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辈子,关心最少的就是“我”,思考最少的还是“我”,我们构造了世界,自己却迷失其中,漫无目的地浪费着生命。

——坤鹏论

坤鹏论:找回本来的自己 真实地(的)存在-坤鹏论

海德格尔说,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就是——操心(烦)。

是的,我们为什么那么渴望幸福,就是因为它少得可怜。

大部分时候,我们总是陷入各种各样患得患失的操心之中,不断自产自销着焦虑。

所以,我们总是焦急地埋头赶路。

但是,匆匆忙忙中,谁的心中又有明确的方向呢?!

大多数人的一生也是羊群效应。

一辈子混在人群,听着别人的意见、照着别人的需要,生存。

“我”不是“我”,“你”也不是“你”。

可以说,我们这一辈子,关心最少的就是“我”,思考最少的还是“我”,我们构造了世界,自己却迷失其中,漫无目的地浪费着生命。

正因为对现象学的系列学习、写作和思考,让坤鹏论对存在主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既然,世界因“我”存在,那么,对于“创造”世界的我们来说,想要拥有美好的世界,就该先从“我”入手,“我”存在的精彩,世界也就因“我”而精彩。

而哲学体系中,没有一种理论比存在主义更适合完成这个目的。

存在主义的共同特征就是:对个人及其具体境遇极为关注。

费尔巴哈曾说过:“不要希望成为一位哲学家,而不是成为一个人……不要像思想家那样思想……要像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存在者那样思想,……在存在中思想。”

这段话就是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最好的诠释。

在坤鹏论看来,存在主义非常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实践=存在。

二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时代的哲学,因为如此庞大的战争后,最需要疗伤的是精神而不是肉体。

所以,存在主义特别适合外部环境艰难的时候,因为此时的人最迷茫,Ta需要当头棒喝!

它要人真诚而勇敢地面对自身,选择成为自己,当人们开始说,“为自己活”、“做你自己”等时,基本都是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启发。

从今天开始,坤鹏论写一个存在主义系列,希望能够为迷茫的你我他一盏灯,让我们可以在黑暗中提灯前行。

坤鹏论:找回本来的自己 真实地(的)存在-坤鹏论

一、存在主义的精神鼻祖——克尔凯郭尔生平

索伦·克尔凯郭尔,生于1813年,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

他的一生很短暂,1855年,42岁,就离开人间。

不过,他写下了大量著作,让人感觉似乎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著述事业。

因为,“我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感觉良好,我忘却所有生活的烦恼、所有生活的痛苦,我为思想层层包围,幸福无比。”

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在其去世后很快就被遗忘了。

直到20世纪早期,被一些德国学者重新发现,并很快产生了巨大影响。

后人将其誉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作家。

从柏拉图到尼采,只有很少的几位哲学家能够获得这样的称号。

克尔凯郭尔用存在这一术语专门指人类的个体存在。

他在世的年代,黑格尔的哲学如日中天。

克尔凯郭尔在哥本哈根大学接触到了黑格尔哲学。

但是,黑格尔的思辨体系和他重视个体存在的观点相悖。

后来在柏林听了一场德国最伟大的思辨思想家谢林对黑格尔的批评讲座后,他也走上了怼黑格尔哲学的道路。

他认为,黑格尔想要抓住所有实在,却丢失了实在最重要的要素——存在。

所以,黑格尔的哲学是一种外在于自身的哲学。

克尔凯郭尔说,存在,意味着某种个体,一个在进行奋斗,考虑不同可能性,作出选择,作出决定——最重要的是承担责任的个体。

上面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存在表示个体的无可替代性,个人的存在无法由他人取代,也就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我”。

比如:当“我”被公司辞退时,公司可以再招一个员工代替,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被代替的只是“我”担任的职务,而不是“我”本身。

克尔凯郭尔认为,恐惧是存在基本状况,人是孤独的,人的存在就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悲剧。

而这几乎成了存在主义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

克尔凯郭尔对一切普遍的和抽象的概念持怀疑态度。

他认为,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共同点——只讨论带有普遍性的大问题。

比如:追问人生的意义,不是我的人生而是所有人的人生;探求真理和普遍有效的行为原则,每个都可以在这些普遍原则中发现适合自己的结论。

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就是典型:

黑格尔眼中的真理便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的普遍想法;

黑格尔以亦此亦彼的方式探寻普遍的真理。

而克尔凯郭尔的思想则是非此即彼。

他发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总是某种实际的个别问题。

问题并不是:人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

而总是:我这个特定的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应该这样做还是那样做?

这类问题就是存在问题,其实最终就是为了个人选择。

哲学只有关注这类问题才有意义,我们的思想应该处理我们自己的个人处境以及我们必须作出的重大决定。

非此即彼,就是相信自己认为的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

他认为,一般性真理是没有意义的。

黑格尔的哲学歪曲了人们对实在的理解,因为它把关注的焦点从具体个人转移到了普遍概念。

他要求个体去思想而不是去存在,也就是去思考绝对思想,而不是做决定和承担责任。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得做出非此即彼的极端抉择,而不是亦此亦彼。

就像前面引用的费尔巴哈的话,黑格尔希望的是,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成为思想家,而不是成为活生生的人。

所以,克尔凯郭尔同样厌恶自柏拉图以来对理性的强调。

古希腊人高度敬重数学,这对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影响过头了,物极必反了。

他并不反对数学和科学的恰当运用。

但是,他反对,科学所特有的思想类型被滥用于理解人类的本性。

数学和科学中没有人类个体的位置,它们的价值仅仅针对一般和共相的。

面对不断选择的真实生活,数学和科学虽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在关键时刻,抽象思想是起不了作用的。

正如生命中最痛苦的时刻都是孤独的,都是个人的。

在这些时刻,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

理性思想模糊了甚至否定了这种主观因素。

因为它只考虑我们的客观特性——所有人都共同具有的那些特性。

可是,主观性是构成我们每个人的独一无二存在的东西。

所以,克尔凯郭尔认为,客观性不能提供关于我们的个体自我的全部真理。

而理性的、数学的和科学的思想不能指导我们达到本真存在,原因就在于此。

坤鹏论:找回本来的自己 真实地(的)存在-坤鹏论

三、行动者才置身于存在

克尔凯郭尔认为,存在既是名词,更是动词,并且动词更重要。

只有行动者才置身于存在。

可是,“人们真正想要的不是行动,而是胡言乱语;他们由此寻到了乐趣。”

他举了个例子:

两辆四轮马车,一辆马车的车夫手里拿着缰绳却在睡觉,另一辆的车夫则是完全清醒的。

前者,完全靠马沿着熟悉的路走,马没有从沉睡的人那里获得任何指令;

而后者,才是真正的驾驭者。

人生,就像坐上马车上行驶向前,这两类人都存在,克尔凯郭尔用旁观者和行动者加以区分。

存在,这一术语并不属于惰性的或不活跃的事物,无论它们是旁观者还是石头。

存在,必须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参与到行动中,是行动者,这是存在必备的性质。

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参与到有意识的意志行动和选择中,才能真正说得上是存在。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之后海德格尔的常人、本真、非本真,应该是受到了克尔凯郭尔的影响。

坤鹏论曾讨论过焦虑,并提出焦虑最大的敌人是忙碌。

忙碌=行动。

让自己专注于其他事情,有助于停止焦虑。

坤鹏论:找回本来的自己 真实地(的)存在-坤鹏论

四、主观真理和例外者

克尔凯郭尔说,真理是主观性的——真理是“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

正如后来的美国心理学之父、美国本土第一位哲学家威廉·詹姆斯(1842年1月11日—1910年8月26日)所说:真理是由意志行动“制造的”。

如果克尔凯郭尔的真理是主观真理,黑格尔的真理则是客观真理。

克尔凯郭尔认为,苏格拉底自称无知中找到真理,就是很好的例子。

“苏格拉底式的无知正是这一原则的表述,即永恒真理是与存在着的个体相关的,而苏格拉底始终以他个人经验的全部热情坚持这一信念。”

黑格尔认为,为了普遍(万人共通)价值,不得不牺牲那些例外的价值——“伟大的拿破仑为了推动历史前行,不得不踏碎前路上的芬芳。”

而克尔凯郭尔则认为,在普遍价值之外的例外者才是真正的价值。

坤鹏论认为,他的出发点源于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主观性的,价值是稀缺性的。

他表示,作为一名例外者而生存下去,意味着即使被孤独、不安和绝望所笼罩,也要捍卫自己认同的价值;

意味着不湮没于芸芸众生的思考之中,成为孤独一人矗立于自己的信仰(克尔凯郭尔认为是神)之前的孤独者。

“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是:在多长的时间里,以及在怎样的层次上他能够甘于寂寞,无需得到他人的理解。”

对于克尔凯郭尔而言,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迄今为止哲学追求的普遍性真理,而是“对我而言是真理的真理”,和一般人的意见没有半毛钱关系。

个体经历的当前现实与普遍思想无关,这种主体性生存就叫存在。

人群中的我们会消解我们的自我,让我们明知道现在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还是随遇而安,随波逐流,依照别人的样子或需要而活着,不敢有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害怕因与众不同而被孤立甚至排挤,宁愿做一只羊群中的羊。

而正是如此,才毁坏了我们的本性。

克尔凯郭尔认为,千人一面的社会无法产生任何新生事物。

坤鹏论总结一下克尔凯郭尔思想中存在的要点。

存在,就是:

——一个人作为人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都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就是抉择,就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它不只是名词,更是一个动词;

——在语言产生之前已经存在。

这种和既往哲学的客观把握世界不同,而是探求对“这个我”而言的真理的立场,被称为存在主义。

坤鹏论:找回本来的自己 真实地(的)存在-坤鹏论

五、人生三阶段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真正的出路是把我们与上帝联系起来,而不是与人群联系起来。

只有做到这一点时,我们的生命才不会充满焦虑。

但是,转向上帝,达到真实的存在,常常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他以人生三阶段来描述这一过程。

这和黑格尔关于人的自我意识的连续发展的理论进行鲜明对照。

克尔凯郭尔认为,每一个层级的超越都需要经历“绝望”(致死的痼疾)的过程。

第一阶段:美学阶段——感性存在

根据我的本能冲动和情感行事,按照欲望追求快乐,尽管并不完全就是感性,但大体受感官支配,顺从它生活。

但是,人的欲望无止境,所以,欲望永不满足,最终迷失自我,因身心俱疲的空虚感导致倦怠而绝望。

这是一种茫然无知的绝望,庸庸碌碌的绝望。

不知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应当追求的是什么。

只知被自身本能的物质欲望或是社会的世俗需要所牵控着,就像木偶一般,不知道有自我。

这样的人生,即使是成功,也是外化的成功,它以车子、房子、金钱、名利等为标志。

这种成功给人带来的只是短暂而浅薄的喜悦,很快就会令生命更加的空虚,甚至是堕落。

但是,世间绝大多数的人,一生都陷入对这种“成功”的追求与梦想之中,无法自拔。

第二阶段:伦理阶段——理性存在

一些在第一阶段中绝望的人,为了重拾振奋,认识到并且接受理性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基于自己的正义感为社会贡献力量,从而实现自我的阶段。

这种致力于奉献社会的生活方式,称为伦理阶段。

但是,人类并不完美,很容易陷入自我中心,最终与社会的摩擦日益强烈,从而再一次产生绝望。

第三阶段:宗教阶段——信仰存在

不过,人类正是通过伦理的绝望才达到了最终阶段——宗教阶段。

就是指在神的面前,仅仅站着一个俯首的例外者(孤独者),追求与神同一。

在绝望中同神直接对话在的生活方式,让人类第一次找回了本来的自己——真实地(的)存在(请注意:坤鹏论给加上括号里面的“的”,主要用以表示存在既是名词,更是动词)。

克尔凯郭尔的哲学用他自己的话来总结就是: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必须通过本质地占有本质上属于人的存在的东西来承担。”

因此,“主体思想者的任务是把自己转变为一个工具,以在存在中清晰地表达一切本质上属于人的东西。”

有人这样评价克尔凯郭尔,“凡是接触过克尔凯郭尔思想的人,没有人能够从这种精神历险中完好如初地返回来。总体来说,在克尔凯郭尔之后,世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历史上只有很少几位伟大人物如苏格拉底或康德才有如此殊荣。”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