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始觉得某件一直坚持在做、以前总想显摆显摆的事情,其实也没那什么值得炫耀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这件事你已经做得很好了,还是那句话,缺什么才会总想说有什么。

——坤鹏论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五十一)-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泰阿泰德篇> 探究知识是什么(五十)》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三十二)

苏格拉底通过求“五”和“七”之和的例子论证出,在纯思想中,人们也是会犯错的,因此也会产生假信念,比如有人会得出“十一”这样的错误结果。

延用蜡板之喻的说法,也就是说,这些人将印在蜡板上的“十二”本身给认作了“十一”本身。

可以,他们在前面曾论证过,人们不可能把认识的东西认作是另一个他所认识的东西。

换言之,对于认识的东西,人们不会产生假信念。

同时,假信念只会产生于思想与感觉关联的时候,思想的相互关联不会产生假信念。

显然,这个求和的例子却颠覆了这两个论证结论。

当泰阿泰德有些一筹莫展,不知所措的时候,苏格拉底话锋一转,说要做一件不知羞耻的事情。

这件事就是:说出“认识”究竟是什么,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

那么,为什么说这么做会是不知羞耻呢?

因为他们在不认识“知识”是什么的时候就去解释什么是认识。

试问,不认识某物,又怎么去解释它呢!

严群的译文是:“不知知识为何,却要说明知是什么,岂不难为情?”

苏格拉底指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讨论中的言语一直都是模棱、含糊的。

他们无数次用“认识”、“不认识”、“有知识”、“无知识”等字眼,就像在还不认识“知识”的时候就对它们各自有所理解似的。

而且,此刻用的“不认识”和“理解”,其实也是在茫然于“知识”是什么的情况下却在使用它们。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认识”相当于“知”、“知道”。

接着,苏格拉底道出,人们给出的“认识”的定义是:“持有知识”。

他表示可以对其稍稍进行一下修改,说成“占有知识”。

然而,一个“持有”,一个“占有”,一字之差,它们是一个意思吗?如果不是,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苏格拉底指出:

“持有”:某个事物的拥有者,正在使用该事物,使其现实地发挥着某种能力。

“占有”:某人拥有某个事物,对其有控制权,也有权处置它,但该人当前并没有使用这个事物,因此该事物并没有在当下现实地发挥着作用。

以某人买了一件披风为例,如果他穿上了,就是“持有”,让披风发挥了作用;

如果他没穿上,就是“占有”,仅有控制权、处置权,但当下还没有让披风发挥其作用。

坤鹏论:读《泰阿泰德篇》探究知识是什么(五十一)-坤鹏论

二、验证它是真胎还是风卵(三十三)

在明确了“持有”和“占有”的区别后,苏格拉底便开始讨论认识知识这个核心问题。

“让我们来看有没有可能以这个方式‘占有’知识而不‘持有’它。”

也就是,虽然拥有知识,但是并没有让它在当下现实地发挥其作用。

“假设一个人猎取了一些野鸟、鸽子或者别的什么鸟,并且将它们养在家中的一个鸟笼里。”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始终‘持有’它们,因为他‘占有’它们。”

“在另一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讲,他一只也不‘持有’,而只是拥有驾驭鸟的权力。”

“因为他把它们关在家中的笼子里,相当于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鸟儿成为了被禁闭的俘虏,可以任其处置——随意随时想如何便如何——或者捉住并且持有它在手掌上,或者放开将其放回在笼子里。”

“那么,就像刚才我们在灵魂中构造了某种不知什么样的蜡板,现在让我们在每个灵魂中设置某种鸟笼,装满各种各样的鸟,有的组成一大群,有的三五结伴,还有的独自飞翔,在其他所有鸟群中间随处穿梭。”

现在,苏格拉底将灵魂中的记忆从蜡板之喻置换成了鸟笼之喻。

“我们必须断定,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这个容器是空的,还必须设想这些鸟儿代表各项知识。”

“不管什么知识,一个人占有它,并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握范围之内,我们就说他学到了或者发现了这项知识所涉及的事物,这也就是‘认识’。”

“考虑一下:随意重新猎取那些知识中他想要的任何一项知识,抓住并持有它于手中,或重新将其放入鸟笼中,这需要用什么名称来表达,跟最初占有它们的时候相同还是不同?”

泰阿泰德有点不太能理解,于是,苏格拉底说:“我想,通过下面这个方式你会更清楚地领会我的意思。”

“你把算术说成技艺,请你把它设想为对每个关于奇数和偶数的知识的猎取。”

也就是说,算术,是从事所有奇数与偶数的知识。

“我想,正是凭借这门技艺,一个人对关于各个数的那些知识有了掌握,并且,传递者也凭借它把那些知识传递给他人。”

“是以此术驾驭数的知识,并将此知识传授与人。”严群如此翻译。

“当一个人传递它们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教’。”

“当一个人接受它们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学’。”

“当一个人在他的笼子中占有它们而有它们的时候,我们称之为‘认识’。”

“请注意以下的话:一位在算术方面臻于完美的人岂不认识一切数,因为关于一切数的知识尽在他的灵魂里。”

“这样的一个人肯定曾经计算过他自己心中的那些数本身,或者那些具有数的外在事物。”

“我们可以设定,计算跟思考某个数的大小没什么不同。”

“那么,这样一个人显然在思考他所认识的东西,就好像他不认识它似的——而我们却一致同意他认识所有的数,你肯定听过这一类的矛盾吧。”

计算完全是在思想中完成的,本质就是思考;

而且计算都是要求得某个数,只要是数,它就囊括在一切数的范畴之内;

那么,如果一个人认识一切数,他就根本没有必要再去计算(思考),搞得跟他不认识某个数似的,这是自相矛盾的。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