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没办法站在风口浪尖,却永远不会掉队,因为金钱永远不会过时。

——坤鹏论

坤鹏论:为什么银行股值得投资?-坤鹏论

在《坤鹏论:银行怎么赚钱?它的暴利武器是什么?》中,坤鹏论讲了银行的盈利模式,我们只要将钱视为商品,理解起来就会极为简单。

而且,我们要明白,正如金融这个行业一样,银行最关键的不是盈利,而是风险控制。

可以说,银行从诞生到现在,一直以一件事为中心,那就是风险管理。

今天,坤鹏论继续讲讲银行的竞争优势,为什么它值得你选择投资。

一、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金钱永远不会过时!

银行的竞争优势与生俱来,它通过集中大型的、多种多样的贷款组合,降低了自己的风险。

并且,银行通过持续的储蓄来满足所有借款人。

它靠着规模和专业使自己能够做到,比贷款方和借款方直接交易的成本还要低很多。

这些独特优势是银行业强大且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当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庆祝自己100岁、200岁生日时,它们干的事情、销售的产品,和100年、200年前干的并无二致。

它们都是用客户的钱进行投资,并从中获利,其他公司基本很难有这样的机会。

正如戴维斯父子的评价一样——银行和保险永远不会过时,因为金钱永远不会过时。

银行业和保险业有许多共同之处。

银行业不制造任何产品。

所以,它不需要昂贵的工厂、精密的机械、仓库、研究室或高薪博士。

银行不会造成污染。

所以,不用花钱购买控制污染的设备。

它不出售小工具或成衣,因此无需聘用销售人员。

它不用装运货物,因此没有运输费用。

银行唯一的产品就是货币,从储户手中借款再贷给借款人。

货币表现为多种形式(硬币、纸币和证券),但永远不会过时。

银行之间互相竞争,但银行业本身永远时兴。

这一点却无法套用到马车、油灯、客车、电报机、打字机、留声机等之上。

因为,只要新点子一出现,这些曾经的知名产业都会遭到淘汰。

我们可以回顾股市400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坤鹏论的《坤鹏论:带你穿越400年 去看股票的历史》以及《美国股市风云 200 年 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每个时期,都会有独领风骚到不行不行的行业和企业,这和每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特征相符。

比如:煤炭、铁路、电报、汽车、飞机、零售、IT、生物科技、互联网……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凡是这些个让投资者肾上腺激素不断爆浆的行业,它们永远离不开一样东西——钱。

初创时,它们非常需要钱,发展时,它们一样需要钱,遇到风险和困难时,它们更需要钱。

钱就是它们的血液,所以,企业生死现金流。

不管什么行业,都是为了创造价值,而当今社会之下,价值都由货币这个等价物来体现并进行交换。

所以,无论经济如何变化,直接与钱打交道,提供基础货币金融服务的银行,总是所在历史时期最重要和最基础的组成部分。

它们没办法站在风口浪尖,却永远不会掉队。

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银行历史悠长。

且不说欧美的百年银行,就算是在中国,中国银行诞生于1912年,交通银行创办在1908年。

新中国后,农业银行成立于1951年,工商银行历史较短,1984年成立。

和备受投资者追捧的科技企业相比,只有少数几个能保持相对悠久的历史。

而且它们能发展下来,常常因为其CEO思维敏捷,能够开发出新产品从而避免它们遭受淘汰。

比如:蓝色巨人IBM,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没有任何企业会象IBM公司这样给世界产业和人类生活方式带来和将要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 ”

但是,在它的发展历史中虽然多次称霸,但也多次遇险。

可以说,它的成功完全取决于关键时刻关键人物敢于锐意创新。

可惜,历史上,科技公司总是不断繁星点点,也总逃不过过眼烟云的宿命。

而每个时期的繁星点点,往往是旧貌换新颜。

真正像IBM这样一直屹立到今天的,凤毛麟角。

太多曾经的科技明星倒在了新科技来临之际。

我们要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凡是人人传唱的英雄,往往是因为他身边倒下的人太多,才显出他来了。

如果你有心,可以找来IBM的文章读一读,之后就该明白,它的成功绝对无法复制。

总的来说,投资于优质银行,你永远不用担心会缺乏市场需求,永远不用担心会被淘汰。

坤鹏论:为什么银行股值得投资?-坤鹏论

二、毁掉一家银行很难

因为“金钱永不过时”,所以银行不会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濒临淘汰边缘。

而那些高科技公司却很可能睁开眼后发现,原来利润丰厚的发明被他人的新发明替代。

而且,不少企业即使在一代人手中可以茁壮成长,之后却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但是,毁灭一家管理优秀的银行却没那么容易。

银行业有着以下几个竞争优势:

第一,巨大的资产规模。

像工商银行的总资产已经高达30多万亿元;建设银行总资产超过24.5万亿元;农业银行为24.87万亿;中国银行是22.6万亿。

对比一下茅台的总资产,它是1625亿元,相差甚远。

第二,巨大的规模经济。

因为资产规模巨大,所以银行也有着巨大的规模经济。

在银行业,越大的规模往往意味着赚取越多的收入。

道理很简单,银行的资产都是啥?

全是贷款之类的资产呀。

用同样靠规模效应壮大的互联网进行对比,从而更明白,银行的规模靠啥。

互联网的本质是“人生人”,优势在于能以极低成本服务无数客户,规模效应体现在“人多”,二八现象不明显,是典型的散户经济,得散户者得天下。

银行业的本质是“钱生钱”,规模效应体现在“钱多”,80%的业务来自20%的客户,二八现象显著,得大户者得天下。

互联网“人生人”主要靠:第一,网络效应,人越多,人就越多;第二,靠人多提升用户体验,比如:搜索越多结果越精准,点评越多评价越靠谱。

但是,这两条放到银行业效果就那不么管用了,银行不会因为用户多而形成网络效应或是提升用户体验。

第三,垄断性强。

金融业有个名词叫:大不能倒,英文为:Too Big To Fail。

它指的是,当一些规模极大或在产业中具有关键性重要地位的企业濒临破产时,政府不能等闲视之,甚至要不惜投入公币相救,以避免那些企业倒闭后所掀起的巨大连锁反应,造成社会整体更严重的伤害,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大不能倒”。

此情况在金融行业尤其突出。

任何国家,当某个金融体大到一定程度,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造成冲击,成为“大不能倒”。

以至于整个国家的金融政策也要受其牵制,而它们的一点点风险,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后,G20倡导成立的“金融稳定委员会”每年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也就是全球公认的“大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同时,全球每个国家都在极力避免出现新的“大不能倒”。

所以,已经在“大不能倒”榜单中占了四席(中、建、工、农)的我们,必然不会允许再诞生新的“大不能倒”。

用以上逻辑回顾和预测所谓的互联网金融以及科技金融的发展轨迹吧。

所以,至少未来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钱依然会存在银行,缺钱还得找银行。

顶多是它们会披上更多不同的外衣呈现在你面前,当你抽丝剥茧后,里面那个肯定还是银行。

这势必也会造成银行业的垄断性越来越强,我们从存款排名就可以看出来。

截止2019年三季末,存款总额排名前五的银行是:

工商银行——233,681.59亿元;

农业银行——185,029.45亿元;

建设银行——182,692.38亿元;

中国银行——157,725.47亿元;

交通银行——59,688.08亿元。

工行存款总额超过了20万亿元,农行、建行和中行存款总额均超过15万亿元,交通银行排在第五名,存款总额远低于前四名,为5.97万亿元,仅相当于工行存款总额的四分之一。

坤鹏论:为什么银行股值得投资?-坤鹏论

据统计,2019年三季末33家上市银行的存款总额是1172717.29亿元,通过计算,光是工行一家就占了19.93%,五家银行加起来占到了69.82%,典型的强垄断结构。

可以说,即使全中国的银行一直在努力,但这样的垄断格局很难改变。

另外,垄断之后还会带来相当低的消费者转换率。

一般来说,如果用户对某家银行满意,而它的线上线下服务及网点又比较便捷,用户基本不会换银行。

同时,调研数据也显示,大多数人不喜欢换银行,即使他们明知道自己对银行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坤鹏论:为什么银行股值得投资?-坤鹏论

第四,很难产生新的巨无霸。

首先,上面说了,国家不允许随便产生新的“大不能倒”。

其次,从美国等西方国家银行的历史看,虽然银行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但该行业并没有想象中的优胜劣汰。

摩根大通,前身可追溯至1799年,历史超过200年;

美国银行,前身可追溯至1784年,历史超过200年;

花旗银行,富国银行,汇丰银行等,几乎所有国际上的大银行都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有机构曾做过统计,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成熟的西方市场再也没有产生过哪怕一家顶级的银行和保险公司,所有的市场都被原来的那些寡头所垄断。

中国呢?

坤鹏论认为,如今中国发展的莽荒红利基本已被吃净,就像那个形象的比喻所说,树上那些唾手可得的果实已被摘光,剩下的都是高处难摘的了。

中国经济已经相对成熟,在未来几十年里,现在的巨无霸大概率依然主导市场,银行更会如此。

第五,离钱最近,没有天花板。

银行的商品是什么?

对!是货币!

这个世界上有个道理——离钱越近,不仅更早嗅到钱的芬芳,关键是能享受更多钱的利润。

恰如,最甘甜、最纯净的水永远是泉眼中心刚刚冒出来的水。

我们都知道信用货币下,通膨是个必然,其它所有产品都要通过货币做为等价物来交换,所以都会受到通膨的影响,而银行这种把货币当产品的行业,则不会太受这个问题困扰。

所以,银行是最没有天花板的行业。

银行的业务量直接和全社会的货币供应量相挂钩,只要社会的总体货币量仍在增长,理论上,银行的整体业务量也会相应的增长,并且没有上限。

另外,中国银行业,一直被唱衰,利润却从未停止增长。

而被各种吐槽的银行服务,在服务的智能化,便捷化,手续费的减免等各方面,早已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坤鹏论:为什么银行股值得投资?-坤鹏论

三、银行股很闷,但抗跌

伴随着长寿,和保险业一样,银行业也使大多数人感到厌烦。

虽然它们都很会赚钱,就是因为商业模式古老,甚至一成不变,所以估值一般不会太高。

估值,估值,估计的价值,谁来估计?

当然是股市里的投资者,但绝大多数投资者是用脚来估计的。

所以,保险股和银行股往往属于很“闷”的股票,特别是银行股。

不管是它的商业模式,还是它对风险的态度,银行业从来不会引领潮流,于是,投资者也不会为其支付交易溢价。

这意味着,购买银行股不可能迅速赚大钱。

但是,这也带来了机会,就是让你总有机会以相对较低的折扣买到银行股。

以非常低的价格成为银行的股东,并与它共同稳步成长。

中国的银行股还有个特点,就是抗跌性很强。

因为它们盘子都很大,动辄上千亿、上万亿,基本就把想投机赚快钱的苗头直接给拍灭了。

同时,银行股股本数多,机构持有量大,A股散户以做短线为主,大多数投资者持股不会超过三个月,从他们的角度看,银行股市值超高,股价涨得太慢,所以根本不具炒性,不信你去观察一下国有银行的股票行情,每天涨跌都是以分为单位的。

所以,银行股在中国的境遇就是,散户瞧不上,机构则将因为其稳定,也愿意牢牢握在手心里。

当然,还有个关键问题,许多投资者想要到的是翻倍,最少也得50%的年化投资回报率走起。

其实,拥有银行股真的挺好,基本都可以获得戴维斯双杀的双重回报。

这个以前坤鹏论在《坤鹏论:何为戴维斯双杀 戴维斯与巴菲特的暗战》中讲过。

直拉从“股价=每股盈利(EPS)×市盈率(PE)”这个本质公式入手。

长期拥有赚银行不断盈利的EPS的钱,在股市繁荣时再赚被投资者情绪控制的PE的钱。

也就是既赚股钱,又能赚票钱。

想想看,低点买入,就像前段时间坤鹏论推荐大家买银行股的时候,你的即时股息率基本都能达到5%以上,节后大跌时,有的居然达到了6%以上。

再差再差,在如今这样低迷的市场情况下,买在低点,最差最差一年也能有个3%左右的回报率,两者相加,8%~9%以上没跑。

只要市场走出阴霾,并且,我们要相信,阳光灿烂的日子总比阴天多,那时候,股息和回报相加,15%并不难,这个也是不少持有银行股多年投资高手的平均值。

还不知足?!

72法则掐指一算,就算是8%,最差9年就能翻一番。

塞思·卡拉曼曾在其著名的《安全边际》中提到:

“一名在10年内连续获得16%回报率的投资者最终的财富,居然比一个连续9年获得20%年回报率却在第10年损失15%的投资者的财富要多。”

价值投资的关键不是收益率数字有多么高,而是能够稳稳地长期赚钱。

赚企业成长的钱,赚时间的钱,赚复利的钱!

凡是投资高手,投资大师,他们追求的是——晚上能够安枕而眠。

只要便宜买的国有银行股,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未完待续)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