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比起别人更了解自己,但真相往往相反,绝大多数时候别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坤鹏论

坤鹏论:读《形而上学》 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32)-坤鹏论

今天开始学习《形而上学》第三卷,这部分列举了亚里士多德认为要首先加以讨论的哲学问题。

第三卷第一章(一)

原文:

我们必须在寻求的学术中,首先列举出拟最先讨论的主题。

这囊括了各家哲学中的众多原理以及前人所未曾省察到的任何观点。

凡愿解惑的人宜先好好地怀疑;

由怀疑而发为思考,这引向问题的解答。

解释:

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始于惊讶,惊讶之后便要从怀疑开始,因为怀疑会引发思考,思考则引致问题的解答。

原文:

人们若是未见有结,也无从去解开那结。

于思想上困难所在便是这症结的所在;

我们在思想上感觉堵塞,便像是被锁链束缚住一样;

捆绑成结的思想,如同被捆绑住的人一样,寸步难以前行。

因此我们应事先预估疑难;

因为想要研究而不先提出疑难,正像想要旅行而不知向何处去的人一样。

若是不事先说明,他人亦无从猜测自己能否在一定时间内找寻得到答案;

虽然之前已经作过研究的人已然知晓问题究竟,

但是,对于初生疑惑的人却并不清楚。

再者,对于一个事例而言,已经得知两方论辩的人当然就较为善于辨其是非。

解释:

看不到问题,又何谈解决问题,

所以,亚里士多德开宗明义地指出,对于要探索的科学,必须先列举出最先应当讨论的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确要探索什么?为什么要探索它?解决了这个问题意味着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走了多远?以及接下来要走向何方?

否则,就会像“想要旅行而不知向何处去的人一样”。

同时,如果不事先将最先要讨论的疑难搞清楚,人们会不知道在一个给定的时间里,能不能找到答案,因为,对于初次接触并对之疑惑的人完全不知问题究竟。

另外,任何事物只有经过充分论辩才能得出多方面的信息,而只有掌握了多方面的信息,人们才更容易明辨是非。

坤鹏论:读《形而上学》 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32)-坤鹏论

原文: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在“导论”中已经有所提及。

这就是:

(1)对于原因的探求是属于一门学术还是多门学术?

(2)这样的一门学术只是研究本体的第一原因,或是也应该研究人们以为理论基础的其他原因(例如能否同时肯定而又否定同一事物及其他此类的众多普遍规则)?

(3)若是这门学术专为研究本体,是否所有的本体可由一门学术进行总结或是需要多门学术共同进行探讨;若是多门学术,那么各门之间是否密切相关,是否当中某些便被称为智慧,其他的则赋予其他称谓?

(4)这也是必须进行探讨的一个问题——是否只有可感知本体才算得上实际存在,或是另有其他共同存在;而其他的这些只有一类,或是有多类,若是如果相信通型与数学对象的人所想象那样,于可感知事物及这些本体中还另有本体的存在,关于上述的这些问题,又必须详细探讨。

(5)我们的研究探索是否只限于本体,或是关于本体的主要特征。

还有“相同”与“不同”,“相似”与“不相似”,“对与反”,“先天”与“后天”以及其他——辩证思想家们用通常的前提开始进行辩论之时,试为这些名词作解——这些将会是谁的义务?对这些进行详细探察?

再者,我们必要探究这些名词的主要属性,不仅要深究它们各是什么,而且更要查明是否每一事物都具有“对成”的属性。

再者,(6)事物的原理和要素就是其科类与部分,也就是事物由其组成而也是从其可离析出的各个部分;

若是科类,那是否该把每一事物的所属最高级科类作为原理,比如“动物”或“人”,

也就是把距离品类越远而涵盖范围越广的科类作为原理。

(7)我们更须研究讨论于物质之外,是否存在以自身为原因的因果关系,且这类原因是否只有一种,或是多种;

而在实物之外是否另外存在某些事物(我们所谓的实物即是指连同物质一起以物质为之表明的事物),或是某些情况中,实物以外可另有事物,而另外的一些情况中便没有,但是这一些情况究竟如何呢。

再者,(8)我们要问原理于定义和底层上其数量或种类是不是有限的。

(9)可灭坏之事物与不可灭坏之事物原理是否一样;

于这些有的是而言也都是不可灭坏的,还是说可灭坏事物的原理也是可灭坏的。

还有,(10)最具迷惑性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元一”与“实是”是否并无分别,

正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及柏拉图所主张,确为现存事物的本体;抑或并非如此,这些不是事物之本体。

恩培多克勒所说的“友”,又或另一些人说的“火”,又一些人说的“水”与“气”才是事物的底层?

又,(11)我们请问第一原理是普遍性的,抑或是就个别事物而言的东西;

以及(12)它们是“潜能”(潜在地存在)抑为“实现”(现实地存在),还有它们的所谓潜能与实现是对动变来说的呢,抑或别有含义;这问题含有许多迷惑。

又(13)“数”与“线”与“点”与“面”是否具有本体的含义?

若为本体,它们又是否结合于可感觉事物之中,抑或与之分离?

关于上述所有问题,不仅很难得真实的结论,就算是将所有的疑难逐一找出并为之列而叙述都是很不容易的。

解释:

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列出了他认为最先需要讨论的十三个哲学问题(也有说是十四个问题)。

它们也是当时在柏拉图学园内和哲学界人士中颇有争议的一些问题,所以它们都是以争议的形式写下来的。

接着,在第二至第六章逐个民开这些问题来加以说明。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