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想自己活得不爽,就要先明白,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事物,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而是既黑又白,既是又非,美的总会有丑,正义会变成不正义、善恶往往并存……但是,要想活得幸福,就是明白这样的道理之后,还坚定地选择美、选择正义、选择善。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九十三)-坤鹏论

黑格尔对于阅读柏拉图的作品有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要研究柏拉图的对话录必须具有一个不计较利害得失的头脑,其言外之意是说,功利心太重、急于求成的人不适合读,因为只有静心细读,反复思考,甚至还要经常往返于前后的内容进行验证,才能从柏拉图的对话录采撷到最珍贵的思想瑰宝。

并且,他还指出,为了透彻理解柏拉图的对话录,还需要各式各样的心灵品质,为的是对各种不同的兴趣一视同仁。

也就是说,要放弃固有的成见和偏好,这样才能切实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的美丽与思辨,否则你很快就会觉得它不适合你,而丢弃一旁。

一、继续寻找意见的相关者

到这里,其实我们对于意见这种能力的对象、相关者——意见,还是有些迷茫,因为它们名字相同,苏格拉底的表述也一直比较抽象,既不通俗,也不形象。

苏格拉底自己其实也很清楚,所以他继续说道:“剩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发现既是‘有’(存在)又是‘无’(不存在),不能无条件地说它是‘有’(存在)或仅是‘无’(不存在)的那种东西了。”

“如果我们能找到它,我们就相当有理由说这就是意见的对象,于是把两个极端的东西与两个极端相关联,把之间的东西与之间相关联。”

也就是说,知识和无知是两个极端,“有”(存在)和“无”(不存在)是两个极端的东西,知识的相关者是前者,无知的相关者是后者,之间的东西自然就是意见的对象、相关者——意见,接下来要寻找的就是它到底什么。

“确立了这些原则,现在就让那位喜爱观看景物的人来回答我的提问了,他不相信有永远不变的美本身或美的理型,而只相信有许多美的事物,他绝对不能容忍和相信任何人说美本身是‘一’,正义本身是‘一’,以及其他东西本身是‘一’,等等,我们要这样问他:

难道,在很多美的事物里都不存在一丁点儿丑陋?

难道,在很多正义的事物里都不存在一丁点儿不正义?

难道,在很多虔诚的事物里都不存在一丁点儿不虔诚?”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人只相信他看到的美的、正义的、虔诚的事物,认为那就是美、正义、虔诚,而不相信真正的美、正义、虔诚等是永远不变的美本身、正义本身、虔诚本身,是纯粹的、不含任何相反东西的“一”,其实,这样的人所看到的、所认为的美的、正义的、虔诚的事物,是正反性质结合的杂多,而不是“一”。


小知识:什么是“一”?

“一”是以巴门尼德为代表的爱利亚学派根基性的哲学理念,同时也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核心。

在他们那里,“一”是这个世界的绝对本质,不被产生、不消逝,完全的,自成一类的,自倚的,不动的和无始无终的,无所谓过去,也无所谓将来,而只是现在,同时是全体。

简而言之,“一”就是神,也是唯一的神,它是美本身,是正义本身,是所有好的东西的本身,按照柏拉图的理型论,“一”应该就是整个理型世界。

坤鹏论以前写过古希腊思想家关于“一”的合集,可以参考:

《一切是“一”,“一”是什么?(上)》

《一切是“一”,“一”是什么?(中)》

《一切是“一”,“一”是什么?(下)》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九十三)-坤鹏论

格老孔答道:“这许多美的东西都会以某种方式显得既是美的,又是丑的,你所问及的其他东西也无不如此。”

苏格拉底接着指出,“还有许多东西是其他东西的两倍,但却又显得另外一些东西的一半。”

“还有许多东西我们说它们是大的或小的,轻的或重的,同样可以把大的看作小的,小的看作大的,轻的看作重的,重的看作轻的”,也就是说,大东西和小东西,轻东西和重东西,这些性质也都可以反着说,说成与之相对立的性质。

显然,“每个事物都将一直拥有或分有对立的性质”。

“这些呈现多样特性的东西,是否只能说它就是这样的,不能说它是那样的?”

“这个问题很像那种宴席上用模棱两可的话为难人的把戏,或者像是小孩子玩猜谜语时说的那个‘太监打蝙蝠’的谜语。”

这个谜语是:一个不是男人的男人看见而又非看见一只不是鸟的鸟,停在了一根不是树枝的树枝上,然后用不是石头的石头去打。

它的谜底是:一个太监看见一只蝙蝠停在一根芦苇上,他用一个薄薄的石头片打它。

“这些事物都是一些太模棱,让人无法断定的事物,很难确切地决定,究竟是它还是非它;还是,既是它又非它;或者还是,既不是它,也不是非它。”

也就是说,很难说它“是”或者“非”,又或者“既是又非”,再或者既不是它本身也不是其他事物。

“除了在‘是’和‘非’之间,你还能找到什么更好的地方去安置它们吗?”

“须知,我们不可能找到比‘无’(不存在)更黑暗而超越‘无’(不存在)的地方,从而使这些事物更不真实,也肯定找不到比‘有’(存在)更明朗而超越‘有’(存在)的地方,从而使这些事物更真实。”

“因此看来,我们似乎已经发现了:普通人关于美的东西以及其他东西的平常看法,游移于绝对‘有’(存在)和绝对‘无’(不存在)之间。”

苏格拉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许多关于美丽、高尚的事物,以及关于其他许多事物的传统看法,就处在一个中间的位置,摇摆于纯粹的、真正的、绝对意义上的“有”(存在)和“非”(不存在)之间。

“而我们在之前说过,这样的事物要是被我们找到了,我们就说它是意见的对象而非知识的对象,它处于中间地区,故此也只能是中间的能力(官能)才认识它。”

这样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坤鹏论认为,苏格拉底已经在前面说过了:

“对于正义与非正义,善与恶,以及其他所有理型来说,下面这个表述也能成立:就每个理型本身而言,它们各自为一,是纯粹的一种事物,不过,(在我们这个现象世界中),由于它们和与各种行为和物体相结合,以及从它们相互之间的结合来看,它们无处不在,各自呈现为一个多重的杂多。”

简而言之,这样的事物就是我们这个被柏拉图称为现象世界的世界里的事物,它们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它们是既黑又白,既是又非,美的总会有丑,正义会变成不正义、善恶往往并存……

这就是既“有”(存在)又“无”(不存在),既对又错,即是又非,即美又丑,既正义又不正义,即善又恶……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现象世界充斥着意见,我们这个现象世界本就处于“有”(存在)和“无”(不存在)之间,意见这种能力的对象、相关者就是我们这个现象世界,或者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意见世界。

但是,坤鹏论认为,要想活得幸福,就是在明白这样的道理之后,还坚定地选择美、选择正义、选择善,因为不管是什么,都是越纯粹越美、越纯粹越高尚、越纯粹越坚硬、越纯粹越接近神……

后面,坤鹏论还会对柏拉图的知识和意见再做一个总结,这里就先不赘述了。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九十三)-坤鹏论

二、爱意见者和爱智者

“因此,那些只看到许许多多美的东西,许许多多正义的东西,许许多多其他的东西的人,虽然有人指导,他们也始终不能看到美本身、正义本身,关于他们,我们要说,他们对一切都只能有意见,他们对他们拥有意见的那些事物实际上一无所知(没有知识)。”

“那么,对于与他们相反的人, 他们能看到每一事物本身,乃至看到永恒的事物,我们应该说他们具有知识而不是具有意见。”

“我们还要说,前一种人只关心意见的对象,后一种人则真正关心知识的对象,我曾说过,前一种人,即只关注声音色彩的美之类的人,不认为美本身是存在的、真实的”,“对于这种人,我们应该称呼他们是爱意见者,而不是爱智者”。

“那些专心致志于每样东西的存在本身的人,我们必须称他们为爱智者而不应称他们为爱意见者。”

《理想国》第五卷到这里结束了。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