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屁股坐在哪里,必然就会向哪里倾向,就像你开车的时候常说行人不守规矩,而自己走在马路上的时候,又会去数落开车的太嚣张,这是人性的,不管是谁也无法根除,而柏拉图之所以倡导哲人王,其本意可能也是由于哲学家较常人更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同时对人间的利益看得轻不少,从而会去克制自己,结果相对公正客观。

——坤鹏论

坤鹏论:读《智者篇》 论“是”(二十七)-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智者篇> 论“是”(二十六)》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非是者是(十二)

在论证了唯物论者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后,客人接着又反驳了理型论者的“存在(是)是不变的”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人类一方面依靠身体并通过感觉与“变易”打交道,另一方面,依靠灵魂并通过理性与“真正的存在”发生关系,“存在(是)”永恒不变、永远自若,而“变易”随时转变。

客人指出,前面在论证唯物论者观点时提出:相互会聚的东西出于某些能力出现作用与受作用,并由此推导出“存在(是)”的定义——即凡是有能力起作用与受作用的东西,哪怕这能力极其微小,不过,理型论者并不同意这样的结论和定义。

理型论者认为,受作用和起作用的能力确实属于“变易”,但是,这些能力都不适宜当作“存在(是)”。

对于这个观点,客人论证反驳道:

如果认知是对某事物实施的行为(作用),那么,被认知必定是对认知行为的承受(受作用)。

因此 ,当“存在(是)”在被认知行为认知时,在其被认知的范围内,一定会由于承受认知行为而发生改变或者说发生运动,这就意味着“存在(是)”是可变的。

坤鹏论认为,这个深究起来,并不是太有道理。

因为当我们认知客观事物时,我们对它的认知确实在变化着,比如:从不懂到懂一些,再到很明白;从认知一方面,到认知多个方面。

但是,这个变化并非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而是我们对它认知的变化。

虽然客观事物本身确实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并不是因为我们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并非由我们的意志而决定。

所以,由此推导“存在(是)”是可变的,完全是从客观层面偷换到了主观层面的认知变化,也就是我们自己对于“存在(是)”的知识的变化。

好,接着回到主题。

正因为“存在(是)”是可变的,所以,人们很难相信“真正的存在(是)”没有运动、生命、灵魂以及智慧。

如果它既无生命,又无思想,那么它就只能是庄严地、孤零零地静止不动的,缺乏理性的东西。

坤鹏论:读《智者篇》 论“是”(二十七)-坤鹏论

二、非是者是(十三)

接着,客人开始论证“是者”是否有生命,是不是运动变化着,有没有灵魂和理智。

“对宙斯发誓,请告诉我,我们真的可以这么容易就相信运动、生命、灵魂和思维不出现在‘绝对是者’之中吗?它既无生命也不思考,而是庄严、肃穆、没有理智、静止不动的东西?”客人问道。

再用王晓朝的译文理解一遍:“但是以上苍的名义,请告诉我,我们真的那么容易信服变化、生命、灵魂、理智在那完全真实的事物中没有位置,也就是说它既无生命,又无思想,庄严地、孤零零地静止不动,缺乏理智吗?”

泰阿泰德表示:“如果这样,客人呀,我们就认同了离奇的说法。”

也就是说,“那么,我们会说, 它有理智而没有生命吗?”

“当然不会。”泰阿泰德回答。

“如果我们说它包含二者,那么我们会否认它是在灵魂中包含这二者吗?”

泰阿泰德说:“它们不在灵魂里,还能在哪里?”也就是说,灵魂是理智与生命的处所,否则灵魂怎么能拥有理智和生命?

读这段的时候,坤鹏论不禁想起了色诺芬尼的那段名言:

“人类以为神也是(像人一样)被生下来的,穿的衣服、发出的声音以及长的样子也和人类一样,会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假如牛、马和狮子也长着手,或者会用手画画儿、与人一样创作作品的话,那马就会画出长得像马的神,牛也会画出像牛的神,各自都会按着自己的样子,为神赋予形象吧。”

由此,色诺芬尼指出,人应该摒弃掉想象的事,只信一个无限的存在,他说:“在众神和人类之间,唯一的神是最伟大的,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与那注定要逝去者毫不相似。”

色诺芬尼认为,这神住在一处,丝毫不动,至高至善,看一切,听一切,思想一切,他不需要各地周游,也不必费什么气力,只要用他的思想,就可以不断地支配一切。

当然,他所说的“丝毫不动”也只是物质层面的不动,而思考算不算是一种运动呢?就像我们后世将其称为脑力劳动。

之后,德国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继续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在他看来,自我产生的自然才是神。

他学着色诺芬尼嘲讽道,假如三角形能说话,它一定会说,神就是出色的三角形。

坤鹏论认为,斯宾诺莎所说的自然才是神,是真正领悟到了色诺芬尼的思想精髓。

所以,客观讲,客人在这里也犯了神人同形同性论的问题。

坤鹏论:读《智者篇》 论“是”(二十七)-坤鹏论

言归正转,客人接着说:“如果它具有理智、生命和灵魂,那么,这个有灵魂的东西会完全保持静止不动吗?”

“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不合理的。”泰阿泰德答。

“那么,我们承认运动的东西和运动‘存在(是)’。”

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承认变化的事物和变化本身也都是真正的事物——“是者”。

“泰阿泰德呀,由此推出,如果‘诸是者’是不运动的,那么任何地方、任何东西都不会有理智。”

此话的意思是说,从这一点首先可以推导出,“诸是者”如果是不动的,理智就不能真正地存在于任何事物的任何地方——无所附、无可施、无处见。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同意‘一切’都是处于‘过程’和‘运动’之中,那么根据这个道理,我也要把‘理智’从‘诸是者’中排除出去。”

泰阿泰德不解地问道:“怎么会?”

“你试想一下,没有静止的话,可能会有在任何时间、任何方面都与自身同一的东西吗?”

也就是说,如果事物时刻在“变易”,无一刻静止,那么就不可能存在着同样性质、同样形态、同样关系任何东西。

“没有这样的东西,你怎么可能发现理智存在或生存呢?”

“不可能。”泰阿泰德回答。

因为,没有静止,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不会有相同的状态和相同的方面,理智也不能存在或生成,因为只有静止的东西才能成为理智认识的对象。

换言之,没有静止,也就不会有统一性、公允性的知识,而知识是构成人类智慧最根本的因素,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了知识,人类也就没有了认识,理智自然也无从产生及存在了。

客人接着说道:“好吧,如果某人取消知识、思维或理智,又以某种方式坚持某个主张,那么我们必须尽一切论证与之作战。”

“对于爱智者,也即把这些东西(注:指知识、思想和理智)尊为最重要的人来说,必须拒绝‘一切是静止的’这个说法,无论这说法是来自主张‘一’的人还是主张‘多个理型’的人。同时,也决不听从‘是者’是完全运动的这个说法。”

“反之,他要像小孩一样两者都要,包括‘不运动者’和‘运动者’,认为这两者合在一起才是‘是者’和‘一切’。”

泰阿泰德听完之后表示:“非常正确!”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