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的本质是基于利益的妥协,做人也一样,也得适当妥协。

——坤鹏论

坤鹏论:读《普罗泰戈拉篇》 德性是否可教?(三十九)-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普罗泰戈拉篇>德性是否可教?(三十八)》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苏格拉底:它们是德性的组成部分,还是德性的不同名称?(二十三)

苏格拉底指出,懦夫是因为对危险的事情和不危险的事情无学识才懦弱。

反之,勇者则是因为对危险的事情和不危险的事情有学识才勇敢。

结果这样论证一圈下来以后,出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结果:

苏格拉底:本来坚持认为德性不可教,到头来却力图证明所有有用的东西都是知识,甚至正义、节制以及勇敢都是知识,以此方式表明,德性似乎显得最为可教,因为,德性整个儿显得就是知识。

普罗泰戈拉:起初一直声称德性可教,其智者的事业也是基于此展开的,可是到了最后却显得急冲冲要得到相反的观点,即德性显得最不像的就是知识,这样的话,德性就会至少是不可教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苏格拉底还是普罗泰戈拉,他们都显得是自相矛盾的。

正如刘小枫在注释中所说,这次讨论并没有给普罗泰戈拉带来哪怕是细微的变化,普罗泰戈拉仍然相信自己开始所说的,正如这次讨论也没有给苏格拉底带来丝毫变化。

坤鹏论:读《普罗泰戈拉篇》 德性是否可教?(三十九)-坤鹏论

二、苏格拉底:它们是德性的组成部分,还是德性的不同名称?(二十四)

“所以,我啊,普罗泰戈拉,当我观察到所有这些事情颠七倒八可怕得混乱不堪时,我就以全副热心要让这些事情变得清楚起来。”

“在我们经历过这些事情之后,我很想我们会去求取德性究竟是什么,然后再来仔细考察它可教还是不可教。”

“没准儿那个厄庇墨透斯会在我们考察时耍诡计让我们失败,如你所讲的那样,就像他在分配能力时忽略了人类。”

“所以,你的这个故事中是普罗米修斯而非厄庇墨透斯更让我喜欢得多。用他做榜样,把我自己的整个生命先想清楚,我才忙碌于所有这些事情。”

“而且,要是你愿意,就像我在开头说的那样,我会极为快乐地同你一起彻底探究这些事情。”

显然,苏格拉底兴致盎然,还想继续探究下去,但普罗泰戈拉却说:

“苏格拉底,我啊,赞赏你的这股子热心以及这些说法的路径。”

“当然喽,在别的事情上,我不觉得自己是个低劣的人,而且世人中我最少妒忌,因为我对许多人说到过你,在我所遇到的这些人中,我最叹服你,尤其同你年岁相若的人,最为叹服你。”

“而且我还说,如果你会成为凭智慧而得到敬重的人,我不会感到诧异。”

“只要你愿意,我们以后再来详细考察这些事情,不过,这会儿该是去办别的事情了。”

刘小枫在注释中写道:“对话其实并未结束,关于德性是什么的对话没有出现——这不是苏格拉底的错,因为普罗泰戈拉撑不住,他已经在精神上被击垮。”

“可不是嘛,”我说,“如果你觉得必须做的话,这才是必须做的。毕竟,我说过,我早该离开了,却留下来让这位漂亮的卡里亚高兴。”

在说了和听了这些后,我们就离开了。

这里的“我们”,指的是苏格拉底和希波克拉底,由此可见希波克拉底并没有留下来做普罗泰戈拉的学生。

刘小枫在注释中指出,苏格拉底通过与普罗泰戈拉的交谈展示了智者和哲学家(热爱智慧者)的差异。

但是,希波克拉底未必理解得了这种差异,因为他的理解力不高。

他最终未必明白,普罗泰戈拉是一个败坏灵魂的学者,何况,普罗泰戈拉绝非日常意义上的坏人,他的行为在日常礼节方面非常周到,人品上并没有明显的毛病或缺陷,一般人,尤其年轻人很容易受这类危险智者的吸引。

但是,希波克拉底看到了,普罗泰戈拉在言辞上被打败,看到这一点并不需要智识,对他来说,普罗泰戈拉一下子就失去了吸引力。

他至少觉得,花很多钱跟普罗泰戈拉学习划不来,还不如跟苏格拉底学便宜些。

苏格拉底活到七十岁是为了与这种危险的说教作斗争,但这并不意味着是让希波克拉底这类人憎恨制造危险说教的智者。

希波克拉底天生没有能力辨识危险说教,不能真正理解智者的坏处,让他恨智者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让他别成为智者的学生。

正像一般人不能分清骗子和好人,你没法让他恨骗子,保护他的最好办法是让他远离骗子。

毕竟,就人的天性而言,有的人甚至多数人一辈子都不能分辨好人与骗子,因为他们天生缺乏这种分辨能力。

如果我们细细品读,就会发现,苏格拉底到了这场对话结束的时候,其实还是心潮汹涌、满怀激情的,想着继续讨论下去,但是普罗泰戈拉用他的“和蔼可亲”以及奉承,迫使苏格拉底也礼貌地打住,最终双方不伤和气地退场。

当然,读到最后,我们也会发现,之前看到不少人说这篇对话录中苏格拉底以失败告终,而真相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客观讲,是苏格拉底和普罗泰戈拉两败俱伤,甚至后者受伤更重些。

坤鹏论:读《普罗泰戈拉篇》 德性是否可教?(三十九)-坤鹏论

三、心得体会

第一,正如英国学者约翰·坎尼所说,在这篇对话录中,苏格拉底与普罗泰戈拉争论了知识的性质问题。然而,最后给人类留下的印象却是:普罗泰戈拉是位假先知,因为他是个喜欢自我陶醉的人,总是尽力哗众取宠而对苏格拉底的严格责问避而不答。

坤鹏论认为,在这篇对话录中,柏拉图通过德性与知识关系的对话,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文人与哲人的最大区别:

文人喜欢玩弄词藻的长篇大论,哲人偏爱通过逻辑推论一针见血地直击本质;

文人最强的武器是相对主义,所以他们可以如墙头草般随意摆动,并且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哲人以寻求真理为己任,坚持真理是他们一生的执着。

第二,虽然这场对话是两人的互不服气,对焦点问题也好像没有形成暂时的共识,但是其意义和价值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那就是让在座的年轻人知道“罪恶之源在于无知”,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而且在听完这场对话之后,还会意识到大学者们和自己对这么一个重大问题都仍是“无知”的。

第三,中国有句古话叫以德服人,它主要指政治方面,比如:一个团队、一个公司、一个国家,要想成为领导者,讲究的是德才兼备,德为先。

坤鹏论认为,这个“德”即这里所讨论的德性,很显然,如果你想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关键就是德性够不够,而普罗泰戈拉声称德性可教,这就意味着,想要寻找登上政治舞台的捷径,最好来我们智者派这里学习,我们能够令你的德性快速大成。

但是,我们知道,德才,德才,也就意味着,德不完全等于才,亦即德性不完全等于技能。

如果真是相等,为什么人类的教育普及越来越高,却未曾见整体的道德水平有着等比例提升呢?

而且,不少大学教授、高知分子、专家学者,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可谓高超,但是他们的德性却千疮百孔。

另外,对于多数人而言,德性是不可教的,需要礼法的强制来保持其道德生活。

第四,近现代人类思想范畴其实更倾向于普罗泰戈拉,也就是他的人是万物尺度以及相对主义。

而且量子力学、复杂性科学的诸多发现,也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因为这个世界是概率的,所以不仅仅要对立统一,更需要基于对立统一的多角度观察与思考,同时人也不可能抛开主观完全客观地看待世界,所以一切人事都是以人为本的,以人为尺度衡量的。

第五,政治的本质是基于利益的妥协,其实做人也一样,也得适当妥协,否则迟早得抑郁了。因此,相比较而言,普罗泰戈拉的观念更适合政治实操,苏格拉底的观念更适合政治宣传。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