点(错觉)破坏了这个必然,

他们舍弃了任何事物的怎是,也使世上不再有必然的事物;

因为所谓必然就不能又是这样又是那样,

所以任何事物若有所必然,就不会“又如是又不如是”了。

解释:

但是那些错觉打破了这一点的必然,

他们抛开了所有事物的怎是,也令世间再无必然之物;

因为所谓的必然便是指不能既如此而又不如此之物,

所以,任一事物若有必然,定不是既如此而又不如此者。

原文:

一般说来,假如只有可感觉事物存在,那么若无动物(活物)就没有这世界,

因为没有动物,也就没有感觉器官。

解释:

总而言之,如果只有可感事物存在,而有生命的东西不存在,那么就没有这个世界。

因为没有活物,便没有感觉器官,感觉也就不存在了。

原文:

现在说是可感觉性与感觉两不存在,这样的论点无疑是真实的,

因为两者都只是在感觉者身上所产生的感应。

解释:

这样就可以说,可感觉性的特质与感觉两两皆无,这样的说法明显是真实的。

因为这两者都是感觉主体身上所产生的感应。

原文:

但是,若说那感觉所由发生的原因,那个底层也不应存在,这就不可能。

因为感觉决不只是感觉自身,而必有某些外于感觉者先感觉而存在;

主动的总是先于被动的,

这两个相关名词也可适用于感觉问题。

解释:

但是,如果说产生感觉的主体离开感觉便不存在,这是不可能的。

感觉并不是对它自身的感觉,而是在感觉之外存在着另外某种东西,它必然在感觉之先,

主动的总是在被动的之前, 这两个词也可应用在感觉问题上。

这里亚里士多德批评了感觉主义的错误,指出感觉不是对感觉自身的感觉,而是在感觉之外有某个事物,它必须先于感觉,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主观感觉与客观事物符合才是正确的认识的理论。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