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所追求的成功更多是物质的,所以许多人成功了,精神却还很贫穷,两相形成极端反差,从而陷入到了极度的空虚之中,这也可以视为一种德不配位,德,当善、好来理解,而这个德则是思想之德。

——坤鹏论

坤鹏论:读《斐多篇》论灵魂(四十一)-坤鹏论

《斐多篇》分享至今已近尾声。

这确实是一篇感人至深动人作品,担得起“绝妙好辞”的评价。

它的语言是如此的生动,犹如戏剧般精彩。

恰恰应和了开篇所说的神不断通过梦吩咐苏格拉底作那种通俗的属民的乐。

所以,坤鹏论认为,它值得一读再读,甚至找来多个译本,反复对照阅读品味。

一、前情回顾

在《读<斐多篇> 论灵魂(四十)》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了:

灵魂的本质是什么?(二十二)

苏格拉底最后将话题转向了对于大地的描述。

从西米亚斯的反应看,他的说法应该不同于当时的普遍说法。

苏格拉底先讲了他所信服的大地是什么样子。

可见,下面的描述并非他的独创,而是来自于前人,是那些他所信服的前人的说法。

第一点:大地是圆的,悬空地居于天的中央,保持着位置不变。

为什么大地能够在没有任何支撑的情况下不坠落呢?

苏格拉底表示,其原因在于大地本身以及所处的宇宙都是平衡、和谐的。

“因为一个自身均衡而又位于某个与其相像的东西中央(注:指的是天)的事物,根本不会在任何方向或多或少倾斜,而是以一种自我相像的状态持衡不倾,永远留在同一地点。”

这个观点源于阿那克西曼德等前自然哲学家。

确实,如果事物不平衡、不和谐,一定会产生倾斜和运动。

第二点:大地非常非常大。

苏格拉底指出,他们所在的区域只不过是大地一个很小的部分,人们围海而居,就像蚂蚁和螃蟹围着水塘而活,而且,大地应该还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居住着其他人类。

他相信大地遍布着许多洞穴,其中汇集着水、雾和气。

大地本身是洁净的,否则也不可能保持平衡、和谐。

它位于洁净的星空之中,大气分为两层,月亮之上叫清气,而洞穴中的水、雾和气都是清气的沉积残渣。

不过,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住在洞穴里的,还以为自己就在大地表面,通过清气的沉积残渣——气,观看太阳和星辰,以为气就是星辰运行的天。

由于软弱和迟钝,人类不能穿过最外面的气。

但是,一旦走到或飞到气的最上面,把头伸出到气的上面观看,就会看到比我们这个世界更洁净、更美的另一个世界,那就是上层世界。

那里才是真实的天,有着真切的光以及何其真实的大地。

相比起来,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已经遭到破坏和浸蚀,既没有值得一提的东西,也没有说得上完满的东西。

接着,苏格拉底表示,虽然时间紧迫,离行刑时间不远了,但还是要给大家讲个故事,来谈谈天之下和大地之上的事物实际的所是。

坤鹏论:读《斐多篇》论灵魂(四十一)-坤鹏论

二、灵魂的本质是什么?(二十三)

“好吧,那就先说说大地的本身吧,我的友伴。”

所谓“大地的本身”指的是大地的相(理型)。

由此可见,在柏拉图那里,不仅物质世界中的万事万物是理型的摹仿品,就连物质世界本身也是理型世界的摹仿品。

“据说它从上面看时好像一个由十二块皮子包裹的球,色彩斑斓,颜色各异,而我们在这里所看到的那些个颜色只不过是它们的摹品,像画家所画的那样。”

根据《蒂迈欧篇》的表述,大地最接近十二面体,这是“最完美最自我相像”的形状。

这种说法可能来自于毕达哥拉斯学派。

而《法篇》提到的以十二进制为准的十二月宗法历即出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等级与谐和说,与当时以十进制为准的城邦宗法历暗中对比。

柏拉图的自然哲学论,包括他的宇宙生成论(字面译为最初授予秩序的整体),主要集中在他的《蒂迈欧篇》和《克里底亚篇》中,尤其是前者,柏拉图自然哲学有基本思想都包含其中,该对话录被后来的罗马修辞学家西塞罗翻译成了拉丁文,是西方中世纪唯一流传甚广的对话。

在柏拉图以后的两千年间,从最初的后希腊新柏拉图主义者到中世纪的神学博士们,都对《蒂迈欧篇》信奉不怠,它整整决定了早期和中期绝大部分欧洲人的宇宙观。

不过,后世对这篇对话的评价不高,认为它比起其他对话录来说,空想远远大于实证,逻辑错误,语序颠倒。

很多人干脆说它是由几部毕达哥拉斯的残篇拼凑而成的,黑格尔说:“从毕达哥拉斯学派那里,柏拉图采取了不少东西,究竟有多少是属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也无法确切判明。无疑地,《蒂迈欧篇》是根据原来由一个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写的著作加工改造而成的。”

罗素甚至称“里面包含着更多的简直是愚蠢的东西”。

所以,这篇对话录自来就被当作柏拉图对话中最困难、最晦涩的。

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里,《蒂迈欧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论天篇》被当作了基督教的全部宇宙学讲义。

梵蒂冈教廷审判布鲁诺和伽利略时,罪状中控告他们篡改了上帝创造宇宙的意志。

而实际上,查遍所有基督教典籍,真正支撑神学教授们的理论竟然来自耶稣诞生四百年前的被认为是异教徒的古希腊哲学家,不得不令人唏嘘、感叹。

坤鹏论:读《斐多篇》论灵魂(四十一)-坤鹏论

好,让我们言归正传,继续往下读。

“不过,在那边,整个大地是由那种颜色组成的,它比我们这边出自画师们的颜色要明亮和洁净得多。”

“毕竟,这一片是紫色,美得神奇,那一片是金黄色,再一片又是白色,白得比石灰或雪还白——其他颜色也如此这般调成,比我们在这儿所见过的颜色多得多,也美得多。”

“大地上那些充满着水和气的洞穴也有一种颜色,在周围各种色彩中间闪耀着,看起来好像一道连续的色带。”

“在这样一个天造地设的大地上,同样天造地设般发荣生长着植物:树木啊、花卉啊,果实啊,是成比例地比这里美丽的;连山峦和石头也同样天造地设般的自洽,比我们的光滑、透明,颜色可爱。”

“我们这里高度珍视的宝石,如玉髓、翡翠、玛瑙之类,都是那些石头的片断,那里的一切都跟宝石一样美,或者更加美。”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那里的石头洁净地处在自然状态,不像我们这里的受到盐渍侵蚀,由沉渣构成,被雨水带到此处,造成大地上各种石头、动物、植物中的丑陋和毛病。”

“那里的大地装点着各种珠宝,以及黄金、白银之类,因为这种宝物在那里举目可见,既多且大,到处皆是,所以谁见到这个大地就无比幸福了。”

通过以上的对比描述,“这边”的大地和“那边”的大地的根本区别是:那边仅有纯粹的、绝美的东西,这边则全是纯粹与不纯粹、美与不美的东西的错杂,不过却是合序的错杂。

“在那边的大地上,也有许多动物,也有世人,有些住在内陆,有些住在气的周边——就像我们住在大海周边,还有一些住在岛上,被流动的气环绕,都离大陆不远。”

“总之,我们这里的水和海,在那里就是气,不过,对我们来说是空气的东西,对那些人来说则是清气。”

为什么会有住在空气周边的人呢?

阿里斯托芬在《云》中曾嘲笑过苏格拉底住在空气中,所以,这里说的住在不同地方的“世人”,不当理解为如今所谓住在五大洲各地的民族,宁可理解为世上从古至今都会有的各种类型的灵魂。

“那里气候温和,所以那些人无病,寿命比我们长,他们的视觉、听觉和智力等都比我们优越,就像气比水纯粹、清气比气纯粹一样。”

“他们有供奉神道的圣林和庙宇,诸神实实在在就居住在里面,他们通过交谈、神示、玄想与诸神交往,他们所看到的日月星辰都是其本来面目,是其所是,在其他一切方面,他们也有这样的幸福。”

“这个大地的整体及其周围事物的本性就是这样。”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