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压力轻飘飘,其实何止是轻飘飘,如果一直处于无压力的状态,很可能会在压力来临之际崩溃掉,人活在世上,又怎么可能不遇到压力呢!所以,最好的状态就是,不断让自己置于压力之下,没有压力也要去自找。

——坤鹏论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十二)-坤鹏论

一、德性

在反驳论证出“正义是德性和智慧,不正义是邪恶和无知”、“不正义不会让人强大”后,就该着反驳塞拉西马柯的“不正义者的生活比正义者更好”了,苏格拉底的观点与其相反:正义者的生活比不正义者更好,也就是说,正义让人生活得更好。

没有任何过渡,也没有询问塞拉西马柯的意见,苏格拉底就假定对方接受了他前两个反驳论证,并认为,以它们为前提完全可以清晰地论证出第三个结论——“我想,即使根据我们已经说过的话,也能断定正义者的生活确实更加美好”。

不过,他表示,还要更加仔细地加以考察,因为“这绝不是我们平常讨论的一件小事,而是一件有关正确的生活方式的大事”,这恰恰应了他那句“不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活”。

塞拉西马柯心不在焉地说道:“那你就来考察好了。”

“在你看来,马是否有马的具体功能或工作?”

“肯定有。”

“所谓马的功能,或者任何事物的功能,就是非它不能做,非它做不好的一种特有能力,可不可以这样说?”

“我不懂你的意思。”

“那我就解释一下,要是不用眼睛的话,你还能看东西吗?”

“不用耳朵能听得见声音吗?”

塞拉西马柯表示,都不能。

也就是说,看和听是眼睛和耳朵所特有的功能。

另外,我们“能用匕首、短刀或许多别的东西修剪葡萄藤”,但是“这些工具总不如专门整枝用的剪刀来得方便”。

所以,“修葡萄枝是这种剪刀的工作或功能”。

这就是苏格拉底前面所说的,这是惟有它才能做的工作(比如:眼睛和耳朵),或者这是它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做得更好的工作(比如:专用的剪刀)。

由此,苏格拉底认为,“每样东西都有一种德性与它的功能相配合”,比如:

“眼睛有一种功能”,“眼睛也有一种德性”。

“耳朵也有一种功能”,“耳朵也有一种德性”。

以此类推,“无论什么事物都能这样说”,不会有不同情况。

坤鹏论以前讲过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它是理解上面这段话的关键,所以在这里温故一下。

古希腊语的德性原指事物本来的能力、卓越性,有特性、品格、特长、功能的含义,也就是一个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苏格拉底认为,事物各自固有的、最重要、最优秀的性质。

比如:衣服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性质,但供人穿在身上的性质始终是最重要的,换言之,不能穿在身上,就不能称之为衣服。

这个最重要的性质就是德性。

也就是说,衣服的德性是穿在身上。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德性专指事物最卓越的、最美好的、最优秀的、最根基的性质,正是它才使得某事物成为该事物。

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德性,也就是使人成为人的最根基的性质是:能够理性判断善与恶的知。

这个“知”并不是简单的知道,它是要正确理解最重要之事的普遍概念,比如:何为善恶、何为美丑等。

简言之就是真理;是至善、至美;是世界运转的秩序、规则和目的;是在灵魂在天国巡游时看到的理型……

人的德性=理性+知(理型)=哲学之知=智慧。

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是人,因为具有能够判断善与恶的智慧,人与人的区别只是智慧多少的不同,我们的伦理价值是与智慧成正比的——美德的高低由智慧多少决定。

由以上对德性的温故,我们可以知道,在苏格拉底那里,眼睛的德性是视力,与其相配合的功能就是看;耳朵的德性是听力,与其相配合的功能就是听。

紧接着,苏格拉底又补充了对德性的定义,强调德性是广义的特长。

事物之所以能发挥它的功能凭的是它的德性、特长,而不是凭它的恶性。

比如:眼睛缺乏自己的德性,用它的恶性来取代德性,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它看的功能。

再比如:耳朵失去了它的德性,也不能很好地起作用了。

同样的原因也可以用于其他所有事物。

坤鹏论看到,对于德性的反义词有多种译法,比如:缺陷、特有的毛病、恶性等,从德性的定义看,译为恶性应该是最恰当的,也就是特有的缺陷、毛病、坏。

因此,德性是褒义的,是好的,是最好的特长,德=善,所以与其相反的便是坏的,恶的,最坏的缺陷、毛病。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十二)-坤鹏论

二、灵魂的德性,正义者比不正义者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幸福

苏格拉底话锋一转进入到了他的论证关键阶段——“考虑一下灵魂”。

“灵魂的工作是你不能用世上其他任何东西来完成的,比如:管理、统治、计划等等”,“除了灵魂,你不能把这些工作指定给其他事物,并称之为这些事物的专门工作”。

还有生命,它也是灵魂的功能。

所以,我们也得说灵魂有德性或特长。

那么,如果灵魂失去了它的德性,就无法完成它的工作了。

相应的,“由坏的灵魂进行治理一定很糟糕,而由好的灵魂进行治理一定很好”。

接着,苏格拉底再次狡猾地总结道:“我们不是已经同意灵魂的德性或特长是正义,灵魂的恶性是不正义吗?”

显然,不管灵魂的德性是正义,还是恶性是不正义,严格来讲都只是苏格拉底的一家之言,但这却是后面论证的关键点。

因为塞拉西马柯之前称正义为“最高尚的单纯”,言外之意讽刺正义者是头脑简单,所以,正义对人不利,而不正义才对人有利,在他那里,不正义也不是恶,而是“判断之善”,是好的判断,是精明,所以正义恰恰是对人不好的东西,不正义才是对人好的东西。

而此时的塞拉西马柯早就不愿继续争辩,便顺着回答道:“是的,我们同意。”

苏格拉底等的就是“同意”,他才不管对方是不是心甘情愿,立即连珠炮似地推论道:

“那么正义的灵魂和正义的人会生活得好,而不正义的人生活得坏。”

“还有,生活得好的人一定有福和快乐,生活得不好的人正好相反。”

“那么正义者是幸福的,不正义者是痛苦的。”

“痛苦的人肯定得不到报酬,幸福的人才能得到报酬。”

所以,“不正义决不会比正义更有益”,正义者比不正义者的生活更加美好和幸福。

坤鹏论:读《理想国》领悟西方哲学的源泉(十二)-坤鹏论

三、苏格拉底的总结

在这个论证中,塞拉西马柯再次表现得非常消极,尤其是最后说:“苏格拉底,我服你了,你就把这个结论当作你在班迪斯节上的享受吧!”

苏格拉底再一次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推导出了他想要的结论。

不过,苏格拉底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在这场辩论中,他并没有取得绝对胜利。

因为,在没有充分反驳塞拉西马柯的第一个论题——“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之前,他不可能充分反驳塞拉西马柯的第二个论题——“正义是为了他人的利益”。

而且,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他恰恰远没有对第一个论题给出真正的反驳,这样就必然导致他对第二个论题的反驳不可能是充分的和令人满意的。

所以,他的总结陈词更像是一番自我批评:

首先,他感谢塞拉西马柯带来了思想的盛宴,以及对自己的态度转变,“你现在已经变得温和些,不再对我发火了”。

接着,他又反思称,“这顿盛宴我并没有好好享受,这要怪我自己,不是你的错”,是自己远没有完成塞拉西马柯的反驳。

对于辩论,“我很像那些饕餮之徒,抓住端上来的每一盘菜,在还没有完全品透面前的菜之前,就扑到下一道菜上”。

“也就是说,在我们还没有对正义的事情是什么,什么是正义得出结论之前,我就抛开这个问题,转到另外一个问题上,研究起正义的一些性质,论证它是邪恶和无知,还是智慧和德性。”

“这以后在说到不正义比正义更有益的时候,我按耐不住又从前一个题目转到这个题目上了。”

“所以,现在我通过全部谈话还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获,因为只要我还不知道正义是什么,我就无法知道它是不是一种德性,当然也很难知道拥有正义是不是一种幸福了。”

《理想国》第一卷至此结尾。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