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宗教,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坤鹏论

坤鹏论:读《高尔吉亚篇》学苏格拉底的三段论(上)-坤鹏论

前面坤鹏论用了《柏拉图更像是毕达哥拉斯的注脚(上)》、《柏拉图更像是毕达哥拉斯的注脚(中)》、《柏拉图更像是毕达哥拉斯的注脚(下)》全面介绍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观念。

也正是通过对他的学习和写作,坤鹏论发现,柏拉图的哲学,特别是他过渡时期以后的核心观念,大多源于毕达哥拉斯。

这个特点在其过渡时期的著作中尤为明显,因为这一时期的著作是他从意大利归来后写成的。

不过,也可能是还没有完全内化、融会贯通,他过渡时期的著作在思想上还不成熟,也会出现生硬的痕迹。

今、明两天,坤鹏论主要介绍一下《高尔吉亚篇》。

一、高尔吉亚,何许人也?

高尔吉亚也是智者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与普罗泰戈拉齐名。

他尤以精妙的即席回答而受到欢迎。

他的学费也很高,每人100米纳,当时底层市民维持一年生活需要约1.2米纳。

据说他是恩培多克勒的学生,活了一百多岁。

高尔吉亚在公元前427年作为使节从他的城邦林地尼来到雅典。

他所持的观点非常极端,以至于他最终放弃了哲学,转向了修辞学的实践和教学。

二、高尔吉亚的极端观点

坤鹏论前面讲过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虽然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世界上不存在可以共通于所有人的绝对真理,但是,他也认为,相对于不同的观众来说,一切都是真的。

而高尔吉亚则直接拒绝承认任何真理的存在。

他极其繁琐地运用爱利亚学派巴门尼德和芝诺的推理方法,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同寻常的观点:

第一,“无物存在(本体论);

第二,即使有某物存在,它也无法被认识(认识论);

第三,即使它可以被认识,也不能被表达(语言学)。

以第三句话为例,高尔吉亚论证说,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但语言只是符号或标记,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是绝对不同的。因此,知识不能被表述,传达。

通过这样的推理,高尔吉亚认为,他能够证明上述所有观点,至少他的推理与和他意见相左者的推理一样严密。

于是,他坚定地确信着,这个世界不存在任何可靠的知识,当然也不存在任何真理。

从现在往回看去,我们就会发现他这三句话很有意思,几近预言了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

“无物存在”——物质是否存在是西方哲学家从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研究的问题。

一部分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由元素或是粒子构成的,因此真实存在。

另一部分哲学家则认为,物质的存在是假象,物质不过是理型或逻辑的产物而已。

“即使有某物存在也不可认识”——毋庸置疑,两千多年来,哲学家在唯心和唯物之间争吵不休,就是因为无法完全认识,更无法完全证明, 所以谁也说服不了谁。

“即使认识也无法表达”——这句话也有表述为:凡是能说出来的都是假的。

进入20世纪后,一个新的哲学流派出现——语义逻辑学派。

该学派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其名言是“如果我们不能表达,就应该保持沉默。”

他发现形而上学的问题是在语言逻辑之外的,因此,根本不能用语言将其明确阐释。

高尔吉亚通常采用反证法,将形而上层面上提出的各种可能性一一驳倒,进而得出论证。

他提出的三个哲学命题具有浓厚的虚无主义性质。

但,正是他的怀疑主义动摇了传统的权威,对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促进作用,一直影响着后世,至今。

而且,几乎所有哲学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的现状,基本都可以追溯到高尔吉亚的这三个观点。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要承认的是,一个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人能够发现人类在认知、逻辑和语言上的局限,令人震惊和钦佩。

正是基于上述三个观点,高尔吉亚放弃了哲学,并认为,修辞学才是人们唯一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领域。

而且,他试图将修辞学作为说服的技艺加以完善。

在修辞学和说服术的这种结合中,包括苏格拉底、柏拉图在内的高尔吉亚同时代人,以及后人普遍认为,他运用心理学和暗示的力量发展了欺骗术。

当然,如果他通过推理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真理,那么,他也就不需要为使用说服技艺的目的是好还是坏而操心了。

你可能要问,什么是修辞学?

别急,坤鹏论后面专门会讲它,因为它在二十世纪初之前,一直都是人们必学的学问。

其实,尽管柏拉图一直反智者派,但是,他的著作中也没少用修辞学的方法,最突出的就是比喻,还有他自己创造的大量神话故事。

坤鹏论:读《高尔吉亚篇》学苏格拉底的三段论(上)-坤鹏论

三、恩培多克勒又是何人?

前面提到高尔吉亚的老师是恩培多克勒,坤鹏论干脆就对他也一并介绍一下。

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年~公元前430年),出生在西西里岛的阿克拉加。

他的兴趣和活动非常广泛,是当时集政治家、诗人、宣教师、预言家、医生、江湖术士和哲学家于一身。

不用多说,这样的人物在普通人心目中基本和神差不多了。

他受到当时占主流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思想的影响,像巴门尼德一样以诗的形式写作哲学,相传能够体现其哲学思想的两部长诗分别为《论自然》和《净化》,还有他的一篇散文《医论》。

但是,只有一小部分被保留下来,约450行残篇。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西方哲学史来说,恩培多克勒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是一个有独创性思想的哲学家,而在于他是一个能够吸收前人的思想体系并对其进行重新整合的人。

所以,人们称他为折中主义者。

比如:他用优美的诗句表达灵魂转世的思想,其实和毕达哥拉斯、古印度思想并无二致。

再比如:赫拉克利特关于世界形成与毁灭呈阶段性发展的思想,他一样写进了自己的诗中。

坤鹏论:读《高尔吉亚篇》学苏格拉底的三段论(上)-坤鹏论

当然,有些思想是恩培多克勒首先提出来的,或者至少是以他独有的方式(比如:整合)提出来的。

第一,四根说。

对于前辈或承认或否定运动的变化,恩培多克勒认为,他们的论证都有各自的价值。

但是,他并没有归属任何一方,而是天才般地将这两个完全相反的观点给结合到了一起。

在他那里,我们既可以说存在着变化,同时也可以断言,实在从根本上来讲是不变的。

而这就牵扯到了他的四根说。

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家们先后认为,水和气是世界的原始材料。

后来,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始于火,爱利亚学派的哲学家则倾向始于土。

恩培多克勒遵循古希腊传统,首次将这四种基本元素平等地放到一起,创立了西方世界熟悉的四根说——火、水、气、土这四种元素是万物之根。

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终结了那种认为世界万物是由一种原始材料构成的古代哲学。

2000多年间,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理论被当做智慧,对之后的哲学、医学、神秘学、宇宙论与宗教发展影响深远,直到350年前才被现代科学推翻。

另外,他的这种观点也影响了阿那克萨哥拉(爱奥尼亚人,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他首先把哲学带到雅典,影响了苏格拉底的思想)的种子说观点。

第二,爱与恨的力量。

恩培多克勒认为,物体由许多四种元素微粒组成,因此物体能够变化,但是构成它们的微粒是不变的。

并且,在他看来,万物源于四种元素的混合,而不是它们的转化。

他相信,这四种元素是不变的、永恒的,永远也不能转化为其他东西。

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他创造性地将变化与不变结合到了一起。

所以,恩培多克勒将西方哲学见地从转化生成论转向了构造论。

同时,他也是最早的也是最不完善的多元论者。

对于四种元素的混合变化 ,恩培多克勒指出,自然中存在着两种力——爱和恨(吸引和排斥或和谐与争执),它们就是导致四种元素相互混合,后来又互相分离的力。

爱的力导致元素相互吸引,形成某种特殊的形式或某个特殊的人,恨的力导致事物的解体。

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力量相互交替占上风。

当爱占上风时,所有元素结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神圣的统一体。

当恨占上风时,各种元素就会分散。

而处于两者之间的是一种过渡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形成和毁灭。

而且,他认为万物的生成和消灭都是在这种无休止的运动中循环。

其过渡状态的提法,隐隐有着坤鹏论以前讲过的复杂性系统的常态——处于秩序和混沌之间的混沌边缘——系统才会充满活力、创新与生命力。

第三,进化的观念。

恩培多克勒认为,生物的形成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的原则:

先是形成低级生物,然后形成高级生物;

先是出现植物和动物,然后出现人类;

生物最初是雌雄同体的,后来才演化为两个性别不同的独立个体。

这一观点已经与近现代的生物进化论非常接近了。

第四,一个基本的认识原则。

恩培多克勒还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原则。

他认为,外部世界的每一种元素都能在我们人自身内部见到,就像歌德的诗句所说:

如果眼睛不像太阳,

它怎么能看得到太阳呢。

传说恩培多克勒当年被奉若神明,人们普遍相信他是神,他自己对此也深信不疑。

为了让人们永远信奉他,恩培多克勒纵身跳进了埃特纳火山口,想以此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他的身体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销声匿迹,人们便以为他升天了。

不过,据说埃特纳火山并没有让他如愿以偿,因为它又将他的一只鞋子给喷了出来。

坤鹏论:读《高尔吉亚篇》学苏格拉底的三段论(上)-坤鹏论

四、《高尔吉亚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高尔吉亚篇》被视为柏拉图关于修辞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分为两大部分:

前半部分是苏格拉底与高尔吉亚及高尔吉亚的学生波卢斯关于修辞学的对话;

后半部分则转向了苏格拉底与克利克勒关于正义的对话。

两部分看似不关联,实则浑然一体。

首先,柏拉图以嘲笑的口吻将高尔吉亚描绘成一个卖弄知识的形象。

因为他宣称自己无所不知。

而这说明他恰恰缺少了各种知识中最重要的关于自身的知识——“认识你自己”。

否则他就不会如此自负,而应该如苏格拉底一样,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无知。

借此,柏拉图表达了对修辞学的否定态度。

其次,我们在这篇对话中已经可以看到,柏拉图已经完全接受了毕达哥拉斯关于灵魂的观念——灵魂才是人的本质,是最重要的,肉体只是灵魂的坟墓。

因此,人的所作所为都该以灵魂为重,要对灵魂好,要以洗涤净化灵魂为目的。

正是基于此,柏拉图认为,修辞学家只知传授学生争辩的技巧,却忽略了对正义知识的讲授;只知道追求辩论取胜的快乐,却忽略了灵魂所需的好。

他批判修辞学不是真正的技艺,只是修辞学家的一厢情愿,它只是一些“奉承”的技巧而已。

接着,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区分了好与快乐。

他指出,修辞学家通过奉承取悦灵魂,引导人们追求“快乐”,真正的技艺却是实实在在地对灵魂的“好”,但修辞学家所谓的“快乐”并非真正的“好”。

坤鹏论总结一下柏拉图的论证:

核心:灵魂是人的本质,所以任何事情都要看它是否对灵魂有益,只让灵魂好,人才能实现生活的最终目的——幸福。

而柏拉图认为,正义能够给予灵魂健康和好,所以正义才是对灵魂真正的好。

那么,掌握正义的知识,行正义之事,便会让灵魂好起来,才能真正得到真正的幸福。

这就是本文的最终主题,也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同时,他还论证了正义和幸福的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越不正义者越不幸福;越正义者越幸福。

另外,全篇对话构成了柏拉图为苏格拉底进行的再一次“申辩”:

虽然苏格拉底由于拒绝奉承的修辞学而被判死刑,但是,坚守正义的他在生前和死后都必将获得幸福。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