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产生,之所以存在,背后支撑的核心动力就是规律,正如孟子所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便是规律,在无神论那里,规律就是自然,在有神论那里,规律就是主宰一切的神。

——坤鹏论

坤鹏论:读《智者篇》 论“是”(十三)-坤鹏论

咱就说这几年吧,虽然没干成什么大事,却净见证历史了。

这不,昨晚又观摩了场美国银行股一泻千里的盛况。

靠故事(预期)支撑、通过玩10个瓶子9个盖赚钱的事情,好的时候,扶摇九霄,坏的时候,水银泻地。

由此,坤鹏论劝大家一定要相信规律、敬畏规律。

回归平均均值的道理就是规律的一个重要显现。

如果你不熟悉它,建议看看《平生不懂均值回归 一切都是瞎忙乎最终皆枉然》、《人生和投资若想成功 必须逆着回归平均值做事》这两篇文章。

看过之后,你就会明白,首先,这个世界上,奇迹可能会有,但是,它只属于极少数极少数人;第二,拉长时间看,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奇迹。

再说回规律,坤鹏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产生,之所以存在,背后支撑的核心动力就是规律,正如孟子所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矩便是规律。无规律,无以成事物,无规律,无以成世界。

在无神论那里,规律就是自然,在有神论那里,规律就是主宰一切的神。

不要妄图挑战规律,历史中太多人这样做了,最终都是一败涂地,倾家荡产已算幸运,失去性命都屡见不鲜。

一、前情回顾

在《读<智者篇> 论“是”(十二)》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智者是什么样的人?(十二)

客人从之前总结出来的智者的六个形象之一——争论者出发,通过论证智者能针对什么主题进行争论,从而得出了他本质上是什么样的人。

首先,对于争论的主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智者可以针对世界上任何主题进行争论,而且还能教他人获得这样的能力。

所谓主题,就是中心思想,也就是某个知识的主要内容。

那么,如果可以争论任何主意,那就意味着智者是无所不知、认识一切的人。

但是,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知道一切的人。

由此得出,智者必然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他必然对某些事物是不知道的、无知识的。

如果就这些事物进行争论,智者必然争论不过认识这些事物、对这些事物有知识的人。

就像对物理一窍不通的人怎么可能和物理学家争论呢!

可是,既然智者并非全知全能,他又怎么会让别人,特别是交大笔钱给他们来求学的年轻人,坚信他们在所有人中、在各个方面都是最有智慧的人呢?

如果他们辩论得不高明,或者年轻人不觉得他们辩论的高明,或者虽然觉得他们辩论得高明,却认为高明的原因并非源自他们的智慧,那么,谁会心甘情愿地掏钱做他们的学生呢?

而现实却是人们都非常愿意掏钱、掏大把的钱给他们。

客人指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智者“显得”在所争论的这些东西上拥有知识。

也就是说,他们总是让人们觉得他们拥有所争论事物的知识。

关于一切,他们都这么争论,所以,关于一切,他们对学生都“显得”有智慧。

而由于没有认识一切的人,客人认为:

智者其实拥有的是某种“自以为是的知识”,而不是真相。

泰阿泰德认为,这可能是对智者最正确的描述。

虽然得到了泰阿泰德的高度赞同,客人对智者的猎取并未停步,他马上通过举例来证明这个描述的正确性。

他说,如果一个人声称,知道如何通过一门技艺来制作和做出一切事物。

这“一切事物”指的是,包括人、动植物等一切自然物,甚至是海洋、大地、天空和诸神。

这还不算,这个人不仅能制作出一切事物中的每一个,之后还可以用低价将其销售出去。

泰阿泰德实在听不下去了,他说:你是在开玩笑、讲笑话吧!

坤鹏论:读《智者篇》 论“是”(十三)-坤鹏论

二、智者是什么样的人?(十三)

“如果有人自命他知道一切,而且能在短时间内以低价教给他人,这不是只能当做笑话看吗?”

泰阿泰德表示赞同。

客人接着问道:“在各种笑话中,你能举出一种比‘摹仿术’更巧妙、更滑稽的吗?”

泰阿泰德答:“不能。你所说的摹仿,范围太广、形形色色,无所不包。”

“好吧,我们知道,那个许诺能够通过一门技艺制作‘一切’的人,能够通过绘画技艺造就与‘诸实在’同名的‘摹本’,并从远处向愚鲁的少年人展示这些绘画,以致让他们误以为这个人能够做出任何他想做的。”

这就是前面所谓能“制作和做出一切事物……”的技艺之一——绘画技艺。

苏格拉底(柏拉图)一直瞧不上绘画技艺,在《理想国》就曾多次批驳过,并在该对话录中将其当做反面典型一再举例。

“再者,我们岂不还能发现另一种技艺,刚好是关于言辞方面的,有人能用它向远离事物‘真相’的年轻人施展魔法,通过往耳朵里说话的方式向他们展示‘一切’的‘语言影像’,从而让他们以为他所说的是真的,而且以为这个说话者在所有人当中对于‘一切’都是最有智慧的。”

客人的意思是说,智者如同画家,他们所拥有的技艺本质上都属于摹仿术,只不过他们不是用画笔和颜料,而是用言辞绘制影像,迷惑那些未经多少世事从而远离真理的年轻人。

严群的这段译文很精彩:“言语方面,我们不是也料到有一种技术,能够迷惑距离真理尚远的青年人?这种技术,用言语耸动他们的听闻,把万物的幻影印在他们的耳鼓上,使他们觉得所言是真,言者是上智。”

这让坤鹏论突然想起了“距离产生美”,客人所揭示的原因也很到位——只因离得远,所以看不清真相。

也就是说,没有亲身的实践,人们是无法得到真相的。

“泰阿泰德呀,过了足够长的时间,这些听众的年岁渐长,他们必然‘遭遇’到周边的东西,并通过各种遭遇的逼迫而清楚地领略到‘诸实在’,从而改变了曾经拥有的成见,于是重要的东西会显得卑微,容易的事情则会显得困难,所有在言语中的‘表象’将被在实践中发生的事实完全颠倒过来。”

这有点类似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而所谓的“遭遇”应该就是我们常说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坑”,或者说是经受的挫折、失败。

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亲身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实践出真知,看到了事物真相,发现很多与智者当初所讲的是完全相反、颠倒的。

再来看看严群的翻译:“泰阿泰德,许多听众,经过充分时间、上了相当年纪,有了深切阅历,被艰苦的经验所逼迫,不得不认真探索事物的真相,放弃以往的见解;于是大或变小,易或转难,凡一向从言语所得的幻象全因实际事实而推翻了,这是不是免不了的情形?”

泰阿泰德表示;“对,至少以我这年纪所能作出的判断来看是这样的,然而我是像你所说的远离事物真相的人之一。”

“恰恰因为这点,我们这里在座的所有人都将努力,并且此刻正在努力,把你引导到尽可能接近真相之处,而免掉那些‘遭遇’。”

“因此,关于智者,请告诉我,目前这点是不是足够清楚了:他是某种魔术师,是‘诸实在’的摹仿者,或者还是说,我们仍然在怀疑,认为他并非‘显得’能够针对一切进行争论,而是事实上对所有事物都‘真正’拥有知识?”

“这怎么可能呢,客人?综上所述,这已经很清楚了,他确实属于以表演(摹仿)为业的人。”泰阿泰德答道。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