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数据够多,结果又不要求100%符合,一定会有所谓的规律出现,比如:经济周期、股票投资中的技术分析等。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10)-坤鹏论

一、前情回顾

在《读<理想国> 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09)》中,坤鹏论分享了柏拉图著名的穴喻(洞喻或洞穴之喻):

一个地下洞穴,有一条长长的通道与外界相连。

一些人从小就住在洞穴里,他们的头颈和腿脚被捆绑着,既不能移动半点也不能转身、转头。

他们背对着通道,眼睛只能向前看,看着洞穴的后壁。

在这些囚徒身后高点的地方燃烧着一堆火,囚徒和火之间有一堵矮墙将两者隔开。

墙的后面一些路人举着各种越过墙体的东西走过,有的沉默,有的说话,这些东西是用木料、石料或其他材料制作的假人和假兽。

这些被举之物借着火光在洞穴的后壁上产生了影子,于是囚徒们就像看大屏幕电影般观看到了各种影像的产生经过与消失。

他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听来辨别各种东西,说出他们的名称,并认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事物本身。

一天,一个人被解放者解除了禁锢,他被迫站起来,走动、环视,看到了火光,看到了那些被举着的东西,被解放者逼着说它们是什么,并被告诉这些才是比较真实的东西。

不管是视觉的刺激,还是根深蒂固的信念被倾覆,都让他很痛苦,他想回到原来的状态,但是,解放者抓着他,让他看火光本身,硬拉着他爬过崎岖陡峭的通道,走出洞穴,来到地面。

在阳光的直射下,他起初完全不适合,几乎眼瞎,看不清任何一个真实的事物,但是在逐渐习惯以后,他可以看到阴影、水里反映的景物、夜晚的星辰、白天的实物,最后看到太阳,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真实的东西和太阳的作用。

最终,他能直接观看太阳本身了。

从此,无论如何,即使是受尽任何苦楚,他也不愿回到洞穴里面了。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10)-坤鹏论

二、预言家

苏格拉底在描述洞穴囚徒时曾提到过:

“还有些人,因为擅长观察事物,能记住那些出现过的影像的次序,故而能预知一个影像之后会出现什么影像,而获得奖励。”

这种能预知下一个影像的人,似乎从理论上印证了投射在洞穴后壁的阴影就是真实的事物。

因为他们经年累月坐于洞穴后壁之前,通过对不停变换的影像进行观察,多次发现了类似影像,渐渐地,他们会总结出一些剧情上下间隔、衔接等规律性的内容,而且,后来的剧情演绎有时也会偶然对这样的内容进行印证。

于是,更加促使他们坚信所得的判断是确凿无疑的,从而由总结的合乎规律性就得出了所见到的就是真实的结论。

这像不像也在说如今以经济学家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类专家呢?

他们不也和这些囚徒预言家一样,将大量以前的数据堆积起来,试图从中去发现规律吗?

毋庸置疑,只要数据够多,结果又不要求100%符合,一定会有所谓的规律出现,比如:经济周期、股票投资中的技术分析等。

有人会说,人家也经常有效呀!

坤鹏论以前专门写过分析文章,不是他们得出所谓理论有效,而是信的人多了,也就会有更多人据此做出相同或类似的决策,于是,有时候便会应验​。

特别是像股市这样短到以秒计的决策选择,因为涨和跌的概率,在越短​的时间越趋近一半对一半,那么只要稍稍有一方砝码重那么一点点,就会​影响胜负变化。

这也充分说明了经济中期望和信心的重要性,真的是比黄金更重要。

这些事情其实和经济学、金融学、股票投资理论关系都不大,和博弈论​强相关,推荐大家看看坤鹏论以前写的《博弈论给你讲个关于股市的故事》​。

人们为什么要去发现规律?

归根结底是为了预测未来。

但是,不管是谁,不管是社会科学的哪一学科,不管什么时候,真实的情况总是:他们可能有预测对的时候,但从来没有谁能够永远正确预测,把时间和次数放长远去看,甚至和瞎猫碰到死耗子的概率不相上下。

他们是诸葛亮,但要加上“事后”两个字,他们所做的是典型的以果推因,因此事后评论头头是道,如同亲临,事前预测大部分却比蹩脚的算命先生还不如。

而且,“事后”也体现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如果发现事实与自己预测的不符,他们便会秉承以果推因的原则,找数据来修正、升级自己所谓的规律,甚至在无法修补的情况下,还会另辟蹊径创造新规律,反正数据很多。

所以,可以解释过去的理论有很多,真正能够指导未来的,在实践中有效的,却凤毛麟角。

这种从过去数据中找规律算是一种经验主义,对于经验主义,休谟曾批评道:人们相信有线性因果规律的出现乃是一种错误的心理幻想。

他指出,纵然人们可以看到不同事情发生先后之间存在着前后相继的关系,也不能推论出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前后的相接的因果关系不过是人基于日常经验作出的联想罢了。

休谟在其《人类理解研究》这样写道:

“各物象间的‘必然联系’的观念所以生起,乃是我们见到在一些相似例证中这些事情会恒常合在一块 ……在相似的例证屡见不鲜以后,人心就接受了习惯的影响,在看到一件事情出现以后,就来期待它的恒常地伴随,并且相信那种伴随将要存在 ……当我们说一个物象和另一个物象相联系时,我们的意思只是说,它们在我们的思想中得到一种联系。”

休谟的结论和巴门尼德和柏拉图一样:人们的感官是靠不住的。

三、一个认知升级的过程

那个穴居人的整个经历,代表着人的认知不断升级的过程,结果是光明的,过程却是无比艰辛的,体现了人类从所谓的可见世界到可知世界的筚路蓝缕,一路坎坷。

这个过程一经开始(柏拉图指的是智慧和哲学的解脱的开始),便是灵魂向上寻求光芒指引的旅途,它将充满了痛苦,而痛苦恰恰源于光。

通过日喻我们已经知道,光是最重要的纽带,在可见世界,它由太阳发出,是太阳的射流,连接了视觉和可见性,在可知世界,它由善发出,是善的射流,连接了理性和可知性。

因为囚徒的眼睛已经适应了黑暗无光的环境,刚开始看到光都会有强烈的刺眼目眩的痛苦,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迷惑,正像明眼人骤然身处黑暗一样,产生驳杂的感受,不管是第一次看到火光,还是看到地面之上的阳光。

继而在适应的过程中,囚徒的灵魂还要忍受固有信念不断被彻底打碎的痛苦,不断在光明照耀下觉悟以前深信不疑的其实都是虚假的,最终伴随着“思考更加实在的东西”逐渐看到各个层面不同种类的实在,并领略直至陶醉于光明世界中的一切。

这个过程是破茧而出的挣扎,需要不破不立的努力,但是,只要坚持一路走下来,必然能够化茧成蝶,灵魂的理性被激发,从而能够不借助任何媒介而直接观察到事物本身、本质,看到它的理型,并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它的意见之影,并不再被其迷惑,最终看到善这一宇宙中至尊“太阳”的最高最亮的实在全貌。

有幸逃出洞穴的人是幸福的,是一种透彻灵魂的幸福,因为他明白了以前发生的一切统统是在欺骗,洞穴外的世界才是彻底自由快乐的。

另外,坤鹏论认为,这个穴居人的遭遇,其实也喻示着另一个人生哲理——如果想不断提升,就去做自己害怕的事。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110)-坤鹏论

四、当这个穴居人回到洞穴

这个穴居人想到地面的世界比洞穴高级太多了,企图回到洞穴里告诉他们的同伴,并希望带他们出来。

但是,“假设他又回到了洞穴中自己原来的位置”,“由于从阳光处突然走进洞穴,他的眼睛会因黑暗而变得什么也看见”。

“这时他的视力还很模糊,对黑暗还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挺长,这时如果有人让那些没动过的囚徒和他来一场‘评论影像’的比赛,他一定会被讥笑。”

“人家会说,他到上面去走了一趟,回来眼睛就坏了,还声称他们根本没有走出洞穴的念头,因为那不值得。”

“如果可以抓住那个说要解放他们并把他们带出去的人,他们一定会把他杀了。”

洞穴就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人们受感官感受、生活范围、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局限,面对整体,绝大部分人因为没有被真理之光照亮,是看不到真相的,他们的眼睛不适应真实的光,所以他们情愿待在洞穴的舒适区,欢喜地观赏着洞壁上的影子,并认为自己处在最真实美好的世界中,谁胆敢拉他们出去,就与谁拼命。

而那些走出过洞穴,看到过阳光的人,往往又因为不能创造反驳人们习以为常的认可的事物的情景,来佐证自己的说法,陷入不被认可甚至于被误以为异端学说的境地,比如:苏格拉底,他的罪名之一就是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代蒙。

有句名言说得好:说出真相的人最惹人恨。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