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传统的传承总是执着于其外在,殊不知,最该传承的是创作能力和知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才是真正的瑰宝。

——坤鹏论

坤鹏论:儒家思想不是哲学?道家为什么倡导摒弃名利?-坤鹏论

在现象学的学习过程,坤鹏论又对我们的儒家思想以及道家思想进行了深入学习,也有不少心得,今天分享一下。

而且,明白些儒家和道家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自知自省咱们自己,对生活、工作都会有莫大的好处。

一、为什么道家思想更受西方欢迎?

在西方哲学界,道家思想比儒家思想更受欢迎。

为什么?

因为道家强调智慧的觉悟与解脱,更符合西方哲学的追求。

而且,他们甚至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并不算哲学。

黑格尔曾直接说过,“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辩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南宋新儒学之前的儒家思想缺少了西方哲学认为的重要部分——对宇宙的真相和本体必须有所论断,还有解释宇宙(自然)与人类关系。

西方哲学就是靠对于这种本体的解说中,分出了哲学流派属于哪一种立场,比如:还原论、活力论、唯心论、唯物论、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

而道家思想是符合西方哲学定义的,因为老子提出了“道”,取代了“天”,这就是对宇宙根源的论断。

作用和反作用则是贯通宇宙和人类的法则。

在道家思想中,“天”降到了和“地”一样的位置,“天地”并称则主要用于指自然界。

虽然老子说过“天长地久”,但是,他通过观察发现,“飘雨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也就是,狂风不会吹整个早上,暴雨不会下一整天,天地的作为也未必持久。

所以,在老子看来,自然界也有着它的限制,担当不了至高的存在。

这与西方哲学占领导地位的超自然性的理论走到了一起(关于超自然性的理论,坤鹏论后面的文章会细讲)。

对于更愿意探究无限、崇尚自由的西方哲学家来说,儒家思想就是伦理学,并且过于正统、严肃,让人时刻都有压力,而且只要信奉它,这种压力还会伴随人的一辈子。

坤鹏论:儒家思想不是哲学?道家为什么倡导摒弃名利?-坤鹏论

二、儒家思想什么时候成为了哲学?

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000年这一段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哲学的黑暗时期。

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僵化为一种国家文化形态。

同时,汉代末期所衍生的道教,与道家的原始意旨没有必然关系。

道家渐渐沦落为一种炼丹术和迷信,对《易经》的注释和增补蔚然成风,人们利用神秘的八卦占卜未来,甚至发展为一种伪科学。

这样,一晃就到了宋代,儒家思想已经成为国教1000多年了。

但是,它也失去了创立时的意义,只剩下了形式。

而且,在道教和佛教的不断挑战下,儒教特别需要理论的武装。

前面说了,儒家思想缺少对宇宙真相和本体、人与宇宙的关系的解释,它一直将关注点集中在人类社会上。

(注:佛教的万物通则是:诸行无常)

所以,西方哲学界即使认可它是哲学,也更多将其定位于伦理学。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当一种新的因素闯进一个封闭的精神领域时,其结果往往有两种,一种是旧有的传统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土崩瓦解;如果旧有传统的生命力足够强大,外来因素也会成为一种促进作用,促使人们深刻地反思既有文化传统,并主动去增加其生命力。

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发挥了类似的作用。

正是这样的大背景下,南宋儒学家朱熹担起了说明宇宙和人类关系的大任,重新解释儒学,创建了史称朱子学的新儒学。

朱子学中包含了自古以来的阴阳说和五行说,还吸收了道教和佛教的思想等,创立了理气二元论。

1.理

朱熹采纳道教中道的概念,发展为理。

所谓理,就是由天决定的自然法则,是万物想要成为万物所需要的原理。

理,承担了万物的本质,理,在万物之中。

人的理,就是人为了成为人而必须遵守的道德和秩序——仁、义、礼、智、信,它们合称五常。

五常又是怎么来的呢?

孔子认为,人最重要的莫过于仁和礼,仁,是内在道德,礼,则是外在态度。

后来,孟子提出了四道:

仁——对他人的同情心;

义——以不正为耻的正义感;

礼——尊敬他人之心;

智——正确的判断力。

汉代的儒学家董仲舒认为,自然界因五行而动,那么人也该有“五常”。

于是他在四德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信——对朋友的诚实之心。

坤鹏论:儒家思想不是哲学?道家为什么倡导摒弃名利?-坤鹏论

2.气

指构成万物物质形状的细微气体状粒子。

朱熹认为,世界充满了原子般的气体状粒子,不断重复着凝固扩散这一过程。

气集中到一起,组成个体的质,即“物质”。

所以,万物在物质层面,都是由气形成的,而其中每个个体都蕴藏着理,理,决定了个体的本质,且这样的本质应是善的。

同样,人也是一出生就具备了理,理,决定了每个人的心的本质,这样的本质称为性。

在朱熹看来,性(本质)=理,这就是他的性即理学说。

他主张,心是性和情(欲望和感情)一体化的产物,源于理的人性本质为善,人必须遵从理决定的性而生活。

但是,创造我们肉体的气会扭曲,并具有遮蔽性,情会因此而做出异常举动,作用于心,生出欲(动情生欲)。

为了不让气产生欲,爱好儒学而知理,即可压制气的胡作非为,抑制欲望。

如果学习了全部事物的理,并全面掌握了理,那就达到了理的顶点,这样的人被称为圣人。

3.居敬穷理

这是朱熹提出的修炼方法。

既然找到了人干坏事的源头,那么就得解决问题。

于是,借鉴道教和佛教的修炼,朱熹也提出了将“坏气”从性中去除的方法:

居敬:无论什么时候都集中注意力,一直保持心的平静。

它是一种在世修行的方法,也就是一边进行社会活动,一边修心。

因此,居敬是一种能够保持社会生活的内心修养。

朱熹认为,道教的隐居山中修行(仙人修行)和佛教的舍弃人世出家,放空头脑的禅修,都不利于社会发展。

而且,他们都不是真正脱离人际关系的束缚,只要在尘世中生活,就永远不可能逃离人类社会。

就像佛教要出家为僧,遁入佛门,但他们又在寺院、师徒、同门之间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

儒家还批评佛教,其僧徒对生死轮回的恐惧印证了他们的自私自利;逃避自己的社会责任是一种懦弱胆小和有失尊严的表现;宣称食物、衣服以及一切外在生活必需品皆属虚空,但他们自己每天却离不开这些东西……

所以,儒家认为,佛教教义中所称的断念无欲是站不住脚的。

从上面的论据,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人生观,就是人与其所处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人的本质属于并不是超脱尘世的。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朱熹所倡导的居敬的两个要点非常明显地针对着道教和佛教,一是要在世;二是不能放空头脑,要聚精会神。

穷理:在治学中逐一穷尽自己以外的个体的理,如此这般,就会在某个时刻一下子顿悟万物共通的理,从而也可以明白自己内在的理。

这个就是西方哲学所说的归纳逻辑,看遍世间历历,就能看破红尘,见到本质。

但是,朱熹并没有像西方哲学所提倡的,通过实践和实验进行归纳。

他认为,个体的理的线索都在古人撰写的四书五经中,熟读就能穷理,居敬常思,便能顿悟掌握。

这种2000多年所形成的食古不化的思想一直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中国。

看看我们现在的那些所谓传统,不管是武术,还是艺术,守旧为主,创新太少。

比如:民乐就那么几只名曲,翻来覆去地演奏,还煞有介事地说,这是瑰宝。

我们对于传统的传承总是执着于其外在,殊不知,最该传承的是创作能力和知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才是瑰宝。

结果,爱诗的人不会写诗,爱武术的人不懂搏击,学音乐的人不懂创作,学美术的人不会创意。

对于以顿悟万物共通的那一瞬间为目标的探索,朱熹称之为格物致知。

可以看出,居敬穷理对应的是道教的心斋坐忘,格物致知则对应的是唯道集虚。

而这种重视探究理的哲学为律己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坤鹏论:儒家思想不是哲学?道家为什么倡导摒弃名利?-坤鹏论

4.阳明学

朱熹认为,人的理,就是人为了成为人应该遵守的法则,它是贯通万物的自然法则。

理,是从一开始就客观存在的(性即理)。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堪称朱熹的最大敌手。

他批判朱熹的理气分离,主张心即理,开创了阳明学(或阳明心学)。

朱熹说悟尽天下个体的理,不仅能悟到万物共通的理,还能悟到自身的理。

王阳明就去实践,他不断思考庭院里面竹子的理,甚至为此病倒也没有发现竹子里面的理。

这让他悟到,自身的理并不存在于身外,并非竹子的理,不属于固定的自然法则,它只存在于自己的心中,每次对日常发生的事的自我判断就是理。

他认为,人生来就是物我一体的,心与理相一致,因此我们不能模糊本心,人心中始终有理,心明便是天理,因此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皆圣人,而实践心中的理,就会产生善。

这个如何理解?

你可以现在开始注意观察自己的思想,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规律:当看到某件事时,你的思想一般会出现,这件事如何做才是正确的想法,这些想法是善的,而非恶的。

那么对于仁、义、理、智、信,就是去做那些我们认为是仁、义、理、智、信的事情,只要将理转化为行动,即可生善。

朱熹认为,心是性和情一体化的产生,理存在于性中,通过专一地研究学问和收敛身心的静坐就能达到圣人境界。

王阳明认为,理就存在于心中,端正人心即可明理,知行合一就能悟得自身之理。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正心即可明理:因为天为我们的心带来了与万物应有状态融为一体的良知,所以人心中具有良知,因此能够知理。

就像人们知道偷窃、抢劫、贿赂等事,都是错误的,这就是良知(坤鹏论认为,良知大部分是后天被社会灌输的,而非天生就知道)。

王阳明将人发挥良知,端正万物称为致良知,也就是要在日常的各种情况下实践自己心中的善行。

第二,知行合一:朱熹重视学识,王阳明则认为无论知识多么丰富,如果不去实践它,就毫无意义,不是真正的知识,真正的知识都伴随着行动,相辅相成。

朱子学和阳明学,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对日本的知识分子也产生过巨大影响,德川幕府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直接将朱子学奉为官学,而阳明学的知行合一精神却成了倒幕运动(江户幕府)的内在支柱——不光要说要喊,更要行动。

三、为什么道家思想倡导摒弃名利?

在《心斋坐忘 唯道集虚》中,坤鹏论讲了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的心斋坐忘,唯道集虚。

同时强调,不管是老子,还是庄子,“遵道”的核心在于摒弃名利,有些朋友对此还有疑问。

这一核心也是老子经过了缜密的演绎逻辑推断得出的。

儒家从正面肯定人间一切价值。

相信只要教育和政治配合,人的向善本性就能因势利导,最终达到“正德、利用、厚生”的幸福境界。

可是,现实并非如此,自从有了社会,人世间的混乱与冲突就从来没有消弭过。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老子认为,应该先找出天下混乱的原因,才能设法对症下药。

天下为何混乱?

一切问题都出在人的认知和欲望。

当人为了生存而必须认知万物并加以区分时,区分也带来了价值的贵贱之别,由此引发了人的欲望。

比如:路边的石头不值钱,人们连瞧都不瞧,但是,黄金却令人趋之若鹜。

人有理智,既可以认知,也可以选择。

如果认知局限于“区分”,就难免由于“物以稀为贵”的观点,人心怎能不乱?于是就会选择巧取豪夺,与别人从事各种竞争、斗争,以至于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人消耗了生命能量,又因为少,不是得不到,就是得到的又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接着便是困扰和痛苦。

因此,有了人,世界就有了灾难、罪恶与痛苦。

但是,我们与万物一样,常在变化之中,所以都是相对而有限的真实。

即使做到了贵为天子、富甲天下,最后还是要放下一切,两手空空地离开。

如何化解?

老子认为起始源于人的认知,解决的办法自然就是提升认知水平,从而超越以“人”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不从“人”的立场去观察,升华为从万事万物的法则与规律——道的立场俯视。

因为,万物变化,而道永恒不变,所以道不是万物,道在万物。

老子将人类的知分为三个层次:

以知为区分;

以知为避难;

以知为启明。

首先,要将认知水平从“区分”,提升到“避难”的层次。

因为人的认知能力首先表现为“区分”,如果能够发现“区分”有所不当,并且从个人经验和历史故事中得到教训之后,就可以设法将认知能力提升到“避难”的层次,都说趋利避害,关键不是先兴利,而应先保障自己,避难。

如果明白了吉凶祸福的道理,那么就能避开一切灾难。

祸福的道理又是什么呢?

“轻诺必寡信”、“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既然福祸相互依存,又何必纠缠于世间的名利权位呢?

老子倡导“无患,无尤”,“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生久视”(久视:不老,耳目不衰)。

接着,认知能力可以更上一层,从向外区分与向内衡量,提升到主客合一,不再执着于自我,以“道”的立场来观照一切。

这时产生“启明”,也就是觉悟。

觉悟就是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一切,道我一致,由道观看一切,洞识芸芸万物,各归其根,无为胜于有为,甚至,无为就是无不为了。

庄子将其称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这用成语则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老子教导我们,看事最少要看到两面,看得看失,看好看坏,看高看低。

只有这样才能洒脱在世,不管处于何种处境,都能淡然处之,即使最差的时刻,也能有意识地去发现它好的一面,并乐于其中。

总的来说,道家就是要从减法开始,从本质开始,从“损之又损”世间一切相对的东西,让自己的心思回到原始的单纯,这样才能找到道,与之结合。

坤鹏论:儒家思想不是哲学?道家为什么倡导摒弃名利?-坤鹏论

四、换到概率的角度看道

坤鹏论对道家思想的学习中结合概率法则进行了思考,认为,道家思想很多都暗合着概率。

比如:

第一,作用和反作用,福祸相依、物极必反……这些其实都是概率;

第二,宇宙能量守恒,概率的和永远只能是100%,这边多,那边就少;

第三,除了死亡,任何一边都不可能出现100%,因为它意味着没有概率;

第四,概率越高,就越可能逆转。

它的最好体现就是——不亚于万有引力的回归平均值的规律(强烈推荐重温《平生不懂均值回归 一切都是瞎忙乎最终皆枉然》、《人生和投资若想成功 必须逆着回归平均值做事》),它告诉我们,顶级企业和投资大师,其长期下来的年增长率或投资回报率,都不可能超过20%;

第五,如果说宇宙有道,坤鹏论认为,概率是道。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