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语言可以描述真理,那么就不会有悖论的存在了。

——坤鹏论

如今,不管是看电视电影,还是刷抖音看直播,总会有种美女遍地走的感觉。

其实,并不是美女比以前有了指数级增长,而是现在的化妆术、整容术、PS术、滤镜太猛了。

我们不知不觉中已经越来越生活在屏幕的世界。

并且,随着屏幕越来越清晰逼真,我们越来越不在乎眼见为实。

毋庸置疑,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远远超过从前的任何时候,但是,真实却变得越来越弥足珍贵。

这两天坤鹏论将重点分享伯克的辞屏,它是其戏剧主义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坤鹏论:我们活在辞屏中(上)-坤鹏论

一、咬文嚼字辞屏

当年,伯克从摄影使用的镜头、滤色镜以及最终呈现的照片获得灵感,将人们应用的各种象征系统或词语汇集称为辞屏(terministic screen),国内还常将其翻译为术语屏或术语视界,以及比较少见的终端荧幕,甚至还有更为少见的术语规范、规范网、词屏、终点的视界等。

坤鹏论认为,不管是辞屏,还是术语屏,亦或者终端荧屏,都有其道理,将它们配合起来去理解伯克的修辞哲学思想的效果非常不错。

第一,其中辞屏应作为主词。

因为它更贴切伯克的本义,毕竟他和尼采都认为语言就是修辞。

而且辞这个汉字也很符合修辞的本原与初心。

正像在古希腊时代修辞最初被用在诉讼和打官司中,辞在中国古代最初的本义也是诉讼、打官司,引申为诉讼时的言辞。

因为讼辞中常常为求无罪而找借口,故辞又可引申为借口。

再者,诉讼是为了摆脱罪名,所以辞又有推辞、辞却等引申义。

总的来说,辞一开始的功能就是说服。

所以,坤鹏论认为,辞屏最能体现伯克的修辞哲学思想。

第二,伯克使用Screen(屏),其意义有两重。

第一重,人的思想实际是象征符号的终端荧屏,呈现方式就像播放电影和电视的荧屏一样。

并且,世界也只有通过世世代代无数人类所显示的终端荧屏才有了意义。

第二重,伯克的修辞理论核心是戏剧主义,用Screen才更恰如其分。

而且,在伯克的那个时代,电影、电视就跟现在的互联网一样,是潮流的最顶端,当时的学者们特别喜欢论述它们或是借它们讲道理。

另外,人的思想、人的行动、人的言谈,本质上都是他们认知的体现,而认知也常被称为视野,所以将Screen翻译成视野也有一定道理。

不过,它表达得并不完全,因为视野缺少了人们在为了实现自己的动机而去说服别人,并为加强说服效果,有意无意地在话语中夹带私货甚至是歪曲——表演的意思。

第三,被限定了范围的术语。

虽然术语在本质上也是名词,但是,它已经被限定在了特定学科领域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指专门学科的专门用语。

确实,在特定学科领域中,terministic screen现象最为突出、典型,也最容易理解。

比如:在物理学中,人们用物理学术语在其荧屏中呈现对世界的物理学认识。

但是,伯克的这个概念明显是涵盖所有方面,而不仅仅是特定学科的。

因此,坤鹏论认为,就算按这个思路翻译也应该使用术语的上一级——名词才更恰当。

也就是——名词屏。

坤鹏论:我们活在辞屏中(上)-坤鹏论

二、拆开理解辞屏系统

伯克谈到辞屏这个概念时,曾说道:

“当我谈到辞屏时,我想起来我曾见过的一些摄影,他们是同一物体的不同照片,其差别在于拍摄它们时,摄影师使用了不同的滤色镜。‘呈现事实’的照片可以在特点,甚至在形式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取决于摄影师使用了不同的滤色镜对所记录事件进行纪录片式的描述。”

这是一个很有解释力的概念。

它不仅可用于解读修辞实践,而且还将其触角延伸到语言哲学领域。

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体察出伯克深邃的语言哲学思想。

不过,伯克只提到了滤色镜对拍摄结果的影响,其实镜头、摄影师本身都会肯定且深刻影响着呈现结果。

摄影师依靠镜头捕捉事物的形象和色彩。

但是,在拍摄同一个事物时,使用不同的镜头、滤色镜、角度、时间等,拍出来的照片都将不大相同。

我们可以说,任何一张照片都谈不上是原原本本地将所拍摄事物或景象记录下来再现给观众。

它们都只是摄影师有意识以及无意识选择地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拍摄对象的某些特征。

在突出这些特征的同时,必然地又掩盖了其他特征。

最终造成被拍摄的对象的总体外观这样或那样的夸张和扭曲。

为什么还有无意识选择呢?

坤鹏论认为,这主要出于摄影师的认知以及潜意识的东西,并非他刻意为之。

伯克由此联想到了语言,并悟出了另一个重要道理:

每一套词语或符号无不构成一个可以被称为辞屏的系统,它包括:镜头、滤镜、荧屏。

恰如镜头、滤镜、照片,是摄影师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媒介,没有它们,就谈不上摄影。

而语言就是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媒介,它是镜头,也是滤镜,还是荧屏,没有了语言,人无异于盲人和哑巴。

坤鹏论对辞屏的理解与很多人不同,我认为,将其拆解开来更容易理解,它包括:

负责向内输入和向外输出的语言镜头;

用于显示的语言荧屏;

动机与认知两大滤镜。

所有人都是通过语言镜头认识现实世界,舍此别无其他途径。

并且,我们的语言镜头观察到的则都是语言荧屏。

而语言荧屏则分为两块:

一块是内向荧屏,只针对自己,它也被称为认知、思想;

另一块是外向荧屏,专门负责在内向荧屏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向外界呈现。

同时,语言镜头和语言荧屏前都被覆盖了动机和认知滤镜。

也就是说,在它们的滤镜作用之下,两块语言荧屏所呈现的结果都是人有意或无意的选择的输入或是输出。

比如:只显示出了对象的某些特征,与此同时,自然而然也掩盖了对象的其他特征,甚至,完全混乱或是歪曲对象。

换言之,人们针对对象的输入或输出,都会与对象原本的样子有出入。

因为认知、动机千人千面,各不相同,所以人人都有自己的用语言符号组合构成的辞屏。

在此伯克特意提出来一个词语——“训练出来的无能”,它指的是,一个人在经受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或训练之后,表达必须依靠“辞屏”(也就是不同的职业心理),那些专门名词把人们引人某个领域,进而以某一个视角理解事物。

所以,正如摄影师的照片上显示的并非原本的物象,同理,通过语言镜头或语言荧屏所看到的那个现实,也不是本原的现实。

也就是说,语言不只是“反映”实在,它还“选择”实在;语言显现的并非原本的真实现实,而只是所用的那一套语言符号允许我们看到的。

那么,也就不可避免地会突出某些色彩、彰显某些特征,甚至是歪曲某些形象。

坤鹏论:我们活在辞屏中(上)-坤鹏论

三、辞屏如光

有了光,我们才看到了世界和万物。

伯克曾这样总结道:“即便我们说任何词汇都是对现实的某种反射,词汇的本质决定了这一反射必然是选择性的,因此它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折射。”

在这句话中,伯克其实是将辞屏比做了光。

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是明白反射和折射。

首先,它们本意指的都是光在两种物质的分界面上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光学现象。

其次,光的反射指,光在传播到不同物质时,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

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光的折射指,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再次,不管是反射还是折射,光都是可逆的。

最后,重点来了!虽然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但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折射光线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并发生偏折。

有了这些认知后,再看上面伯克的那句话,是不是明悟了许多!

第一,用光比喻辞屏很贴切,光,照在哪里哪里亮,同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则更加黑暗,永远是有选择性的。

第二,折射是要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的,并发生偏折,代表词汇不仅会有对现实有偏差,同时也会因为进入到现实,而对现实造成偏折的作用。

第三,不管是反射还是折射,它们的可逆特性恰恰说明,话语常常怎么讲都能说得通。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