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思考到极致,往往会回归到哲学的怀抱,就像不少成就极高的科学家,最后都会升级为哲学家。

科学为始,哲学为终,有始有终,最后都离不开哲学母体。

——坤鹏论

坤鹏论:人的大脑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机器-坤鹏论

从今天开始,坤鹏论将分享关于大脑、意识、延伸的小系列。

它们都是前段时间学习信息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学习以及再思考。

由于牵扯到不少哲学内容,所以我会尽量放慢节奏,给大家思考消化的时间,也给自己字斟句酌留下空间。

一、越思考越长寿

坤鹏论介绍过,2012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京都大学生理学教授——山中伸弥曾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成果:

深度思考,是最好的养生方式和长寿秘诀。

因为,大脑是身体每个机能的指挥中心,它相当吃能量,每日运转所需的能量,占人每天总摄取能量的20%,大脑正在发育中的孩子更甚,每日需求量高达50%~60%。

显然,如果脑细胞充分活跃,必须对能量的需求更多,此时,身体机能会自动调动身体各部位可余能量向大脑集中。

深度思考会大大激发脑细胞的活跃,因此,习惯性深度思考能有效缓解脂肪的局部富集,犹如最好的身体锻炼。

这个说法,也获得了挪威生理学教授梅布里特及其丈夫爱德华的认同,他们在2014年因发现大脑中的GPS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他们认为,近半个世纪全球平均寿命增长超越了前十个世纪,这与信息爆炸促进大脑高速运转直接相关,越是人类发展指数高的国家,其国民平均寿命增长越快。

二、大脑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机器

在《机器能思考吗?》中,坤鹏论引用过香农的一段话:

“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机器能思考的思想丝毫没有什么令人不悦之处。事实上,如果反过来说,人的大脑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机器,能够通过无生命的物体复制其功能,我觉得这个思想相当吸引人。”

坤鹏论:人的大脑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机器-坤鹏论

1943年,阿兰·图灵为了一个加密方面的任务造访贝尔实验室。

中午,他和香农一起吃饭,两个牛人中的牛人,碰到一起,聊的事情肯定不同凡响。

确实如此,席间两人就人造思维机器的设想交换了意见。

他们讨论最热烈的一个话题就是——机器能思考吗?

后来图灵在回忆这次讨论时,曾这样感叹道:“香农不仅仅想向这样一台大脑中输入数据,他还想把文化的东西灌输进去!”“他想给它来点音乐。”

可见,开头香农的那段话,并非随口一说,他是认真的。

不过,图灵并不认同香农的观点,可能是因为太过天方夜谭,或者太超前了,不现实。

他想的是:“不!我对建造一颗强大的大脑不感兴趣,我想要的不过只是一颗寻常的大脑。”

坤鹏论以前一直认为,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

这个大脑就是那个有模有样,装在我们头颅里面的实体大脑。

但是,随着不断学习,不断思考,我开始动摇了。

所以,我才对香农的话发生了兴趣,特别是其中的“人的大脑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机器,能够通过无生命的物体复制其功能。”

是啊!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人类作出智能决策时,会涉及到脑细胞电信号转换。

但是,至今科学还没有完全证明,智能决策只由脑细胞的电信号转换产生。

而且,单个脑细胞不理解单词的意义,只是简单的缓冲、传递或抑制一个电信号。

可是,脑细胞集合在一起却又创造了语法规则、创造了决策策略,它们是如何做到的?

同样,还是无人知晓!

坤鹏论:人的大脑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机器-坤鹏论

三、“我”在哪里?“我”又是谁?

如果我们跟随香农大胆设想一下:

整个大脑真的不过是一部机器;

脑细胞就是组成它的零件;

人体的其他部件都是大脑这台机器的功能延伸;

不管是脑细胞还是其他组成人体的所有东西,本身确实都是无生命的物体,或者说,为什么机器必须是钢铁制造的?难道不能用血肉吗?

而这台机器背后还有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操纵着它。

这样设想下来,是不是一切显得更为通顺了?

这个存在就是“我”。

那么,“我”到底在哪里?“我”到底又是谁?

哲学家们为此苦苦追寻、思考了几千年,终究无果。

不过,虽然不知“我”是谁,但是,大家对“我”有了一个统一的认知——“我”就是意识。

当一个人用第一人称“我”来称呼自己时,他已经清楚地把自己和他人完全划分开来。

这被认为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一个大进步。

或者说,“我”正式上岗,开始操纵大脑这台机器。

那么,“我”是一开始就存在于人体内的吗?

如果不是,“我”是什么时候、怎样进入到人体的?它在哪里?

如果是,“我”又是怎么被激活的?为什么突然“我”就启动了?它在哪里?

有人说,激活“我”(意识)的钥匙是信息,是任何信息。

关于这个说法,坤鹏论在后面思维的具体分享中再说。

意识,最奇妙、匪夷所思的地方在于——何为“我”。

顺治皇帝曾写过一首诗表达对于“我”的疑惑,不由产生了遁入佛门的念头: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但愿不来也不去,来时欢喜别时悲。

每日清闲谁多识,空在人间走一回。

坤鹏论认为,宗教也是哲学,所以,顺治已经开始了伟大的哲学思考,并想在佛教中寻找答案。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人思考到极致,往往会回归到哲学的怀抱,就像不少成就极高的科学家,最后都会升级为哲学家。

科学为始,哲学为终,有始有终,最后都离不开哲学母体。

那么,意识到底是什么呢?思维又是什么?

关于意识,神经科学给出的答案是:意识是大脑上千亿个神经元整体协同涌现的结果。

可是,这个说法很难服众,它背后包含着诸多假设。

现实中,在关于“我”的探究中,科学家显得十分落后。

因为“我”这种主观体验本身是在科学范畴之外的,至少目前是如此。

而科学作为一项研究客观世界的强力手段在对“我”的认识上却无从下手。

比如:如果人类掌握了将人体粉碎为单个原子,并将信息保存下来,然后在另个地方重新组合的能力。

那么,重新组合起来的那个人,还是原来的他吗?

是的,他拥有原来的记忆,长相、举止、性格都和之前无二,其人也信誓旦旦地告诉别人,自己确确实实还是“原来的我”,可这能平息其他人的疑惑吗?

任何外界的侦测手段都不能证明这个人究竟还是不是以前的那个人,除非让你自己去亲自体验,可是如果一旦否定,那么你的意识也彻底消散,答案也将无从得知。

目前,从哲学角度讲,意识操作人脑,也会听取大脑提供的建议,但是,做决策的是意识,人脑是没有决策能力的。

所以,意识最大,它就是“我”,整个身体都属于“我”,包括大脑在内,都由“我”操纵。

思维呢?

思维是五官收集信息后形成的人工智能的分析组合。

思维和情绪、想法、念头、记忆、梦、认知一起,是出现在大脑中,又很快流过的信息流。

它们统称为心理过程;

思维发生的地点是大脑;

思维的功能是信息流;

思维的作用是为意识提供智能辅助、建议。

请静心想一想下面这句话:

思维是一个缜密的内容,但是,思维并不能决策、下命令。

信息论的观点认为,思维,是对新输入讯息与脑内储存知识经验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操作过程。

如今,意识可能还很飘渺,思维却要实在很多,而且懂它更多,你的认知会提升更多,这是从根源处的提升,是事半功倍的效力。

所以,坤鹏论这个专题的后期会专门分享对于思维的学习。

坤鹏论:人的大脑可能本身就是一部机器-坤鹏论

四、追根溯源,意识是谁发现的?

那么,是谁发现了意识的存在?

这就得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背后还有着一直延续至今的人类科学之争——生命是什么?

这是一个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问的问题。

历史上,人们曾给出过许多不同的答案。

但是,将它们分门别类后,基本归为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

还原论;

活力论。

只要跟着坤鹏论一直学习的朋友,一定不会对还原论陌生了。

还原论认为,生命的构成与非生命没有本质区别,而且生命的活动同样遵循着基本的物理和化学规律。

所以,人类的意识(“我”)一直藏在大脑中的某个地方,发现它就解开了意识之谜。

活力论则相信,生命世界与非生命的无机世界存在着截然的界线,有着其特殊的活动规律。

因此,这一派认为,意识是非物质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在两派不断的求索中,“我”也从灵魂、精神,一直归拢到了意识这个词语。

好了,今天先到这里,明天继续分享。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