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专家,特别是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科类专家,很多时候他们的专就专在能自圆其说。

——坤鹏论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五十三)-坤鹏论

自从这次疫情以来,不少专家遭遇到了老百姓前所未有的质疑与不信任。

坤鹏论认为,其实所谓专家,特别是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科类专家,很多时候他们的专就专在能自圆其说。

如何圆?

琢磨透了,其实真不难,专家提出一个说法理论,其本质就是一种可能性。而这个世界是由概率法则支配的,悠悠岁月,历史长河,各种可能性都曾实现过,因此,支持其说法理论的数据、实例并不缺乏,这不就圆上了吗?再加上经常事后诸葛亮地用自己的理论套在已经发生过的事身上,就好像自己的理论早就预言到结果似的。

最简单的实证就是,不少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理论居然是截然相反的。

正如塔勒布在其《反脆弱》中所说的,专家学者的反脆弱就是不断去宣扬自己的理论,对错并不是第一位的,因为客观地讲,在概率之下,只有可能,没有对错。

同时,作为专家,千万不要怕被骂,不被骂的专家不是著名专家,对于专家而言,越是被争议,越是有价值。

一、前情回顾

在《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五十二)》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三十四)

苏格拉底以捕捉鸽子为喻类比获取知识,指出捕捉(获取)有两种:

一是,之前没有,为了占有捕捉(获取);

二是,已经占有,为了持有在手(灵魂)中,而从鸟笼中捕捉(获取)。

这里注意要回忆一下“持有”和“占有”的区别——我们学习知识,就是将其捕捉到自己灵魂的鸟笼中,之后知识的状态是:虽然被我们占有,但是很可能并没有持有,从而它没有发挥出作用。

而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捕捉(获取)到了知识,将其关进了灵魂的鸟笼,占有了它们,但是,它们并不是在灵魂中随时可得的状态,所以才会有第二种捕捉(获取)。

按照这个方式,即使某人早就曾经学习到关于某些东西的那些知识,并且已经认识这些东西,他仍然需要通过从灵魂的鸟笼中将相应知识再次捕捉住,然后通过持有它们再次温故、领会到它们。

不过,当顶级算术家进行计算时、精通文法的人进行阅读时,我们能说一个认识某个东西的人再从自己那里学习他认识的东西吗?

或者我们能说,一个认识所有数字或所有文字的人,他在计算或阅读他不认识的东西吗?

以上两种说法,都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又怎么理解为什么认识“十二”的人会将五加七计算成“十一”呢?

这个现象不就是:所有却是无有,所知却是不知吗?

换言之,某人不占有他已经占有的东西,某人不认识他认识的东西。

所以,这个问题的解只能是:占有知识是一回事,持有知识是另一回事。

也说是,虽然我们将知识的鸟儿捕捉到,并关进了自己灵魂的鸟笼里,但是,它们并不是随时可得的状态,想要让其发挥作用,需要我们从鸟笼中捕捉它们,并持有在手(灵魂)中。

更为关键的是,知识的鸟儿在笼子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且也不是分门别类的,它们要么成群结队,要么三五成伴,要么独自一个,总之,它们一直在穿梭、飞翔。

所以,在某人思考某个事物,需要去鸟笼中捕捉它的知识时,很可能由于这些知识在飞,导致他弄错了,没捕捉住那个知识而捕捉住了另一个,捉鸽而得鸠,比如:将“十二”认作是“十一”。

这样假信念也就产生了——他持有的不是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而是另一个东西的知识。

同样,如果他在鸟笼中捕捉到了该事物的正确知识,那么就是产生了真信念。

因此,既存在真信念也存在假信念。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五十三)-坤鹏论

二、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三十五)

苏格拉底表示,论证到这里,“我们已经摆脱了‘不认识我们已经认识的东西’的矛盾。因为根本不会出现‘不占有我们已经占有的东西’这种情况。”

“无论我们是不是在哪个地方弄错了,但是,我觉得有另一个更可怕的状况出现了。”

什么状况?

这个状况就是,“各个知识的调换、互置竟然会导致假信念。”

“什么意思?”泰阿泰德不解地问道。

“首先,一个人持有关于某个东西的知识,却又不认识这个东西,而且不是由于‘不认识’,而是由于他自己对该东西的‘知识’。”

“一则,操一物的知识,而不省识此物,非因不知此物,却缘自己对此物的知识。”严群这样翻译。

“其次,他认为这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而另一个东西是这一个东西——这岂不是非常没道理?”

“这意味着,当‘知识’(在灵魂中)出现的时候,灵魂认识不到任何东西,不认识每个东西,一无所知。”

“按照这个道理,那么完全有可能出现这个情况:如果知识会使我们不认识的话,就相当于是说,‘不认识’的出现可以使一个人认识某个东西,或者‘瞎’的出现会使一个人看见。”

“再则,此物断为彼物,彼物断为此物——这岂不是荒谬绝伦:一项知识现于心头,却毫不知晓、全不省识?据此,现于心头的知识能致不知,则现前的不知能致知、现前的不见能致见。”这是严群的译文。

王晓朝的翻译是这样的:“由此看来,如果知识会使我们不知,那么,无知的出现可以使我们知,或盲目的呈现会使我们看到。”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五十三)-坤鹏论

这段话理解起来还是有些费劲的,坤鹏论再和大家一起过一遍。

“持有关于某个东西的知识”,也就是在灵魂的鸟笼中搜寻关于五加七之和的知识,找到之后将其捕捉,持有在灵魂中。

请注意,五加七的总和,是原来已经认识,也就是已经被捕捉到并关进了灵魂的鸟笼的知识。

显然,得出结果是十一的人,捕捉到的是十一,而不是十二。

“不认识这个东西”,指不能辨识十一不是十二,即不知道十一不是五加七的和。

“不是由于‘不认识’”,不是因为平素不知道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由于他自己对该东西的‘知识’”,指自己关在鸟笼里关于五加七之和——十二——的知识。

“认为这一个东西是另一个东西”,指将十一认作十二,即以十一为五加七之和。

“当‘知识’在灵魂中出现的时候”,指鸟笼中关于十一的知识被捕捉到并持有在灵魂中,而关于十二的知识也是鸟笼中的一项知识。

“灵魂认识不到任何东西”,指灵魂不能辨识十一是十一,而不是十二。

“知识会使我们不认识”,指出现在灵魂中关于十一的知识,能使认识此数的人不认识它是十一而不是十二。

总而言之,灵魂的鸟笼中关着很多知识,十一和十二就是其中两项知识,计算五加七,本来是要捕捉十二于灵魂中,结果误捕捉到了十一。

而且误捕捉了还不知道失误——得出十一而不知道它并不是所要的十二。

导致失误的原因并不在于平素不认识十一不是十二,反之,十一和十二是两项知识,像两只鸟那样关在灵魂的鸟笼中,那么,竟然会出现用十一认作十二的事情,这不是很荒谬吗?

在灵魂中出现的关于十一的知识能使平素就知道此数的人不知道它为十一而不是十二,就相当于是,“不认识”的出现可以使一个人认识某个东西,“看不见”的出现会使一个人看见。

坤鹏论认为,理解这段论证的关键是:何为知识?

在苏格拉底(柏拉图)那里,知识是真实,假的不是知识,捕捉到了十一和十二的知识,就相当于完全掌握了它们的一切,包括谁和谁相加可以得出它们,那么,自然也应该掌握五加七等于十二,而在十一中没有这样的算术组合。

哎,苏格拉底大神呀,您这不断论证,又不断否定,让我们的心跟着起起伏伏,情何以堪。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