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在肉体上的区别并不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认知,所以,思考是认知不停流变,让你与众不同的唯一法门。

——坤鹏论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十五)-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十四)》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第一,他们的第一教义:一切唯动

苏格拉底指出,有这么一些人只信奉眼见为实,认为除双手可以实实在在触摸的东西,皆不存在,把动作、变化与凡目所不能见者,一概排除在实在的范围之外。

他们没文化,孤陋寡闻,刚愎自用。

不过,还有另一些人,也就是普罗泰戈拉、赫拉克里特、恩培多克勒等先哲,以及荷马这样最著名的诗人,他们要精明很多,他们的第一教义(原则)是:一切唯动,一切是运动的。

前面所提到的种种现象都以该教义为依据,动以外,别无其他。

他们将运动分为两种,一种具有是主动能力,一种具有被动能力,每种的数量无穷。

这两种运动彼此的结合和摩擦则会产生无数的产物,它们如孪生子般成双成对,一个是所感(感觉到的东西),一个是感觉,由所感相应而起的知觉。

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冷感和热感、悦感和痛感,欲望和恐惧……这些获得命名的有许许多多,而且没有名称的还有无限多。

所感与感觉一一对应,共生共存,比如:各种颜色对应各种视觉,各种声音对应各种听觉。

第二,让我们来把这个故事补全

泰阿泰德表示,自己还不太明白上面这个理论意味着什么。

苏格拉底说,那咱们就来把它补全吧,也就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去解释现实。

一切唯动,一切成双的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不过,它们运动有快有慢。

慢的事物,是固定在一处运动着,没有位置变化,只在其自身范围之内,相对于近距离的事物维持其运动,并以这样的方式产生结果。

慢的事物在运动中产生出来的结果运动很快,它们的运动由空间位置的变化组成,它们运动中产生的结果也是如此。

接着,苏格拉底以看到白色为例进行了讲解。

眼睛和某个事物都在运动着,后者来到眼睛可视范围之内,就产生了所感——白性,以及和它共生的感觉。

此时,眼睛这边的视觉,在眼睛和协同造成颜色的东西这边的白性之间,运动。

于是:

一方面,眼睛充满了视觉,开始看见,但是它并不变成视觉,而是变成了一只正在看的眼睛。

另一方面,那个协同造成颜色的东西充满了白性,它并不变成白性,而是变成白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白性本身,而只是被赋予了这种颜色的事物。

其他东西,如“硬”、“热”以及所有这类东西,也应该按同样方式来理解。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十五)-坤鹏论

二、再深入探讨一下

上面这段真的不太好懂,所以,坤鹏论决定还是好好地将它学透、学扎实后,再继续前面吧。

因为,如果不理解,即使读百本、千本书也是没有意义的,如果理解,就算是一句话,也能让人顿悟提升层次。

不得不承认,我们总是在乎数量和速度,却常常忽视了收获标准公式中那最关键的变量——质量。

在数量、速度、质量这三个变量中,质量的占比最高,因此,它对收获的影响也最大。

也正因为我们对质量的忽视,所以很多时候,即使我们拥有再多、再快,却很难感受到幸福与充实。

苏格拉底对于流变说的补全,其实是沿着该学说继续展开运用到实际,再从实际返回到理论,得出以下结论:

没有任何东西以自在的方式“是”,相反,一切事物,无论哪一类,都在相互联系之中从运动中“生成”(变易)。

正所谓流变,流,运动也,变,变化,变易、生成。

“万物皆流转,无物常在,亦无物永为同一之物。”赫拉克里特如是说。

黑格尔这样总结道:“赫拉克利特让人们明白了,有与无都只是没有真理的抽象物,第一个真理只是变。这是人类在认识方面所得到的一个伟大洞见。”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变”面前,所谓的有与无不值一提,它们都是表面的现象,而不是内在的本质。

这也意味着,不管是主动者还是被动者,都不能被孤立地思考为“是”某个东西。

因为它们只有在相互联系的时候,才“是”,否则它们什么也“不是”。

也就是说,“是”,是在主动者与被动者的运动中产生的关系中生成的。

而且,主动者和被动者的角色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会在与不同东西的联系中变换着角色。

所以,没有任何东西以自在的方式“是”一个东西,任何东西都永远相对于某个东西而“生成”(变易),那么,“是”应该全然被放弃。

由此,就不应该允许类似“某个东西”、“某人的”、“我的”、“这个”、“那个”或其他任何起固定作用的词语,而应该按照本性将它们称为“正在生成的”、“正在被做成的”、“正在被毁灭的”和“正在变化的”等。

同时,不仅这样表述个别事物,就连事物的集合,比如:人、石头、动物以及各个类,都要如此表述。

三、现代物理证明了流变说

曾经跟着坤鹏论学习了复杂性科学、熵、量子力学等知识的朋友,一定知道流变说被验证了。

从物理的角度讲,世界由物质组成,而物质又是由极小的粒子组成,粒子是离散的。

在物质波理论、量子力学那里,粒子通过波构成我们眼前物质,就像水面的涟漪,那就是一种波。

水波由水分子这种物质组成,但水波却又不是水分子。

比如:我们说100人组成了一个方阵,但方阵并不是100人,只是100个人的排列方式。

法国理论物理学家、物质波理论的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认为,物质其实也是波,只是波长特别短,所以你看不到它。

比如:你眼前的桌子看起来是物质,好像没有扰动,其实它是波,它在扰动,只是波长太短以至于你没法看见。

不得不让人感叹,赫拉克里特“万物皆流”的思想是多么精妙。

它既表明了万物是流变的,也可以理解为万物由流变生成的。

德布罗意这个观点挑战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这个主张,因为波不是物质,波是场的扰动。

场又是什么?

还没有人知道。

如果深入了解物理学后,你就会发现,正如难懂且需要时刻拧着想的信息熵一般,物理学所描述的世界和我们常识中的世界真的非常不一样。

在物理的世界中,很多概念都没有意义了。

后来,德国物理学家玻恩又提出物质波是概率波的见解:

波函数的绝对值的平方,就是微观粒子在某一时刻出现在某处的概率。

看,又到概率了!

微观世界里我们只能用概率描述事件,这就是量子力学描述微观世界的物理语言。

而在宇宙面前同样也是渺小如粒子般的人类,同样也只遵循着概率法则,概率向我们揭示的最大道理也是:流变!

只要坚持不懈地流(行)动,除了死亡这样没有概率的结果外,其他一切皆会因流动而变。

比如:

人类祖先正因为不断地流动迁徙,才从非洲大陆走出来,到了欧洲、亚洲,从原始人变成了现代人,开创了人类文明。

这样的流动还包括:

人类的流动创造了社会;

大气的流动带来了天气变化;

产品的流动带来了商业;

金钱的流动带来了金融;

思想的流动带来了文明;

血液的流动维系了生命;

……

从马车到火车、汽车、飞机、高铁……每一次流动工具的变革,都意味着一场科技革命。

人是信息的动物,人靠信息架构关系、建成社会。

于是,直接提高信息流动效率的互联网信息革命,给人类带来的变革是翻天覆地的,并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每个毛孔。

同样道理,思考是思想在大脑中的流动,变的是认知。

而人与人在肉体上的区别并不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认知,所以,思考是认知不停流变,让你与众不同的唯一法门。

所以,流变,流变,“流”字恰恰精准地指明了“变”的唯一原因——运动!

或者说,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中,流变,是它的规则,是它的真理。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十五)-坤鹏论

四、看看黑格尔的解说

黑格尔对于苏格拉底所补充的这段故事也有专门的解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是者”诚然与意识发生关系,但却不是与意识中的固定的东西发生关系,而是与感性知识发生关系;

(二)这个意识本身是一种状态,也就是说,本身是一种变动不居的东西。

正如赫拉克里特所说:“客观存在是一个纯粹的流,它本身不是固定的和确定的东西,它可以是一切,并且对于不同的年龄以及对于醒和睡等等其他状态是不同的东西。”

柏拉图关于这一点还更提出说:

“白、热等等,凡是我们对事物所说的一切,都不是自为的;反之,它们是为我而存在的,因此眼睛和感觉是必要的。”

“有了这种相互运动才使白产生;在这种相互运动中白并不是物自身;这里有的乃是一只能看的眼睛,或一般的视觉,它决定了白色的视觉、热的感觉等等。”

热、颜色等等本质上确乎只是存在于对另一个东西的关系中;但是表象作用(精神)把它自己分裂成自己和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与它相对的。

这种客观的相对性可以更清楚地表述如下:

“如果有自在的白,那么它就是产生白的感觉的东西;它就是能动的东西或原因,相反地,我们则是被动的、感觉的东西。”

“然而一件应当能动的东西,除非与被动的东西(一道)发生关系,就不能是能动的;同样地,被动的东西也只存在于对能动的东西的关系中。”

“(因此被动与能动是相对的)因此当我说某个东西有某种特性时,这种特性并不是本身便属于这个东西,而完全是存在于对别的东西的关系中。”

“因此,没有一件东西是自在自为地具有某种性质,如同它显现的那样;而真理正好只是这个显现。”

康德的现象不是别的,就是在我们外面有一个刺激,一个X,一个未知物,这个东西通过我们的感觉,通过我们,才取得这些规定。

虽然有一个客观的根据,使我们说这是冷的那是热的,我们诚然也可以说,冷和热自身之中应该有差别;但是冷和热却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感觉之中,万物的存在也都是这样的。

这一切都是思维的范畴,都是我们感官或思维的能动性的规定;所以这经验被称为现象,它是相对于我们,相对于别的东西的。

这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应当把握的正是这个统一的、贯穿的共相;这个贯穿一切的东西就是赫拉克里特所谓必然性,正是我们应当带进意识的。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