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没错,但也常常是股票投资的陷阱。投资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没学会走,就惦记着跑,结局就是大概率的跌倒,永远记住在投资中跌倒是用钱为代价的。——坤鹏论

坤鹏论:科技股不是投不投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投的问题-坤鹏论

一、哪有什么投资能力,归根结底是风险管控能力

在投资中,我们永远要坚信:不投不会亏钱,投错必然亏钱,投什么重要,不投什么更为重要。

如何证明你的投资有阶段性的成就呢?

那就是你认为可以投资的股票越来越少。

坤鹏论常说,股票投资就是一群人坐在一起猜未来。

不管你掌握了多少信息,都是过去的信息,它们不能100%代表未来。

所以,投得好不好,短期是运气,长期看的是风险管控能力。

投资有风险,投资赚的就是风险的钱。

所以,对于价值投资来说,最重要的是风险管控能力,这是根本的根本。

研究和分析企业是为了排除风险、看财报也是为了排除风险、各种数据指标同样也是为了排除风险……

坤鹏论坚定地认为,投资成功与否的本质根本就不是什么投资能力,更不是预测能力。

当你苦苦寻求价值投资的奇技淫巧时,证明你的价值投资之路已走偏!

所以,进入股票投资,第一要摒弃的就是非此即彼的二元论思维,更不要有抬杠思维。

你最该秉持的宗旨是,总是要扪心自问,我有没有能力投,而不是自己该不该投。

而这个能力就是你的风险管控能力。

价值投资的集中体现就是像巴菲特那样,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研读财报、不断夯实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从而比别人掌握更多的确定性,确定性越大,风险就越小,因为风险基本就是不确定性造成的。

而且巴菲特也深深明白,一个人再牛,也不可能百事通,万事通,只要此事不通,那就是极大的不确定,就意味着超高的风险,所以,他才严守能力圈。

因此,如果你在某个行业、某个企业能够客观地掌握更多确定性,那就是你的能力圈,巴菲特不投,你都可以投。

不少朋友经常问,科技股能不能投?如何投?

实话说,科技股当然可以投。

但是,即使在工作中与科技打了10多年交道,坤鹏论依然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投,而且绝大部分的投资者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不是科技股不好,而是看懂科技股太难,不确定性太多,运气成分太多,成功率极低。

除非你真的做到了一切皆在掌握,一切了然于胸,否则还是慎碰为妙。

今天,就来聊聊科技股的话题。

二、打底认知:科技是人类吃饱饭以后的需求

我们需要参考历史中那些明明白白的经验,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无知而犯错。

对于不少中产及热衷于投资事业的人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因为失败的投资计算往往都是无知的产物。

以智能汽车为例,当有人需要智能汽车时,汽车制造商会有生意,汽车制造工人会有工作,汽车工厂里的流水线机器会消耗、保养直到报废,于是机器制造商继而有了生意。

生产一台机器需要一定材料及另一台机器,另一台机器的背后是什么呢?

一定还是一台机器……

假如我们一直追根溯源下去,就会发现,最原始的一定是农业。

吃喝拉撒睡,吃为首!

人可以什么都不要,但吃和喝是必不可少的。

而吃这件事,最终靠的就是农业。

不管人类发展到什么科技时代,反正我们的有生之年,还得吃米饭、吃馒头、吃牛羊猪肉……

不管什么社会体系下,只有在大部分人都能吃饱饭的情况下,才会有工业经济出现 ,否则一定不会有投入经济生产的工业制造,当然,也许会有军事工业。

所以,我们永远不要忘本,农业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

再牛的科技,没有大部分人吃饱饭这个基础打底,都不可能被应用,更不可能赚到钱。

古人说得真好——民以食为天。

所以,商业必然围绕这个基本规律才能展开。

这是投资打底的认知,不管外界如何风风雨雨,你自己心里得跟明镜一样,对此深信不疑。

饱暖才会思淫欲,饱暖才是科技发展的根基。

坤鹏论:科技股不是投不投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投的问题-坤鹏论

三、科技是工具

芒格说过:“科技革命对生产力等因素的改变程度有多大,我的答案是,比你想象的要少。”

坤鹏论认为,科技再美,它也要服务于人类的吃喝拉撒睡,所以,科技从来不是商业本质,它最大的功能就是提高效率。

凡是提高效率的事情,必然先是会的人少,于是可以要高价,可以得暴利,但最终它肯定要普及,利润率会变得极低。

从其用途讲,科技相当于工具,把工具当资产何其愚蠢,就如同把纺纱机作为棉纺厂的核心资产一样。

工具就是固定资产投资,而且投资强度很高,要求是跑赢摩尔定律的投资,如果无法有效运营,就如同宽大厂房里撂着一堆不用的高端设备一样,从来不会产生收入。

所以,科技的投资首先是成本,再是运用科技产生的现金流。

四、科技总是担当着股市泡沫的主角

“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是购买最新的好主意。”

曾经,某些人带着一帮大V和媒体给你洗脑,过度忽悠科技,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了什么?

归根结底,不还是为了自己能先吃口好饭吗?

一帮大骗子、小骗子合起伙来讲故事骗老百姓。

如果科技真能靠故事编出来,那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上天了。

什么独角兽?

那玩意儿基本都是空想出来的,许多根本就经不住考验!

不信就看看,现在还有多少只?

这种事情在历史中屡见不鲜。

话说一七几几年,英国发生了著名的南海泡沫。

英国股市在南海公司的带动下,泡沫四溅,“高科技”公司没少涌现,比如:从铅中提取银、从黄瓜中抽取阳光……

这种不着边际的“高科技”,一上市就被疯买,只要一周时间,公司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再说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当时股市主角就是汽车和无线电,只要这两个行业的股票都会被疯抢。

大盘甚至会因为一只无线电新股股价飙升上涨18个点,次日开盘又上攻22个点。

后来的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钢铁、摩托罗拉、惠普、拍立得等科技股大受欢迎,在这个长达10年的大牛市里,电子 狂潮汹涌澎湃。

接着是“发飘的时代”——60年代,因为,大部分股票价格都飘到了外太空。

那时,新股票名称几乎都和“电子”沾边,不管公司的业务是否与电子工业相关,投资者也根本不在乎,就连公司生产什么产品他们都不Care,只要听起来和“电子”有关,越是神秘越是有人要。

当时玩就是公司改名的把戏,因为电子的英文是“electronics”,于是一时间出现了无数+“trons”和“onics”后缀的公司,比如:astron、pustron、suproics、videotronics等。

当时,有家公司的名字直接来了个全家桶,把市场喜欢的直接叠加,结果拼出一个公司名:“powertron ultrasonics”。

一家生产了40年鞋带的小公司,把名字改成了“电子硅片动能催化公司(electronics and silcon furth-burners)”,本来市盈率6倍,一改名市盈率就成了6+15=21,那个谁也不懂的“动能催化”就像个魔术师,它有翻倍功效,21*2=42,市盈率直接从6倍蹿升到42倍。

但是,“电子繁荣”在1962年破灭,恐怖的抛售浪潮爆发,短短5个月时间,大量股票缩水,即使是那些质地很好的成长型股票也难逃厄运。

1962年5月28日,道琼斯平均指数下跌34.95点,仅次于历史上1929年10月28日38.33点的单日跌幅,后来这一天被称为蓝色星期一。

接着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股市高科技新股的发行,几乎是1960年的翻版,只不过涉及的领域增加了生物技术和微电子行业,疯狂程度远超1960年。

这个年代,生物高科技席卷美国股市,一些生物科技股的价格却是其每股销售额的50倍。

结果股灾一来,全都被打回了原形,跌跌不休,一直跌到了1994年,先是跌去了四分之三市值,接着再降50%。

再往后就是大家熟知的2000年互联网科技泡沫,那种疯狂,那种悲惨,至今让经历过的人心有余悸。

从历史上看,绝大多数科技股就像芒格所评价的:“屎蛋就是屎蛋,放进去葡萄干,也还是一堆屎蛋。”

坤鹏论:科技股不是投不投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投的问题-坤鹏论

五、科技根本无法预测

价值投资投的是确定性,特别是未来的确定性,而科技恰恰在这方面最缺乏。

现实中,历史里,注定即使是专家也几乎完全无法预测到那些改变我们生活的重大突破性技术。

他们错过的创新包括:电力、电话、灯泡、收音机、飞机、电视、雷达、原子能、喷气推动器、手机等。

以上这些重大创新似乎都是突然之间到来的,论起预测能力,专家似乎还不如科幻小说作家。

为什么坤鹏论如此笃定,因为从严谨的角度看,这些新技术没有任何一篇文献对其进行过预见。

技术历史学家詹姆斯·马丁曾说过:“所有发明在成为客观现实之前都遭遇到相似的嘲笑。这些嘲笑往往来自当时一些重要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由他们组成的委员会。”

在评论爱迪生对白炽灯泡的研究时,英国议会的一个委员表示:“电灯泡将会好到足以成为我们横渡大西洋的朋友……但在实用性和科学性上不值得人们关注。”

另一组英国专家断言电话没有实用价值,至少在英国如此——“电话可能适合我们的美国兄弟,但不是在这儿,因为我们有足够的邮差。”

其实美国专家对电话同样不感兴趣,当时相当庞大的电报公司西部联盟曾这样评论贝尔的专利:

“……任何一位电报工程师立刻就能看出这个计划的荒谬。根本不能相信公众会使用这个技术通讯设备……总之委员会觉得必须反对投资于贝尔计划中的任何部分。”

而已经证明正在改变人类的革命性机器——电脑,它在诞生之初,同样也没有受到专家的认可。

20世纪40年代末第一台真正的电脑被发明后,计算机研究者霍华德·艾肯就预言,美国最终只要4台电脑就可以满足整个国家的需要,而英国也认为他们同样只要4台就够。

1976年,《未来》杂志回顾了1556项技术预测,最终的结论令专家们可以羞愧到无地自容:“非专家和专家做得一样好。”

不知大家可曾记得坤鹏论讲过的一个典故?

20世纪初,蒸汽机在技术上和应用上都占着优势,汽油发动机难以望其项背,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但是,1914年,北美突然爆发了一场口蹄疫,导致了汽油发动机技术的广泛应用。

其原因是蒸汽机车每行驶30英里~40英里就要加一次水,车站上供马饮水的木槽是蒸汽机车加水的唯一设施,那场口蹄疫使马的数量锐减,饮水槽成为了多余的设施,纷纷被拆除,蒸汽机车一时间找不到加水的地方,效率大减,从此被汽油发动机取而代之。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中有这么一段话:“2010年,我们花了很多精力研究手机支付NFC,每个人都成了科学家,争论着13.8M还是2.4G的技术谁会胜出,但5年之后,发现胜出的是微信支付,用的是扫码,没用NFC,和当时想的完全不一样。”

六、颠覆科技公司的往往不是它自己

从历史上看,美股过去的大牛股里面没有多少科技股。

其实,科技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很相似,综观它们的历史,很少有可以存活长久的公司。

不信你去数一数,有几家科技公司的历史能超过百年!

除非它们能够重塑自己,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但是,这谈何容易!

真相是,只有那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才是诞生百年老店的肥沃土壤。

从历史看,科技创新似乎总在突然之间产生,而被专家认为最有可能发展为新技术的通常都没有实现。

而且,和人们的常识相反,并不一定是产品的制造者发明了它们。

西部联盟公司没有发明电话;

真空管的制造者没有发明晶体管;

机械计算器的制造商,如IBM并没有发明计算机;

计算尺的制造者也没有发明掌上计算器。

曾经马化腾问《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谁是下一个百度、下一个腾讯、下一个阿里巴巴?

凯利表示难以预测,他认为,能够打败腾讯的一定不是腾讯。

现在你还难注意到它,直到有一天它突然以颠覆性的姿态出现。

比如IBM长于系统,被微软用Windows打败;

没有公司在软件领域击败微软,Google曾用搜索打败了它;

后来,Facebook又用社交暂时击败过搜索巨头。

所以,颠覆者一定不是来自于巨头所在的领域。

这样的话,就给你的投资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

如果短期投资可能还好,长期持有?

你不担心冷不丁冒出来的颠覆者吗?

科技领域基本总是一代新人换旧人。

以前有本书叫《颠覆式创新》,讲的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只要认认真真地不断去刺,小公司也能干倒大企业,甚至颠覆整个行业。

当时不少互联网公司以此为信念,猛上快干想颠覆掉所有传统行业,结果呢?

大家最终发现,颠覆式创新往往只存在于科技界,而不能普遍应用于所有行业。

不得不承认,人类永远喜新厌旧,追逐新科技。

但是,想想看,BP机、大哥大、非智能手机、VCD、DVD……

那么多曾经如火如荼、万人追捧的科技产品,早已随着科技的更新迭代,彻底尘封在历史里。

甚至九零后、零零后,都已经不知它们为何物。

而且这些个产品当年的老大、老二和老三,大部分没有在下一代中占据鳌头。

这才区区二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几乎每一代新科技,城头总是变幻大王旗,起码在中国它几乎快成了规律。

当人们一代又一代地为新科技举杯欢庆时,他们喝的还是已经有着数千年历史的白酒、红酒和啤酒,吃的美味佳肴中少不了同样存在了数千年的食用油、酱油、醋……

如果让你在上面提到这些产品中选择投资,你会将钱投给谁!

坤鹏论特意查了一下,茅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的汉代、海天可以溯源至近300年前的清乾隆年间……

而且,酒的味道还是酒的味道,酱油还是酱油的味道。

变了,人们反而不喜欢!

坤鹏论:科技股不是投不投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投的问题-坤鹏论

七、一万次试验之后的那一次可能就是成功

科学界的人们都信奉这样一句话:

在一万次试验之后的那一次可能就是成功。

相信这句话吧,这才是正确的科学态度。

而且一万次以后还只是个可能。

美国就有数据报告显示,光是研发一种新药,平均就要花费14.9年,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时间和金钱,都消耗在接连的失败研究上。

创业教练兼教授约翰·纳斯罕在《高科技企业创业》中说,100 万个高科技点子中只有6个能够成功上市公司。

比如:生物科技企业,在那些发现药物候选分子的1万~3万家企业中,只有250家企业能够把产品的研发成功地进行至临床评价阶段,这些企业中只有5~10家能够达到临床实验阶段,而最终只有一家能够得到批准。

在产品进入商业流通前将面临许多因素,比如说技术优点、产品安全性、成本效益比、生产阶段、专利问题、产品稳定性、监管问题、市场评价、竞争优势、财政需要(以及产品的普及性)等。

你能评价这些因素的成功概率吗?

即使可以,这些因素还必须一起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方案。

如果你不深处科技界,哪怕就算是在科技界,却不扎根于某个细分行业,根本不会知道那些美轮美奂故事背后的真相。

正如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的故事是,明年你家就能用上机器人佣人,明年大马路跑的全是无人驾驶……

但真实的情况正如社科院教授所讲,别听外面那些人吹牛,特别是搞投资的瞎忽悠,现在的人工智能连个婴儿都还不算,蹒跚学步都费劲。

而如今那些所谓的智联网汽车,不过是给汽车装个大屏智能手机,把手机上就能解决的事情投射到车载安卓上再做一遍,这不叫脱裤子放屁,叫啥?

反正坤鹏论不认为它是新科技。

“一个手机磁吸支架就能击溃的商业模式居然能被吹得这么大,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悲哀。”

再比如互联网医疗,发展到今天,依然还是黄牛、号贩子的线上版!

实话说,这种所谓科技的例子太多了,特别是国内,不信你去看看胡润发布的《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入榜中国科技类独角兽206家,一个个数过来,能有几个真科技?!

绝大部分不过就是科技应用企业而已。

研发这种事真的是耗时耗力耗钱,越是基础性的研发,越是难以短时间见到效果,关键是,成功率还不高。

所以,我国企业科技基础不行,也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而且也没有太多企业有实力真正踏踏实实地搞基础研发。

一是钱,二是底子真的很薄,三是利润增长压力,四是整体的急功近利。

所以,在看财报时,当一家公司的研发费用比较庞大时,最好不要先入为主地为其喝彩,背后隐藏的究竟是机会还是风险,尚未可知。

大家都喜欢新东西,但是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几年前声势浩大的风电、光伏、LED、电子书、锂电池等新兴行业千般扶持却总是烂泥扶不上墙?

价值投资一定冷静面对所有热门科技板块。

就像两三年前被吹得天花乱坠的新兴行业,现在回头一看,那些个高科技行业许下的“承诺”一个也没有兑现——至少都不是由当初那些公司实现的。

其实,大多数的高估值科技板块都是“吹”起来的,但是,真正的未来却偏偏是吹不出来的!

八、巴菲特为什么不投科技股?

正确地说,在巴菲特看来,什么公司不重要,关键是能不能符合他选股的最高宗旨:具有持续性竞争优势。

即使你是科技股,但只要具有持续性竞争优势,巴菲特照投,比如:苹果。

而这个持续性竞争优势的背后就是巴菲特像军规铁律般严格遵守的风险管控原则。

他躲避风险,只关心可控的确定性,从来不关注不确定性。

所以,他首先会直接将放弃企业的上半场,把这部分的钱让给别人去赚。

他只投资已经在多年残酷商业竞争中被充分证明的好公司。

而这种能跑到下半场的科技企业也早早过了初时被世人疯狂追捧的风口,甚至已经不算是新兴科技公司了。

就像巴菲特投资苹果时,已经是2016年,那一年苹果成为全球100大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接着,巴菲特会不断去验证企业是否具有持续性竞争优势,而恰恰科技公司在这方面很难做到。

比如:经常会面临技术革新将被取而代之的威胁,在科技领域,今天的竞争优势很可能明天就会变为过时的技术。

科技很容易就被更新的科技赶超了,需要再次去研发新科技才能具有竞争力。

我们看到很多的科技股曾经风光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快就沦为一般公司甚至倒闭,最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它曾是著名成长投资大师费雪的珍爱,曾经风光无俩,最后却退市收尾。

不得不承认,热门行业,比如:电脑、互联网、生物技术中,每家公司都那么精明、干劲十足而又足智多谋,这类品质会威胁到每一笔投资。

当你所青睐的公司开发出一种精巧的新产品,总会有对手加班加点想超越该产品或者以低价出售。

正如巴菲特所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企业要想赚大钱谈何容易?每天都有许多人盯着你,并盘算着怎么超过你,让产品价格更低,质量更好。”

再比如:巴菲特看财报一看就要看10年。

而不少当红科技公司的历史都比较短暂。

即使能超过10年,还有大半年份是巨额亏损,对于这样的成绩,是无法让巴菲特对未来的确定性放心的。

还比如:由于技术革新、产品换代还会使得科技公司每过几年就要更新或是淘汰它们的厂房、设备、流水线,这使得其固定资产投资总是居高不下,而其特质及行业竞争特点,又不得不使这种情况一直延续。

这种不得不在其生产设备报废前不断进行更新,才能保持竞争力,在巴菲特看来是不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这必然会产生一种持续的隐形开支,使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厂房和设备的价值数额一直增长。

一家具有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公司无需不断更新其厂房和设备来保持竞争力,比如:茅台、可口可乐,它们一般在厂房和设备报废时才进行更新。

如巴菲特所说,生产那些不需要为保持竞争力而耗费巨资经常更新设备和厂房的“持续性产品”就能赚取持续利润,这样能节约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其他有利可图的投资。

那些由技术革新支撑的公司,被迫要在研发上耗费巨资,必须不断进行产品创新。

所以,也必须不断重新设计和升级其产品销售计划,这意味着它们不得不同时在销售和管理费用上耗费大把的金钱。

像美国制药企业默克公司,必须花费毛利的20%在研发上,花费毛利的49%在销售及一般管理费用上,这两项相加就吞噬了毛利的78%。

而专利权是有期限的,一旦默克公司放弃发明数十亿美元的新型畅销药物,那么,当它的专利权过期,竞争优势也就随之消散。

英特尔以前是芯片绝对的大哥大,但也必须快节奏地搞技术创新,必须将约30%的毛利用在研发方面。

尽管如此,在移动互联网来临后,它也无法阻止高通异军突起。

而像可口可乐这样的公司,没有研发费,虽然它必须疯狂地进行广告投放,但销售费用及一般管理费用比例只占约59%。

持有这样公司的股票,基本不用担心专利过期,或是被技术打败。

所以,巴菲特的一个原则就是,那些必须花费巨额研发开支的公司都有竞争优势上的缺陷,这将使它们的长期经营前景置于风险中,意味着它们并不保险。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科技不科技在巴菲特看来并不重要,是不是具有持续性竞争优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种优势才是比较保险的投资。

坤鹏论:科技股不是投不投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投的问题-坤鹏论

九、投资科技股赚钱的概率太低

芒格曾说过,科技可以对社会产生革命性变革,但是,投资者却可能得不到任何好处。

就像铁路早期投资者获得的回报惨不忍睹,航空业早期投资者的收获也是一塌糊涂,社会因新科技而进步,但投资者没有。

从历史上看,那些热衷于追逐快速成长型科技股的投资者几乎没有赚到什么像样的钱。

通常,这些高科技公司的创立者、风险投资机构以及内部人士会发大财。

但是,对于那些外部投资者而言,他们的游艇在哪里?

前段时间,WeWork IPO失败,其估值暴跌千亿,但这一点都不妨碍创始人分走了119亿美元。

还有摩拜单车,李斌投了146万,最后在卖身给美团之后,他赚回了10多亿。

在福布斯富豪榜里,从来没有出现过投资高科技成长股的投资者,这或许是因为有成功趋势的投资需要具备相互矛盾的能力:

既需要具有预知下一个新兴事物的能力以及抓住机遇的勇气;

又需要是一个怀疑论者,具有在这个新兴事物被更新事物取代之前放弃固执己见的灵活些。

那些长期僵化、固守科技股的投资者会发现,自己的纸面财富迅速蒸发,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一次次的科技股泡沫,次次都狠狠地收割走他们财富,连句招呼都不打。

像巴菲特这样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从来不关心谁将是可能成功的公司,他们关注的是那些已经成功的公司。

所以,从全球看,科技股本身是一个高危行业。

风口来了,层出不穷地冒出无数科技公司,个个貌美如花,乱花渐欲迷人眼。

风口过后,美女纷纷现了原形变如花,能苟延残喘的也超不过0.2%。

这0.2%中再经过淘汰筛选,最终也就是一两个幸运者。

股民万众开始为它们大唱赞歌,就像人类永远只记住英雄,却忘却了它们的身旁,却躺着一地失败者。

而且,在幸运者脱颖而出之前,发掘它是很难的。

当互联网泡沫在2000年3月10日达到顶峰时,微软、思科、英特尔和甲骨文并称“四大骑士”,约占标准-普尔500指数总市值的13.9%,而如今只余一家——微软。

因此,科技不断造福人类不假,可是做科技股的股东其实回报并不好。

从本质上看,美股的科技大牛股其实都是电子消费股。

比如阿里是消费属性,奈飞也是消费属性,亚马逊自不用说,也是消费股。

什么叫消费属性,其实就是用科技手段来做最传统的生意。

比如:阿里和亚马逊,用互联网做零售,腾讯用科技做信息传递等。

就像坤鹏论以前所讲,互联网就是一场信息的革命,凡是和信息强相关的事,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且能够在惨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都还不差,当然胜出者总是凤毛麟角。

但凡和信息不强相关的生意,即使有互联网在身,资本加持,也很难取胜,想想前些年的O2O,现在还有几家。

而谷歌、微软这些科技公司主要都是靠着云计算才焕发了第二春,而云计算恰恰也具有消费属性。

消费属性的科技股才会有长牛基因。

所以,只有具有消费属性的科技股才会获得长期的投资确定性,能够产生自由现金流,分配给股东,从而获得真正回报。

坤鹏论:科技股不是投不投的问题,而是你能不能投的问题-坤鹏论

十、A股科技股的情况更差

追根溯源,还是我国基础科技的底子太薄。

所以,A股中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公司凤毛麟角。

而且,A股的科技股历史也已证明,没有走出几家大牛股,反而出了乐视、暴风这类伪科技股,一个已经要退市,另外一个也在退市边缘。

当然,我们的科技公司也是相当聪明的,技术不行,造假能力个个强悍。

特别是软件、集成电路、生物科技都成了造假高危区域。

俗话说,吹牛不上税,而它们造假还真能不上税。

软件、集成电路、生物科技等行业,一般会享受高科技行业的15%所得税率,而且还容易产生技术转让收入,可以享受免征或减税优惠。

并且,它们的产品差异大,价格自己说了算。

这些行业的产品都很个性化,价格差异也大。

就像一套软件,开价几万到几亿都很正常。

集成电路更是外行难辨,早些年把国外买来的芯片重新打磨刻字,竟然蒙混了好些个顶级专家,到底是垃圾还是宝贝,外观根本看不出来。

生物科技就更玄乎了,审计师根本不可能凭看或是试吃,知道里面都放了啥原料,更不可能测出其效果,最终只能听公司专家狂喷。

……

最后,再次重申坤鹏论的观点,科技股不是能不能投的问题,只是你有没有能力投的问题,请扪心自问一下先!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