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哲学是爱智慧,那么现在的哲学都不算真正的哲学,而是修辞学,真正的哲学似乎应该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没有声音,没有形象。

——坤鹏论

坤鹏论:读《美诺篇》学习什么是美诺悖论-坤鹏论

坤鹏论再次提醒大家注意,在《美诺篇》中翻译成“美德”的古希腊词汇的使用范围远超道德领域,如果对应的是中文“美德”古义(即:美的事物可以吸引和得到社会中的一切),是可以的。

但是,如今的“美德”已经基本被归为道德领域,用它会让人认为只涉及道德,一下子范围缩小了,意思也窄了。所以,最准确的中文词应该是“好”、“善”,如果觉得范围太大,还可以用中文词“完美”来对应。

可惜的是译为“美德”已经成了习惯,难以改变了,不过,我们在理解时可以改为好、善、完美,不断提醒自己切不可陷入道德。

一、美诺急了!

让我们先一起回忆一下美诺曾经给出的美德的定义:

首先,他认为,男女有各自的美德,每一种行业、每一种年龄、每一种活动也都有它们各自的美德。

苏格拉底用蜜蜂比喻,说尽管蜜蜂品种繁多,但作为蜜蜂却无不同。

同样道理,尽管美德多种多样,但美德的相却是同一的,而他问的就是这个美德的相,即美德的普遍概念是什么——美德本身是什么。

美诺在苏格拉底的提示下试图给出美德的普遍概念:

第一次,美德的普遍概念就是能够治理人们。

第二次,美德就是能够追求并且取得美的东西。

无例外,它们全都被苏格拉底给批驳了。

在苏格拉底第三次要求给出美德的普遍概念时,美诺终于忍不住了,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曾经当着很多人的面对美德发表过几千次讲话,自以为讲得很好,现在我却根本不知道讲美德是什么了”,显然,他认为自己的尊严遭到了严重的侮辱。

于是,美诺先是对苏格拉底进行人身攻击,说他“总是自己处在困惑之中又使别人陷于困惑” ,说他是无论在外形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像那种扁平的海鱼电鳗,“因为这种鱼使每一个接近它、碰到它的人发呆。”

接着,美诺威胁说,如果苏格拉底离开雅典,“人家也许会把你当成变妖术的抓起来”。

二、两个美诺悖论

美诺虽然不知道美德是什么,但他却还要为自己的不知道辩护,于是使出了最后的绝招———即后人所谓的美诺悖论。

美诺说:“苏格拉底,一件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你又怎么去探究它呢?你凭什么特点把你所不知道的东西提出来加以研究呢?在你正好碰到它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这是你所不知道的那个东西呢?”

苏格拉底继而帮助其总结道:“我明白你的意思,美诺,你看,你给我们提出一个多么大的争辩性论题!这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去探究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探究他不知道的东西。他不能探究他知道的东西,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用不着再去探究了;他也不能探究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也不知道他应该探究什么。”

在学习美诺悖论的过程中,利兹大学古典学系盛传捷的相关论文给了坤鹏论相当大的启迪。

他通过探讨和论证,认为大家所认为的美诺悖论及主旨并不全对,对于美诺的本义有着不浅的误解。

下面中坤鹏论将两种美诺悖论都展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进行一场思想盛宴。

对于美诺悖论,我们要分清它到底质疑的是什么?

通过对美诺那段话的分析,可以将其拆分成三个问题:

“一件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你又怎么去探究它呢?”——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

“你凭什么特点把你所不知道的东西提出来加以研究呢?”——质疑对毫无所知的事物进行探究的能力和方式。

“在你正好碰到它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这是你所不知道的那个东西呢?”——在对某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建立“X是 Y”这样的陈述。

可以看出来,其实后面两个问题都是在为核心问题——“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进行的补充质疑。

但是,苏格拉底在进行复述和总结时却对美诺悖论巧妙地进行了修改。

他增加了:

“一个人不可能去探究他所知道的东西”;

“他不能探究他知道的东西,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用不着再去探究了”。

同时,他又丢掉了美诺的后两个问题:

“你凭什么特点把你所不知道的东西提出来加以研究呢?”

“在你正好碰到它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这是你所不知道的那个东西呢?”

而且,他将美诺明显在问“一件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你又怎么去探究它呢?”给改造成了“他也不能探究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也不知道他应该探究什么。”

结果,美诺的“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就被完全变成了“如何能发现需要被探究的事物”,即“一切探究是如何可能的”。

于是,也就出现了两个美诺悖论:

美诺的美诺悖论——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

苏格拉底的美诺悖论——一切探究是如何可能的?

坤鹏论:读《美诺篇》学习什么是美诺悖论-坤鹏论

三、苏格拉底的美诺悖论——一切探究是如何可能的?

这是一直以来对于美诺悖论的主流理解。

而且,美诺在对话中也没有对苏格拉底的总结表示异议,甚至还说:“你不觉得这是一个很美妙的论题吗?苏格拉底。”

所以,长久以来,人们都按照苏格拉底的总结来理解美诺悖论。

苏格拉底的美诺悖论提出了一个两难困境:

第一,人没必要探究已知的东西;

第二,人没有合理依据和途径去探究不知的东西。

理由虽然简单,但它导致的理论后果却十分惊人:

知道了则用不着探究,即 “探究不必要”;不知道则无法探究,也即“探究本身不可能”;既然探究本身不可能,那么再多努力也是白费。

总而言之,探究 “知道的东西”与探究 “不知道的东西”皆不可能。

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知识的探究,要么没有必要,要么缺乏根据,人的研究或探索都是不可能的。

其实,苏格拉底的美诺悖论解决起来并非难题,它是带硬伤的——仅仅在坚持要么无知、要么完全知道这样的要求才会产生。

于是破解的方法也就很简单了,只要明确:人是既“知道”,又“不知道”的,即可。

换言之,人的知识有处于无知和全知之间的中间状态。

或者说,人的知识本来一直就处于无知和全知之间,否则何来的“知道”和“不知道”呢?

苏格拉底的美诺悖论恰恰忽视了“知道”与“不知道”的关系——“不知道”是相对于“知道”才出现的。

只有创造世界和万事万物的神那里才没有“知道”,因为说“知道”必然意味着还有“不知道”,所以神就“一”,是一切,而不能用“知道”来说它。

在人类这里,“知道”与“不知道”是紧密相联的一对,有“知道”,一定有“不知道”,所以,人是既“知道”,又“不知道”的。

比如:当我们发现各个片段的“知道”之间存在矛盾或是缺少关系时,“不知道”也就自然而然出现了,所以,“不知道”自然会存在。

因此,苏格拉底的美诺悖论认为探究“不知道”不可能,是说不通的。

因为,我不知道“某样东西”不等于我不知道“某样东西是存在的”,那么也就出现了以下两种可能:

可能一:虽然不知道“某样东西”,但是知道“某样东西是存在的”,既然它存在,那么探究是可能的,这时候的关键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探究,而是探究的方式。

可能二:“不知道”是各个片段的“知道”之间的缺漏。

尽管各个“不知道”之间必然是孤立的、分离的,但它们却又与“知道”不可分割,所以,我们可以在“知道”基础上通过假设来探寻“不知道”。

并且,如果“知道”与“不知道”是关联的,它们则应该包含在一个整体之中,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那么,最终回答“不知道”这一问题就必然离不开回答整体的问题,这个整体就是苏格拉底的“……是什么?”它就是相,就是普遍概念。

而苏格拉底一开始就承认自己对“美德一无所知”。

也就是他对美德是完全的“不知道”,处于认知空白的状态。

但是,他在对话中却又频繁使用美德这个词,这很明显地表明他并非对其一片空白,一无所知。

而且,如果心里对美德没有任何概念,完全“不知道”,又如何能够与别人讨论美德是什么,并一再否定别人的定义呢?!

所以,苏格拉底最差也处于上面提到的可能二状态,尚未达到对美德的完全掌握。

四、美诺的美诺悖论——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

前面讲过,从美诺自己所说话来的分析,他的本义是: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

因为苏格拉底从一开始就说自己对美德一无所知,这便已经假定了苏格拉底是第一次探究美德。

而且,美诺所说的“一件东西你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你又怎么去探究它呢?”其中所传递的意思则是:当在你的灵魂或者心里毫无概念时,你如何来理解一个概念呢?

“第一次探究”意味着从无到有,美诺悖论质疑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如何可能的。

也就是说,他不接受无中生有的情况。

他质疑的是,人,在还空无任何概念的时候,甚至还根本没有语言的情况下,是怎么开始学习语言或者其他事物的呢?

这个问题是极为伟大的,它是认识论的。

显然,苏格拉底也没有将美诺的话当成悖论,他认真地抛出了“灵魂不朽”、“学习即回忆”,这恰恰证明了他是在回应“第一次学习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难题。

不过,不管是“灵魂不朽”,还是“回忆说”,实质上还是从本体论出发解决“探究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因为苏格拉底并没有意识到,美诺的问题中蕴含的从认识论角度去解决该问题的思路。

所以,这也导致苏格拉底的解决之道最后不能从根本上完全消解美诺的美诺悖论。

坤鹏论:读《美诺篇》学习什么是美诺悖论-坤鹏论

五、猜想好吗?

客观讲,上面提到的美诺的美诺悖论——“第一次探究是如何可能的?”更多属于后人从字面及依靠一定逻辑推断出来的,严重意义上属于一种猜想,完全不如苏格拉底的美诺悖论——“一切探究是如何可能的?”那般白纸黑字地确凿。

很多时候,对于前人著作的解读就像语文的阅读理解题:“请问作者是如何想的?”

当出题人和学子们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后,连作者都不得不佩服道,“你们想得比我多得多!”

反映到思想史研究上就是,世界著名思想史学家、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所批判的最持久、最容易出现的危险:戴着后见之明的眼镜,进行研究时就已经具有了预先的种种期待,并以此为基准来进行研究。

(注:对于昆廷·斯金纳的介绍,可参见《寻找“语境中的思想”》)

显然,这类猜想会给了解思想史造成错误的认知,但是,坤鹏论常常想,对于不从事学术研究的我们来说,从更大、更高的层面考虑,却何必执着于此,因为概率世界中,最关键的便是尽可能了解更多的可能性,这样才是对自己最实用的,学习的真正目的永远都该是学以致用,让自己更会选择,以便活得更好,而并非成为一座渊博的图书馆。

六、美诺悖论的历史贡献

悖论,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通常从逻辑上无法判断正确或错误。

如果承认它是真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假的;

如果承认它是假的,经过一系列正确的推理,却又得出它是真的。

总而言之,悖论是那些困扰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发展的古老而又常新的难题。

哲学史上,悖论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比如:著名的芝诺悖论揭示了运动中所包含的矛盾,向人们提出了怎样不仅在表象中而且在概念中把握运动这个严肃问题;

(注:关于芝诺悖论可看《芝诺的悖论(上)》、《芝诺的悖论(下)》)

再比如:四个二律背反的康德悖论揭示了辩证思维的矛盾本性,为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

而美诺悖论是最早的认知悖论,这类悖论主要困扰的是人类的理性思维,并在哲学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所有想要开宗立派的认识论者,都无法回避美诺悖论的拷问,也必须要对此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并且所有的认识论都要以此构建起理论。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一些基本的认识论思想,就是为解决这个悖论而提出的。

而这两位哲学大师的认识论又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各派认识论的思想来源,由此可见美诺悖论在哲学史的重要地位。

所以,《美诺篇》是柏拉图认识的一个巨大转折,即从苏格拉底式的 “探究某物是什么”或者 “什么是X”的本体论转变成“如何开始探究”或者“探究怎么可能”的认识论来探究知识。

写到这里,坤鹏论不禁想起了之前在《高尔吉亚如何反证巴门尼德?(中)》中讲到过的高尔吉亚的三大命题,特别是第二个命题——“即使认识,也无法表达”,它涉及人的认识。

正是这个命题被奥古斯丁提出、被笛卡尔发扬光大为“我思,故我在”,而笛卡尔正是挟此名言拉开了以认识论为主体的近代哲学的序幕。

这里面有趣的是,在哲学史中,偏偏就是哲学一直的敌手——修辞学强有力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甚至为哲学带去了最重要的转折。

坤鹏论常常想,如果哲学是爱智慧,那么现在的哲学都不算真正的哲学,而是修辞学,真正的哲学似乎应该是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没有声音,没有形象。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