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批评、讽刺、挖苦他人是人们聊天的主要话题之一,所以,共同认识的某人或某些人总会成为聊天的助兴剂。

——坤鹏论

坤鹏论:读《形而上学》 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10)-坤鹏论

第一卷第四章(二)

原文:

留基波和他的同门德谟克利特将“实”与“空”作为元素,

他们将“实”作“是”,将“空”作“非是”,

两者并谓之曰“是”而又不离“非是”,因为“实”与“空”相辅相成;

他们以此为万物之物因。

解释:

坤鹏论在《原子论创立者——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什么是原子论?(一)》、《什么是原子论?(二)》、《什么是原子论?(三)》、《追根溯源寻找还原论的哲学鼻祖》、《原子论对于后世的影响》中都曾介绍过这两位苏格拉底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在这里简要说说他们的学说。

他们理论的基础公式是:

世界(自然)=“是”+“非是”=实在+空间

世界由充实于空间的“是”(即实在)和“非是”(即空间)组成。

“是”(实在)=原子的组合

无数细小的、小到令人难以觉察的原子在空间中运动,它们的运动使它们形成了我们所经验到的万事万物。

世界(自然)=原子+空间

所以,自然只包含两种东西——原子和空间,而事物的本质就是原子和空间。

比如:人的肉体是原子构成的,灵魂同样也是一种原子组成的;

那是一种最精细、最紧致、最光滑的球形原子,与组成火元素的原子相似;

它们布满人的全身,指挥着肉体运动。

德谟克利特说,除了耳朵、眼睛、鼻子等视听嗅觉专门器官外,脑髓是思想的专门器官,心脏是愤怒的专门器官,肝脏则是欲望的专门器官,所有这些器官是灵魂原子进出的场所。

而且,虽然都是灵魂原子,但是,负责思想的灵魂原子比负责感觉的灵魂原子,还要更加精细,也可以称它们为心智原子。

坤鹏论:读《形而上学》 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10)-坤鹏论

所谓知觉,就是从人的官能流出的灵魂原子,与从外部对象流出的原子相互碰触所生成的影像。

德谟克利特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知觉,一种是感性,一种是知性,它们都是物理过程。

感性知觉主要指视听嗅触的感官获得的知觉,比如:当我们的眼睛看到某个东西时,它其实是由物体造成的“影响”,是物体的原子的流射,与器官流出的灵魂原子接触到后,从而产生了一个“影像”,这些事物的原子影像进入眼睛,然后再进入到脑髓,从而形成了关于形状和颜色的视觉。

知性是西方古典哲学的常用术语,最早的提出者应该是柏拉图,也常被译为理智,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在《晦涩难懂的赫拉克利特》中坤鹏论专门讲过理智与理性,大家可以去看看。

知性知觉的过程与感性知觉的过程相似,也是由外在原子引发心智原子的活动。

不过,球形原子的活动力强,也可能出现自发的思想。

总之,他认为,感觉和思想主要生成于从外部世界所进入的影像。

如果没有影像的撞击,那么,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感觉和思想。

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论,是一种以十分朴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对近代西方哲学的经验论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因为灵魂原子会持续不断地向身体之外飞散,所以人类不得不通过呼吸从空气中补足它,而灵魂原子飞散尽失的时候,人也就死了。

这个说法其实类似于赫拉克利特的人通过呼吸获得“一”的逻各斯——普遍理性。

人死亡后,构成他们的肉体原子和灵魂原子却并不会消灭,它们四散分离,消散开来——“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体”,然后又会去构成新的个体。

万事万物的消亡都是这样的过程。

就这样,世间万物,包括人在内,永远反复循环。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学说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肯定了空间和原子一样都是真实者。

既然原子是无限多个,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空隙,不管这个空隙有多么小,否则它们就该是一个而不是多个,也就不可能运动,更不可能生成其他事物了。

这个空隙就是空间,就是虚无,他们将虚无规定为消极的东西,为虚空,而将原子认作积极者,是“一”。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哲学家都认为盈满的状态中不能有运动,现在我们知道,这是一种值得商榷的认识,因为盈满状态中可以有循环运动,但是这种运动必须从一开始就存在。

因为,一件事物运动,它需要从自己的位置跑到另一个位置,而盈满状态中没有提供多余的位置,但是,如果其中的所有事物一开始就在运动着,并且全都永恒运动着,就可以进行循环运动了。

原文:

那些以万物出于同一底层物质的变化的人同时认为“疏”与“密”为变化之根本,

他们也同样认为,元素的差异是引致各种质变的原因。

这些差异,照他们所说有三方面:形状、顺序、位置。

他们所谓一切实际存在皆由韵律、触碰及趋向三者形成差异;

如此一说韵律即为形状、触碰即为顺序、趋向即为位置;

如A与N为形状不同,AN与NA为顺序不同,M与W为位置不同。

关于动变的问题——从何而生变?怎样生变?

这些思想家,同常人一样,懒得去管,不了了之了。

关于这两种原因,早期哲学家们的研究似乎便到此为止。

坤鹏论:读《形而上学》 学习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10)-坤鹏论

解释:

这段主要讲的是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的学说,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永恒不灭、不变,它们由同样的材料构成。

原子本身不是被创造的,并且也是不可毁灭的,它们的数量是无限的。

相互分离的原子聚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世间万物,反之,则形成万物的消散。

不过,原子大小不同,所以也重量不等,在此基础之上,德谟克利特又提出了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

第一性质,也叫真性,因为虽然万事万物都由同一性质的原子构成,但是原子的大小、形状、次序、位置造成了具体事物的千差万别,所以,只有由此直接导致的重量、密度、强度、运动等性质才是事物固有的根本性质。

第二性质,也叫假性,事物的所有其他性质,比如:颜色、温度、气味、口味、声音等,并不是它们本身固有的,是“从俗约定的”,关于它们的感觉不是物体本身性质的“肖像”,因为原子本身并不存在颜色、滋味和冷热的区别,所以由它们组成的事物也没有颜色、滋味和冷热的区别。

不过,德谟克利特并没有将颜色、滋味和冷热等感觉完全视为我们主观自生的。

他认为,它们的产生是有一定客观基础——同样也归结为原子的形状、大小等。

比如:粗糙的原子会产生黑色的感觉;光滑的原子会产生白色的感觉;钩状原子会产生辛辣的滋味;中等圆形原子会产生甜的滋味。

但是,归根结底,它们还都是我们的感官和感觉能力决定的,是我们加在物质身上的配料,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主观现实。

德谟克利特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两种性质学说,它对近代许多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主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不过,对于原子从何生,如何生,德谟克利特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他认为,原子早就有之。

他的假想是,开天辟地后,无数原子就依据重力原则在无限的、空无一物的空间中处于永恒的自由浮游的运动状态。

原子相互碰撞并弹回,形成漩涡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原子会相互勾连、纠缠而结合,并形成可见的物质世界。

在德谟克利特看来,宇宙完全可以用原子的聚散离合来解释。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