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跟你讲方向、选择比坚持、努力更重要的人,多半是冲着你的钱包来的,因为坚持和努力是你自己的事,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方向和选择却可以像算命一样收费指点。

——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理想国> 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00)》中,苏格拉底指出:

哲学如同种子需要合适的水土才能保持其本性,哲学的水土是政治制度,哲学想要不失本性地自我成长,就需要合适的政治制度;

不过,当今没有一个政治制度适合哲学本身,所以,哲学的本性也因此而堕落变质;

什么才是适合哲学的政治制度呢?答案是最善的政治制度,因为哲学是最善的,最善和最善才能匹配;

之前用思想和言语建立的理想的城邦,如果想要成为拥有最善的政治制度的城邦,不仅立法者是哲学家,统治者也得是哲学家,这样才能保证城邦永远不会腐败、毁灭。

接着,苏格拉底便开始论证:一个受哲学主宰的城邦如何能够避免毁灭。

首先,他提出哲学研究的做法要与现在完全相反,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

年少时:哲学功课要符合相应年龄的接受能力;

长大成人的阶段:要注意强身健体,为未来的哲学研究准备好体力条件;

成年以后,老年之前:加强对灵魂的锻炼;

老年之后:专心致志地从事哲学研究。

坤鹏论也借此提出了两个人生的说法:前一个人生是肉体的,后一个人生是灵魂的,各有所长,各有其美,灵魂之美则是一个人的最终追求。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01)-坤鹏论

二、为什么说服不了群众?

听完苏格拉底关于哲学研究的新做法后,阿狄曼图表示,我相信你说得非常热忱,但是你的大多数听众会更热忱地反驳你,永远不会被你说服,尤其是塞拉西马柯。

苏格拉底说,你小子别挑拨离间,又想让我们两个吵一架,你们好爱热闹是不是?但是,“我们刚交了朋友,以前也原非敌人”,不会让你得逞的。

“ 我们一定要不惜一切努力去说服塞拉西马柯以及其他人,起码是在某种程度上说服,以便在他们重新投胎做人并且碰上此类讨论时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显而易见,苏格拉底对于彻底说服塞拉西马柯并没有太多把握,把可能性都延展到了无人能够验证的后世来生,所以,阿狄曼图表示,“你预言的可是一个很长的时间呀!”

“不,和永恒的时间相比,这算得了什么,根本不值一提!”

“不过,如果我说服不了大众,也没什么可奇怪的,很正常,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我们的话成为现实。”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更相信眼见为实,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种人为的、生硬死板的、词语堆砌的哲学,不像我们都是进行论证时这样自然地结合词语。”

因为修辞学家喜欢押韵、喜欢语言的艺术,所以经常会为此而卖弄辞藻,而哲学偏好逻辑推理,语言的作用只是逻辑论证的辅助,哲学是将词语自然而然地结合起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天然去雕琢,苏格拉底在此有讽刺修辞学家的意思。

“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更别谈常见到这样的一个城邦:它的统治者在言行两方面尽可能和至善本身完全相称、相像、相匹配。”

“他们也从来没有严肃认真地充分聆听过公正而又自由的讨论,这种论证的目的在于,为了得到知识不惜一切代价去寻求真理,它与现在那种只能在法庭上和私人谈话中导致意见和分歧的争论完全不是一回事。”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01)-坤鹏论

三、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城邦达到完善的两个前提

在分析了为什么群众不相信他所说的话后,苏格拉底指出:“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而且由于我们料想到了这些原因,所以,哪怕心有畏惧,但为了真理,我们还是得如此宣称:一个人乃至一个城市,一个城邦,只有在满足了以下两个前提之一的情况下,才可能达到完善:

第一个前提是,当前被人们视为无用之徒的,还没有变质的那些极少数哲学家,在某种必然的巧合之下出来掌权管理城邦(无论他们是否出于自愿),而且公民也服从他们的管理。

第二个前提是,目前掌权中的国王及其他当权者,还有国王的儿子以及其他当权者的儿子,在神的感化下真正爱上了哲学。”

苏格拉底接着表示,当然,肯定会有人说这两种前提(或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可能的,它们都是day dream。

但是,“假设在非常远古的某个时期,或者假设在某一个距离我们非常遥远的陌生蛮族国家,或者以后有朝一日,某种必然的命运迫使最善的哲学家管理国家,那么,我们将可以尽情宣告:只要是哲学女神在控制国家,我们所构想的体制是曾经实现过的,或正在实现的,或将会实现的”。

所以,“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我们不认为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也承认这是件困难的事情”。

苏格拉底用这样的假设来堵住反对他的人的嘴,如果你们认为不可能,就来证明过去也没有,现在也没有,未来也没有。

不得不说,这样的论证,有点耍无赖了。

就像你让别人论证真的有上帝,对方却要让你先证明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上帝,以及为什么没有。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01)-坤鹏论

四、如何说服群众?

阿狄曼图表示,“我也这样认为”,苏格拉底一下子就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群众不会这样认为的。

“这不能全赖群众,只要我们说服的方式方法得当,不是好斗地,而是和风细雨地,劝告和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恶感,向他们说明哲学家是指什么样的人,像我们最近做的那样给他们说明哲学家的天性和哲学家所从事的学习,让他们可以看到你所说的哲学家不是他们所认为的那种人,那么他们是一定能改变看法的。”

“或者,即使他们像以前一样考察哲学家,他们的看法见解也是会改变的,对此,我可以换个方式问你,如果一个人原本是一个不嫉妒的和温文的人,你认为他会用粗暴对待温文的人,用嫉妒对待不嫉妒的人吗?”

“让我来代你回答:如此粗暴的天性只能在极少数人身上出现,大多数人是没有的。”

上述就是苏格拉底的群众工作方针路线,核心就是不能搞对立斗争、粗暴野蛮,而应该用柔和、温雅的方式,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来改变群众对于哲学家的观念。

俗话讲得好,伸手不打笑脸人,很多时候矛盾的激化往往就在于双方失去了理性,最终争的不再是问题本身,而是自己的面子,为了面子而罔顾客观事实,偏激地非要搞成敌我矛盾,水火不容,势不两立。

坤鹏论以前分享过一个关于沟通的小故事:

太阳和风打赌,谁更能干,谁更强壮。

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我可以比你更快地叫他脱下外套。”

说着,风便用力对着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

但是,它越吹老人越把外套裹得更紧。

后来风累了,太阳便从后面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的身上。

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

太阳于是对风说道:“温暖与友善永远胜过激烈与强暴。”

人的观点改变的条件是:越受批评,包得越紧;越感到温暖,人越开放。

所以,与人沟通,想要改变对方,不管是孩子还是成年人,都要先了解他们的观点,先认同和肯定其合理之处,让对方感受到爱和尊重,觉得安全和温暖,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 ,才有可能真正触动别人的心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比如:在听到别人的意见后,即使你认为简直荒谬至极,也要用诸如“你说的非常不错,对我相当有启发,比如(重复说出他意见中的一些具体的亮点)”的话语开始,表情和语气都要真诚,然后,再以“如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咱们可以看看能不能具体分析其中……(某个你不太认同的观点)”等,引起讨论,最好慢慢引导对方自己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想出改进对策。

反之,就像风越吹老人裹得会越紧一样,对于别人上来就批评,只能让对方立刻在心中树起一道高墙,再想沟通就难了,更别提改变他的想法了。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