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瓶子醋的时候最爱评论别人。

——坤鹏论

坤鹏论:柏拉图的理型论(五)-坤鹏论

总结真的是件非常考验知识够不够扎实、牢靠的形式。

这几天的理型论总结,让坤鹏论有点焦头烂额,除了睡觉外,只要醒着,总会不知不觉地去思考它。

同时,文字也是写了改,改了写,一遍遍地推敲、修改,甚至大段大段的删除重写。

一、前情回顾

在《柏拉图的理型论(四)》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了以下内容:

第一,巴门尼德和赫拉克里特

看似哲学观念完全对立的巴门尼德和赫拉克里特,其实他们的学说基础皆源于毕达哥拉斯。

这个基础就是毕达哥拉斯所说的:在对立与冲突的背后有某种程度的和谐,协调本身并不引人注目,冲突使世界充满生气。

巴门尼德从中撷取了:“和谐”与“协调”,它们的特点是“不变”。

他将1叫做“是”,其下无法再分,所以,世界的本质只是这个“是”本身,就它唯一一个。

他的学说被称为“它是论”。

他在《论自然》中写道:

“只有哪些研究途径是可以设想的,

一条是:它是,它不能不是,

这是说服的途径,因为它通向真理;

另一条是:它不是,它必定不是,

这条路,我告诉你,是完全走不通的,

因为不是者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的。”

赫拉克里特则专注于:“对立”与“冲突”,它们的特点是“变”。

不过,赫拉克里特的完整学说可以总结为:“也变,也不变的”,这句话的渊源是苏格拉底前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上面所说的那句毕达哥拉斯的话,阐述的也是此意,这也他的哲学学说的本质所在。

在赫拉克里特那里:

变,是我们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大规律。

不变,是“一”、是唯一的神,“‘一’由万物而生,万物由‘一’而生”,因此,万事万物中皆分有神(“一”)的火和逻各斯,也就是万事万物皆有神性。

第二,柏拉图从四位老师中汲取了什么?

柏拉图汲取了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巴门尼德和赫拉克里特学说的精髓,先是确定了世界的构成,然后以“它是论”为出发点,去讨论“是”为何物,以及如何达至“是”。

首先,他确定了二重世界的框架:

可见世界(物质世界、感官世界、物理世界)永远在变化之中,感官是欺骗的,无法由感官得到真理。

不变之物——“是”,只有在另一个世界中存在,这个世界就是理型世界(可知世界、思想世界)。

接着,对于“是”为何物这个问题,他根据巴门尼德的“它是论”,以及毕达哥拉斯的和谐说法,声称理型世界只包含善的、普遍的、美的东西。

同时,理型世界必定支配着一个复杂的、特殊的摹本世界——可见世界,其中的万事万物皆是理型的摹仿品。

另外,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数学理论,他说,理型世界皆以美好的数形方式构成。

然后,对于如何达至“是”,柏拉图给出的入门的、从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的跨界方法是毕达哥拉斯的数学,特别是几何学,需要运用理智来研究它,不过,这也只能是让人堪堪踏入理型世界的大门,仅仅是初级的了解阶段,要想到理型世界的最高级别——理解阶段,也就是真正达至“是”,获得理型的知识、掌握绝对真理,必须要用灵魂中的理性,通过辩证法方可达至。

对于理性的认识,柏拉图融合了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赫拉克里特、巴门尼德的相关说法,比如:

苏格拉底认为,最高的善可以从一种确切无误的、内在的认知力——理性,求而得之。

毕达哥拉斯学派指出,理性不仅是苏格拉底的实践理性和道德良知,而且也是一种理论理性,可以知万物之绝对的、永远的、必然的本质。

赫拉克里特认为,人的灵魂皆分有神的理性,并且都分享了神的普遍性或普遍规律,所以,所有人都可以寻找到神的普遍理性或普遍规律,或者说,它本就在自身之中,在灵魂之内,需要做的就是找回。

而哲学家的责任就是唤醒,因为绝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如同处于睡梦般的无思想、无知状态,只要将他们从睡梦中唤醒,他们就能够在自身之中,在灵魂之内,找回神的普遍理性或普遍规律。

巴门尼德指出,“因为无法证明不是者是,要使你的思想远离这种研究途径,别让习惯用经验的力量把你逼上这条路,只是以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或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性来解决纷争的辩论。”

而柏拉图的辩证法也是融合几位老师的辩证法的:

赫拉克里特的辩证法是因事物变化为考究的客观辩证法;

巴门尼德的爱利亚学派主张万物统一静止的主观辩证法;

苏格拉底研究主体的伦理观与客观发展的不同症候,从中寻找具有普遍性的真实存在的辩证法。

柏拉图基于以上理论,又根据自己的理型论,创造出了自己的辩证法,并将其确定为把握思想的真正工具,打开理型世界大门的钥匙。

坤鹏论:柏拉图的理型论(五)-坤鹏论

二、为什么会想到理型?

综合柏拉图散落于各个对话录中的相关描述,以及后人的分析,坤鹏论认为理型论诞生的主要原因在于:

我们可以想象的观念和我们周围物理世界间的隔阂。

比如:

我们拥有还算清晰的关于正义的心理图像,但我们所见所闻的每件事都不符合完美的正义;

我们拥有美的想象,但没有绝对美的事物;

从先于柏拉图的时代直到今天,我们拥有完全严格的直线、圆以及类似的定义,但所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却不包含没有宽度的完美的直线,也不包含完美的圆,至少我们看不到它们;

可以说,物质世界中没有事物是绝对虔诚的、善的等等。

也许,以上所说的各种完美可能是我们居于其中的物理空间(或时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从未以任何物理的方式遭遇过它们。

物质世界中的万物都是有瑕疵的。

当然,苏格拉底的发问确实提示了我们关于正义、美以及类似的概念,并不像它们有时表现的那样清晰,但这并不能削弱现在涉及物质世界缺陷的这些观察。

我们对完美有某些理解,或者说,我们的思想中有完美,但我们在物质世界中却从未找到过它们,这是为什么?

其实,先于柏拉图,对于这个问题人类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二重世界。

在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大文明那里,不管是在神话中,还是宗教里,亦或者是习俗,这样的观念基本已经被人们完全接受认可。

不过,毕达哥拉斯是更进一步的,因为他依靠数学论证得出了二重世界,提出了存在着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两个世界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认知。

其二重世界观念的伟大在于,他指出了存在着超脱于感官的思想世界,思想中的观念,比如:数学,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如果顺着毕达哥拉斯给出的路径,多加思考,应该有不少人也能够得出类似柏拉图的理型的说法。

因为只要假设还有另一个世界,前面那个为什么在物质世界找不到完美的难题基本就能迎刃而解了,正如只要用谁也无法证明的神,可以解释所有未解之谜一样。

也就是将所有完美归于那个世界。

同时,解释这样的世界会比解释神来得更容易、更逻辑、更易令人信服。

因为我们的思想中存在着各种完美的定义、想象,如果不是曾经见识过,它们又源于何处呢?

既然是曾经见识过,必然也是在某个地方见识过,那么,它们必然是存在于某个所在。

坤鹏论:柏拉图的理型论(五)-坤鹏论

苏格拉底也提出过相这种类似的概念,但是相和理型是有区别的。

苏格拉底只以思想中的概念为理型,所以他的概念通常被称为相。

而柏拉图认为,理型不只限于思想之中,它其实是一种实际客观存在的东西。

他的逻辑推理是:

因为有自然之物,我们才能通过感觉去认识它们。

我们可以思考理型,并有着诸理型的名字,那么,必然也是因为有着实际存在的理型,才能如此。

正如巴门尼德所说:“因为不是者你是既不能认识,也不能说出来的。”

也就是说,可以言说、可以思维的必定是,反过来,不可言说、不可思维的就必定不是。

再有巴门尼德的“思是同一”也是对此的解释。

“思是同一”中的逻辑是,如果“不是”,就是不起作用,自然也就不会有对其的言说或表现,那么也就寻找不到思想,因此,在“是者”之外,思想是无物,也将是无物。

所以,自然之物和理型,都是感觉和各理型之名的客观的原因,分别是它们的“是”,当然,它们之间的关系则是,理型是可变的自然之物的“是”,是自然之物摹仿的理想模型,是绝对的、永恒的、不变的。

而且,从真实程度上讲,理性的对象——理型,远远超过了感性的对象——自然之物。

以上就是柏拉图认为概念所表示的理型是实际存在之物的逻辑推论。

另外,在物质世界找不到理型的存在,说明它们必然不是物质的,必然也不是感官能够获得的。

又,因为理型存在于灵魂之中,甚至是与生俱来的,不用任何人教就会很自然地出现完美的概念和想象,那么,要认识理型,只能得靠灵魂来完成。

对此,柏拉图提出了他著名的灵魂回忆说。

也就是,我们的灵魂在诞生到这个世界之前,曾目睹过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各种完美,但在我们出生时,几乎将之完全遗忘。我们之所以在看到、听到美丽的事物时会心生感动,并且越是美越是感动,是因为我们的灵魂回忆起了曾目睹过它们所摹仿的那个完美的样子。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