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不确定的、是无法预测的,会出现很多黑天鹅事件,我们如何生存?怎么发展?该怎样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提高自己的反脆弱能力——杀不死我的,使我更加强大。

坤鹏论:为什么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坤鹏论

就像每个精彩的恐怖故事一样,金融市场同样也有恶魔隐藏其中,它很少公开露面,大部分时候隐藏在市场平静的表面之下,静静地观察、等待、忍受寂寞,甚至就像不曾活过。

如果你小瞧它,或者坚信,繁荣永存,当它已经不存在,又或者你认为这次和以前不同,它已无法战胜强大的当下,那就大错特错了,而错误的代价是财富损失大半,甚至随风直接烟消云散。

自从有了金融,它也应运而生,在不算漫长的金融历史中,它总是不时从黑暗中冲出来,捕食猎物,就连人类最聪明的智者都无法说出它的行踪,更不可能预测它何时会出现。

但是,每次当它肆虐之后,谁都毫不怀疑地承认,只有它才是金融市场真正的主宰。

从历史上看,股市大崩盘都是一种自发的、集体性的恐慌,就像恶魔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所有人一下子变得不知所措,然后就是疯狂地抛售手中的股票。

坤鹏论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历史上的牛转熊大多来得那么突然,没有任何前奏,也没有丝毫规律,就在那个普普通通的一天,突然股市大跌下去,然后是第二天、第三天......

最终熊先生蹒跚而至,向市场宣告它已经成为主宰。

而且世界所有主要股市全都难逃魔掌,不管是欧洲,还是澳大利亚,亦或者亚洲,熊市就像强大的传染病般,迅速传遍全球。

今天,坤鹏论就来聊聊到底谁是牛转熊的罪魁祸首。

一、是新闻媒体或是重大事件吗?

为什么要把它们两个连在一起,这是因为近现代以来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是由新闻媒体传播出去的。

在大家的印象中,牛转熊是新闻媒体引发的,导火索就是它们所报道的重大事件,比如:政治出现问题,经济发生危机,国际有了争端等等。

但是,有个叫维克托·尼德霍夫的美国人做了一项研究,将这个普遍认识给彻底颠覆了。

1971年,他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说明世界大事是否和股市价格的重大变化相一致。

他把1950年~1966年《纽约时报》上所有大号字标题的重头文章编制成表,一共整理出432条。

通过对比,尼德霍夫发现:这一时期的标准-普尔指数表明,每日价格发生重大上涨(涨幅超过0.78%)的天数只占所有交易日的10%,每日价格发生重大下滑(下滑幅度超过0.71%)的天数只占所有交易日的10%,在432个世界大事日中,发生了78次、占18%的重大价格上涨,56次、占13%的重大价格下滑。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这些发生大事件的日子和股市重大价格变动只有轻微联系。

在阅读了这些标题下的报道后,尼德霍夫认为,它们所报道的许多世界大事似乎不可能对股市产生太多影响,同时媒体所认为的重大国内新闻貌似也对股市显得并非那么重要。

因此,他继续推测,反映危机的新闻事件可能对股市更会产生影响。

于是他把危机定义为7天内出现5个或5个以上大标题的时间,结果在统计样本区间一共有11次危机,比如:1950年朝鲜战争开始;1956年前苏联军队威胁匈牙利和波兰;1963年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等,但是尼德霍夫的统计结果显示,危机时期可能伴随着重大的股市价格变化,但并不那么显著。

而如果从他样本跨度整个16年来看,只有11周的“危机”,那只能证明股市的整体价格变化几乎没能显示出与标题有意义的联系。

坤鹏论:为什么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坤鹏论

1989年10月13日,星期五,美国股市发生了一次暴跌,媒体认为,这次暴跌是对新闻报道的反应。

当时媒体都说暴跌的原因是一家联合航空的母公司UAL的一个杠杆收购交易失败造成的,在这一消息公布几分钟后,发生了股市暴跌,导致当日道·琼斯指数下降6.91%。

这个解释看似合情合理,但细细琢磨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因为UAL只是一家公司,只占股市整个价值的1%,它怎么可能会对整个市场有四两拨千斤的冲击力呢?

后来有人又分析称,股市将这次交易失败看做分水岭,预示着其他许多即将进行的类似收购行动也会失败,所以整体大跌了。

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具体的论述可以支撑,甚至更像媒体在为其前面的论调自圆其说。

美国行为金融学专家罗伯特·希勒和他的助手专门对此进行了调查。

他们在此次暴跌发生后的星期一和星期二对101位市场专业人士进行了电话调查,询问对方在10月13日下午听说股市下跌之前:

有没有听到过UAL公司的新闻?

或者后来听说过将UAL公司的新闻作为此次股市暴跌的原因吗?

结果,只有36%的人说在股市暴跌发生前听说过该新闻,而53%的人在事后听说UAL公司的新闻是这次暴跌的原因,其他人还不确定是什么时候听说的。

这一鲜活的调查证明了新闻都是紧随暴跌,而并不是直接导致暴跌的,新闻报道的作用显然不如媒体描述得那么显著。

不过,希勒接下来的调查对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予以了肯定,他们发现大多数人都将新闻看做对投资者行为的解释,因此,说新闻事件对这次市场暴跌十分重要是正确的,因为新闻报道导致了从股价下跌到进一步下跌的反馈,使反馈效果比其他情况下持续的时间更长。

然而,它真的不可能是最初股价下跌的原因。

另外,自从1929年发生了大崩盘后,人们就一直讨论新闻媒体在这次崩盘中所起的作用,但令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困惑的是,在那次崩盘前根本没有重大新闻。

从那时起,人们就开始问,这种创纪录的股市崩盘怎么能在没有新闻的情况下发生呢?也是从那时候起,大家开始把焦点集中在抛售者的心态上,研究是什么促使那么多人同时抛售股票呢?

1929年10月28日,黑色星期一,那天创造了1987年10月19日股灾前,道·琼斯指数最大的一次单日下跌,高达12.8%,当日最低点和最高点相比下跌了13.1%,接着在第二天,指数再次下跌11.7%,当日最低点和最高点相比下跌了15.9%,这两天的收盘价格总体下降23.1%。

那时候,新闻媒体到底说了什么?

希勒翻阅了从周末到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的主要报纸,结果没有任何对市场基本面有重要影响的报道,都是些和其他普通日子一样的新闻,后来媒体自己也表示和自己没有毛关系,《纽约时报》将这次崩盘归因于“普遍失去信心”,《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下跌是由于对坏账进行了必要清理。”

甚至就在那几天媒体还在报道一些利好消息,比如:星期二早晨,有报道称知名金融家断言,强大的银行资金为了寻找好的交易机会当天就会进入股市。

希勒基本遍览了当时的重要报纸,他发现在那些天,包括股灾的前一周,没有任何重要的新闻报道能够影响股市或对股市前景的变化进行预测。

希勒的结论是,没有理由认为,1929年的股市崩盘事件是对真实新闻报道的反应。

不过,在崩盘发生后,新闻媒体的报道加深和扩大了崩盘的广度和深度,而这就牵扯到注意力连锁反应的名词,也就是媒体连篇累牍不断报道,吸引了投资者的注意力,投资者被引导更多地关注那些不利于股市的悲观因素,从而引起了连锁反应,使得下跌或崩盘更快、更猛、更剧烈。

坤鹏论:为什么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坤鹏论

当然也有个案,1995年1月17日凌晨,日本神户发生了里氏7.2级地震,这是自1923年以来,在日本城市发生的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东京股市当天只是轻微下跌,和建筑相关的股票普涨,但一个星期后,股市对地震的最大反应出现了,日经指数下跌5.6%,在震后的10天内,日经损失了8%的价值。

而在此其间除了不断被报道的地震新闻,再也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件,只是东京有可能面临一次大地震的老生常谈被再次翻出来炒作,但人们注意力还是被大量吸引过来,有家咨询机构甚至计算出,如果东京发生程度和1923年一样大地震,会给如今的东京造成12500亿美元的损失。

但是,令人迷惑的是,就在日经指数下跌2.2%的当天,伦敦、巴黎、德国、巴西、阿根廷的指数也纷纷显著下跌,而这些国家并没有遭受地震损失。

所以,有人猜测,日经指数下跌是因为地震,特别是地震后媒体的不断报道产生连锁反应,使人们的悲观情绪上升,不过,对于为什么其他国家也跟着跌,没有解释。可能这只能用数学家的混沌来说明了。

尽管有个例,但还是太少,还不足以支撑论点,所以,总的来说,公共信息或许有解释价值,但很少或根本没有新闻价值,靠盯住财经新闻是不可能赚钱的,我们每天所关注的大量信息,其实不过是无用的噪音。

二、是少数人的阴谋诡计吗?

坤鹏论注意到还有一种说法被人们广为认同,那就是在牛市后期,市场主力察觉到有些事情不对劲,他们或许认为价格相对基本面而言显得太高,或者他们的情绪指标发出警告,或者他们的变化率指标达到极值。所以,他们开始大肆清仓,结果导致市场剧烈波动。

而新手认为这是绝佳的买进时机,他们纷纷抢购,纯纯地当上了接盘侠,而有些职业投资者则利用这次新的上涨机会卖出,反正市场开始呈现上上下下的剧烈波动状态。

连续的上下震荡加剧了市场的不安心理,怀疑心理使得越来越多的新手最终也加入到了毫无理性的抛售大军,最后的最后再也没有买主,市场崩溃,熊市降临。

从这个说法上看,主力俨然是牛市的最后赢家。

当然,主力虽然有钱任性,但他们必须是股市中的极少数,金融本身就是一场财富转移的游戏,如果我们把“转移”换成“抢劫”也不为过,话说,如果你准备去打劫别人,会提前高声嚷嚷,四处通知吗?

所以,主力在准备收割撤退前,总是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他们会在价格被推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水平,直到某个价位时,开始清仓,这种清仓过程要持续一段时间,当有一天高于现价的卖盘不存在时,意味着市场大鳄已经彻底清空了手中的股票。

接下来,牛市转熊市的大戏即将上演,但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开演的准确时间。

坤鹏论:为什么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坤鹏论

虽然几乎每次崩盘都在一瞬之间,其实,真正的牛转熊趋势反转都需要较长时间。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戏耍散户的游戏,市场沿着一条美丽的通道上行,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绝对大多数参与者都赚到了钱,有些人出来的太早,但又冲了进去,另外一些人坚守,几乎人人都赚钱,在异常大的成交量支持下,市场创下特别的新高,随后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跌,之前后悔的人像是赶上了商品折扣季,赶紧买进。

然后市场又上升,创下新高,同样伴有很大,甚至比前期更大的成交量,这其中有些人卖出他们的股票为的是落袋为安。

接着,再次回落,这次幅度有点大,回到了前一个底部附近,但再一次的上升又来了,但这次成交量大幅萎缩。

接下来,新低不断出现,形成了下跌趋势,在最后成交密集区进来的投资者都面临亏损境地,市场心理糟糕透顶。

这时已经到了牛市最后的心理防线,很快这条线也跌破了,强烈的卖出信号纷纷发现,市场严重超卖,大量投资者被套牢。

经过这样的蓄势和积累,市场不断上下波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消磨,有时候基础突然崩溃,至少是一阵子,比如说某一天,熊市突然降临。

但是,牛转熊的转换很难预测,就连老到的技术派都表示,这需要一种特殊的直觉,交易机会就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

比如1987年10月19日那次崩盘中,许多专业的交易商,他们根本不知道当天会发生什么,只是因为上一个周五道·琼斯指数下跌108.35点,让他们一早就感觉到出奇地不自在。

到了下午4点,收盘锣声终于响起时,一位交易商绝望地痛哭道:“这就是世界末日!”

7个小时的交易中,美国股票指数下跌23%,跌至1739点,成交量达到了难以致信的60400万股。

当然,将牛转熊全部归罪于少数人并不客观,因为苍蝇不叮没缝的蛋,不管是人,还是企业,亦或者市场,出问题的最大原因都在于其自身,再推演的话,最终都是人类惹的祸。

上天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

泡沫越大越美丽,但它的外皮却会越来越薄,最终,轻松一戳,就破。

主力们之所以能成功,也在于股市看似无比繁荣,但由于亢奋过久,即将病入膏肓,只要稍加些猛药,就可将其击倒,他们比别人更早清醒过来,甚至从牛市开始的那一刻他们就一直清醒着,并且他们有庞大的资金可以支配,而之前的牛市又为他们赚取了更多弹药,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吸筹、派发这样的割韭菜操作,让自己可以全身而退,同时,他们强大的银弹之下,分析师、专家、金融媒体都会心甘情愿匍匐着为他们摇旗呐喊。

三、为什么会崩的那么惊天动地

仔细想想,知道牛转熊背后的真正罪魁祸首,对于我们小散来说,意义并不算太大,因为我们自身和金钱的能力太有限,最终也只能是无能为力地眼睁睁看着。

所以,坤鹏论认为,提前发现苗头,做好筹划,在牛转熊最猛烈的那一天,冷静处之,可能才是散户最佳良策。

市场即将转势的两个最重要信号是:

价格处在极端水平,极端又代表着拐点,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货币政策的关键变化,也就是从宽松走向紧缩。

当然,经历过一轮又一轮的股民也总结不少宝贵经验,比如:

当最后一个希望成为买家的人成为买家的时候,市场就会到顶;

大妈纷纷进场,并开始向别人推荐股票时,实话说,不太炒股的人等想炒股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而很晚进入后想及时脱身太难了,最终往往是赶了个鱼尾,鱼刺全卡住了;

不管去哪个饭馆吃饭,你的邻桌都在讨论股票时;

过度乐观,大家普遍接受市场上升趋势永远不会改变的观点;

股市中加速、无规律的波动和异常大的成交量;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杠杆炒股,并且人们的情绪高昂,大规模的投机热出现;

……

坤鹏论:为什么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坤鹏论

其实,在牛市后期,很多投资者都知道股市处于泡沫,但是人们都希望可以在泡沫破灭之前获利离开,而人类固有的自负情结,也让他们安心一直坚持守候,因为他们自认为可以提前察觉牛市转熊市的反转,然后在最高点跳顶,成为人生赢家。

现代经济学把人视为理性生物,但历史却总用一个个事实嘲笑它。

不管是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还是18世纪的南海泡沫,再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新股狂热,70年代的最优50股热,80年代的生物技术泡沫,日本股价和地产暴涨以及90年代初的暴跌,还有90年代后期的互联网狂潮......

它们都在证明着,不管科技多么昌明,人性从来不会改变。

即使是许多经验丰富的机构和投资专业人士也同样会卷入投机,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会被贪婪所左右。

就像希勒在1987年10月19日后做的调查显示,对于让受访者对崩盘的原因进行解释这道开放题,个人投资者中有33.9%的人提到价格过高,机构投资者中有32.6%提到价格过高。

尽管,这两个数值并未占到大多数,但是三分之一的比例也相当可观。

而在直接问是否觉得在崩盘前市场价格已过高时,71.7%的个人投资者和84.3%机构投资者回答是。而这些早就认为价格过高的投资者,前者有91.6%在10月19日出售股票,后者则有88.5%在10月19日出售股票。

这里面可能有在事情发生后,人们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早就预料到的事后偏见心理在做怪,但也可能有不少人确实早就认为价格过高,不管怎么样,事实是他们都在大跌的那天才抛出他们早就认为价格过高的股票。

另外,受访者多数认为股市崩盘和投资者心理更有关系。

有智者说,大众心理积累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每每想到凯恩斯所创造的“空中楼阁”,都会觉得这个比喻是那么贴切,没有根基的楼阁,再怎么华丽,当它越盖越高时,其瞬间崩塌的风险同样也会越来越高。

因大众心理而火箭般飙升的股市,最终也摆脱不了地球引力一样的金融规律作用。

不正常的股价终究会走向回归,突如其来的价格回归会像地震般不期而至,升得越高,跌得越狠,让所有人根本来不及逃亡就被直接熊市掩埋。

崩盘为什么会崩得那么迅雷不及掩耳?甚至在一天内就急转直下,一泻千里?

为什么在没有什么特别的新闻或大事的前提下,价格突然崩溃?起先股价慢慢下跌,然后突然加速,最后变成歇斯底里。

近百年来,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苦苦思索其中的答案,最后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百思不得其解下,经济学家向数学家去寻求帮助,数学家告诉他们,这叫“确定性混沌”。

而著名的蝴蝶效就是“确定性混沌”中最脍炙人口的案例。

具体到股市中,布鲁塞尔的一个老太太卖掉一些国债,都有可能引发日本股市崩盘。

坤鹏论:为什么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坤鹏论

后来,越来越多的专家意识到,股市运动的主角是人,而不是股票本身,市场是由人组成,那么研究人可能离真相会更近些,于是经济心理学、行为金融学诞生了。

终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像样,并能够让人信服的解释。

当然,就像火山惊天骇地的爆发,看上去突然,但之前积蓄力量的过程则相当漫长,大家都说厚积薄发,股市的大崩盘也一样,我们前面提到了,牛转熊并非看上去那样一蹴而就,它同样也需要时间积累,积累投机、积累狂热、积累不安,积累怀疑,积累脆弱......

而崩盘的那一天,就是所有积累的集中释放,而人们在这一天的心理现象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肉体心理理论

强烈的威胁产生身体反应,反过来又强化了持续的恐慌,这可能出现在价格大幅下挫期间,因为崩盘时的恐慌导致个人态度的迅速转变。

这里面要提一下注意力,它是人们智力和判断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会犯很多错误,不是我们不知道风险,而是我们没有注意它。

注意力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很多研究表明,人们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的注意力影响,如果市场下跌,那么它告诉我们其他人更注意风险因素,而不是关注对牛市的争论。

因此,看到股市下跌,我们也开始注意那些风险因素,由此产生了认知失调,也不知是什么样的原因,我们也开始觉得这个市场可能有点偏高了,或许是太高了,反正是感觉真的不再那么好了。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下跌,这种不安逐渐加强,人们开始产生焦虑。

焦虑是人类面临危险时的一种很自然、常常也是必要的反应,地球上大多数动物都有焦虑的感觉,焦虑有时也有助于动物和我们的生存。

焦虑再进一步就是恐慌,它是恐慌的基础,焦虑使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紧绷绷的,这时股市只要继续下跌,再加上一些传言刺激到我们早已产生的怀疑,让它变得似乎越来越真实,大部分人就会从焦虑变得恐慌。

股市每秒的不断变化会加剧人们的焦虑和恐慌,当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并与肉体和精神之间产生一种反馈,那么人们就更难摆脱它们的束缚,身体上开始有诸多不适,精神上倍感压力。

巨大压力之下,人们之前的坚信开始土崩瓦解,对事物的态度也渐渐转变,这种转变在平常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但此时可能只要几小时、几分钟,甚至是几秒。

当然,这也不奇怪,当人们面临巨大威胁时,任何人都必须做出快速反应。

于是,越来越猛烈、越来越疯狂的抛售开始,人们此时的念头似乎只有一个,跑,赶紧跑!

2.社会比较和群体思维

科学家们发现,群体思维主要出现在精神高度紧张或情况非常复杂的时候,当人们对某一件事难以理解时,便会使用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群体性恐慌发出了别人对于市场和经济看法的非常明确的信号,于是,就像羊群一样,大家开始盲目地埋头紧紧跟随,生怕自己跑慢了成为股市的牺牲品。

3.框定

我们的决策容易受到外界输入信息的影响,如果这种输入看起来像是正确答案的话,如果输入的信息是价格正在迅速下降,我们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经济正在衰退,或即将以和股市一样的方式崩溃。

4.事后聪明偏见

人类往往会过高地估计了从过去的事件预计未来的可能性,在暴跌的时候,人们认为自己早就预计到崩盘了,所以这使得他们更急于修正自己的错误,那就是抛抛抛!

牛市下,金融恶魔先是幻化成天使,人类只要给她一点,她总会还给很多。

渐渐地,就连给她石头、土块,他也点石成金。

人类心中的贪婪之魔慢慢被其吸引,纷纷走出来,并紧紧地聚拢在它的身旁,甚至最终和它融为一体。

有一天,这位已经无比强大的巨魔突然撕扯掉天使外衣,露出狰狞的面孔,无情地、迅速地吞噬掉几乎所有财富,心满意足后,它和所有贪婪之魔迅速回归,静静地蛰伏下来,等待下一次机会。

坤鹏论:为什么好好的牛市突然就崩成了熊市?-坤鹏论

四、如果遇到崩盘,我们该怎么办?

首先,避免在崩盘中赔钱的关键是,当贪婪和人为错误导致积极因素被高估、消极因素被忽视时,拒绝跟风,也就是牛市什么最热,基本就是你应该远离的,因为你不是庄家,更不是主力,你没有能力,也没有定力在合适的高点彻底将其抛售获取暴利。

但是,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就像互联网泡沫时代,抵制不买科技股的诱惑很难,因为你不是巴菲特。

其次,在暴跌中避免卖出,甚至更恰当的做法是买进,买进那些被市场拖累的优质股票。

但是,这个更难,那时候几乎所有人的脑子里除了逃之外,已经装不下任何东西,更难以接受逆向买进。

当然,如果你手里持有的是PE高达几百、几千倍的股票,坤鹏论真的无话可说了,这样相当于几百年、几千年才能回本的股票,只能等下次牛市,再转手卖给其他菜鸟韭菜了。

最后,引用一段橡树资本管理公司行之有效的方法,供你参考:

1.对内在价值有坚定的认识。

2.当价格偏离价值时,坚持做该做的事。

3.足够了解以往的周期——先从阅读和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交谈开始,之后通过经验积累——从而了解市场过度膨胀或过度萎缩最终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

4.彻底理解市场对极端市场投资过程的潜在影响。

5.一定要记住,当事情看起来“好到不像真的”时,它们通常不是真的。

6.当市场错误估价的程度越来越深(始终如此)以致自己貌似错误的时候,愿意承受这样的结果。

7.与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同事相互支持。

可能你会觉得这些建议有些虚,甚至有鸡汤的味道,但每个经历过牛市和熊市的股民,都会有深切体会。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5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5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6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