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考验品质的时刻,都是在失败之时而非成功之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患难见真情,因为每个人的本性都有底线,这个底线因人而异,从而也就形成了人们品质的高低之别,它只有在最苦最难的时候才会彻底暴露出来。

——坤鹏论

坤鹏论:读《会饮篇》探讨什么是爱(二十七)-坤鹏论

一、战场上的苏格拉底

在称赞苏格拉底不为美色和金钱所动之后,阿尔基比亚德继续颂扬苏格拉底的其他品德,并主要通过他们当初一起扛枪当兵时的经历来加以证明。

为什么特意选择战场中的事例?

就像俗话说的人生四大铁之一“一起扛过枪”,战场意味着生死,所以它绝对算得上是对人最终极的考验,那么,经得起生死考验的,其他还是事儿吗!

阿尔基比亚德先讲了在波提狄亚战役中的事例。

波提狄亚是希腊北部的一个城邦,公元前433年兴兵反抗雅典,雅典出兵平叛,经过两年苦战,被雅典征服。

苏格拉底和阿尔基比亚德参加了这场战争,是“同吃同住的伙伴”。

首先,“他表现得最能吃苦耐劳,不但比我强,而且胜过了所有人”。

在战场上遭遇断粮这种常有的事后,阿尔基比亚德说,苏格拉底最能忍饥挨饿,谁也比不上他。

但是,“在供应充足的时候,唯有他懂得吃喝;他平常不大爱喝酒,在硬要他喝的时候却喝得比谁都多”,而且“谁也没有见过苏格拉底喝醉了”。

在耐寒方面,“他更加惊人”,“有一回霜冻很厉害,别人要么不出去,要么在值勤的时候穿得厚厚的,脚上穿着鞋还裹着毡子和皮毛,而他却穿着平常的衣服往外走,光着脚和别人穿着鞋一样在冰上来去,其他战士斜着眼瞧他,因为他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从这样的描述可见,苏格拉底是一个体格非常强健的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智慧一样强大。

确实,真正的强者,特别是身体和头脑都极为强大的人,从来不会被别人的意见、看法所左右。

接着,阿尔基比亚德讲了后世被广为流传、引证的一个事例:

“有一回他遇到一个问题,就站在一个地方从清早起开始沉思默想,由于没有想出头绪,就不肯放弃,仍旧站在那里钻研。

到了中午,人家发现了这件事,非常惊奇,就一传十,十传百,说苏格拉底从清早起一直站在那里思考问题。

最后到了傍晚,晚饭后有几个爱奥尼亚人(由于当时是夏天)把铺盖搬了出来,想在露天睡得凉快些,同时看看他是不是在那里站着过夜。

他一直站到清早太阳出山,然后向太阳做了祈祷才走开。”

突然停下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地冥想问题,似乎是苏格拉底的标志性行为,在《会饮篇》开头他就来了这么一出。

这个事例既说明了苏格拉底的特立独行,又说明了他做事的坚持与执着,不出结果绝对不肯罢休,就像他和别人的对话一样,“只要找到一个对话人,他就会和他辩论到底”,“完全不管我们今天计划做的事有什么结果”。

然后,阿尔基比亚德又谈到了苏格拉底在战争过程中的优秀表现。

第一,曾救过阿尔基比亚德一命,当时“他不肯丢下我这个伤员,就把我的武器和我本人顺利地救出来了”。

事后阿尔基比亚德被颁发了奖章,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将军们看在他系出名门,实际上应该把奖章发给苏格拉底,但是苏格拉底却“比将军们更强烈地要求把奖章发给我”,而不是他自己。

这个事例是在颂扬苏格拉底对于荣誉看得很轻。

第二,公元前412年,波埃提亚人和雅典人在波埃提亚的代立昂城交战,结果雅典人战败,当时阿尔基比亚德是骑兵,苏格拉底是步兵。

在溃败过程中,阿尔基比亚德看到苏格拉底扛着重兵器和军官拉凯斯一起徒步撤退,这种兵败如山倒的情况下,相比拉凯斯,苏格拉底表现得镇定得多,他如阿里斯托芬的一句诗(在其《云》的剧本中,用来讽刺苏格拉底的)一样,“昂首阔步,瞪着两眼”,就像行走在雅典的大街上,“不管什么人都只能远远地看着他,如果有人碰他一下,准会遭到重重的回报,因此他们两个得以安然脱险”,“因为这样的人在战场上是不大有人侵犯的,被穷追的只是那些抱头鼠窜之辈”。

这一事例则证明了苏格拉底的勇敢,真正考验品质的时刻,都是在失败之时而非成功之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患难见真情,因为每个人的本性都有底线,这个底线因人而异,从而也就形成了人们品质的高低之别,它只有在最苦最难的时候才会彻底暴露出来,所以,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勇敢恰恰就在面对败仗时的表现。

坤鹏论:读《会饮篇》探讨什么是爱(二十七)-坤鹏论

二、他特别到了没有人与其相似,只有神!

“苏格拉底还有许多别的方面确实值得称赞,只是在其他的活动上,同样的话完全可以用到别的人身上,而苏格拉底这个人完全没有别人和他相似,无论古人还是今人,这是十分惊人的事。”

“你们提到伯拉西达或其他英雄,可以说他们就像阿喀琉斯,你们提到伯里克利,也可以把他比做涅斯托耳和安特诺尔,历史上有许多可以相互比照的例子。”

伯拉西达是公元前5世纪斯巴达的英雄,数次战胜雅典。

涅斯托耳和安特诺尔是特洛伊战争中擅长辞令的谋臣,前者属于希腊联军,后者属于特洛伊方面。

但是,“你们绝对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像苏格拉底,或者有他那样的思想”,这个人十分奇特,无论在为人还是在言论上,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都找不出谁能跟他相比。

简而言之,阿尔基比亚德认为,苏格拉底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物。

所以,对于苏格拉底,只能像他那样,“不拿他和人比,而拿他比做西勒诺斯们和萨堤罗斯们”,也只有神才配得上和他相提并论。

“他的言论活像那些造型欠雅的西勒诺斯们的模样。

(所以)任何人第一次听苏格拉底讲话,都会感到他的论证非常可笑,他把真理包裹在非常粗糙的外表中间,就像萨堤罗斯蒙着的那张丑陋的皮。

他大谈特谈驴子、铁匠、鞋匠、皮匠,好像老是在重复,不习惯他那套方式的人不能够马上听懂,当然也就会把他的话当作胡说八道了。

但若你们透过这些论证的外表,往里面看,就会发现它们骨子里全是道理,而且是世上仅有的真理,然后你们才会明白没有别的比他更像神明的人了。

他的言论富有美德的意象,与高尚的目标密切相关。

他的思想是那么独特,对那些寻求高尚目标的人帮助最大。”

阿尔基比亚德的这段颂辞发自肺腑,后世许多讲述苏格拉底的文字都会将其引用或是改编而来。

阿尔基比亚德坚信,苏格拉底值得追求美和高尚的人去研究,因为他的品德形象和圣洁思想能够引向对最崇高的目标的追求。

接着,他总结道:“这就是我称赞苏格拉底的话,又是我对他的谴责,我也夹在一起向你们说了,因为我受了委屈”,而且“他不仅使我受委屈,也这样对待了格劳孔的儿子卡尔米德,以及第欧格勒的儿子欧绪德谟,还有许多别的人;他蒙骗了他们,原来是他们的情人,后来不当情人了,成了他们所爱的爱人。”

格劳孔和柏拉图是亲兄弟,柏拉图曾写过以他儿子名字命名的对话录——《卡尔米德篇》,主要讨论sophrosyne,该词一般译为节制,当然,这个希腊词的涵义极为丰富,不仅指身体上的自我约束,还包含着理智的健全,谦和的态度等。

所以,只译为节制确实有些偏颇,于是也有学者将其翻译为明智,但是,节制又只能算是明智这个词中所蕴含的一层含义。

同样,柏拉图也以欧绪德谟的名字写过一篇对话录——《欧绪德谟篇》,欧绪德谟兄弟是辩论家,是用语言来打仗的人。

这篇对话录展示了语言本身的困难和歧义,不合理的语言运用常常会得到可笑的结论并掩盖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它的精彩在于对话本身对语言歧义展示的生动形象,也真正第一次展示了智者如何就是诡辩者。

坤鹏论:读《会饮篇》探讨什么是爱(二十七)-坤鹏论

苏格拉底引诱美少年的惯用伎俩就是一直说对方,最后把对方说晕,使其心甘情愿地和自己在一起。

为什么这招如此奏效?

首先,苏格拉底单凭语言就能让人神魂颠倒,他的话“是神圣的”,“不管男女老少都会为之神往”,“不能把握自己,有如处在奴隶状态之中”追随他。

其次,如阿尔基比亚这样的美少年们本身也是积极向上,有着远大抱负的,希望“尽可能提高自己的修养”,而苏格拉底这样心明眼亮又无比毒舌的高人,恰恰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的不足,让他们“认为现在这样活着还不如不活”,逼他们“承认自己还有许多缺点”,从而深感自己有愧,急切地希望弥补自己的不足。

正像我们在生活中,往往说好好好者不被重视,能够指出关键问题的却被奉为上宾。

所以,“他蒙骗他们,原来是爱他们的情人,后来不当情人了,成了他们所爱的爱人”。

就像阿尔基比亚德那样,在爱情中调换了位置,被追求的美少年却成了追求者,追求的成年男人却成了被追求者。

这里其实是和前面狄奥提玛的一段话是相互呼应的关系:

“我从你自己的话来看,觉得你认为爱神是爱人而不是情人,是被爱者而不是钟爱者。你把爱神看成绝美,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可是爱者才真是美的、娇嫩的、完善的、最为幸福的,可是钟爱者的的本质却是另一回事,像我描述的那样。”

她的意思是,爱的关键是因为欠缺才会去爱,去爱拥有自己欠缺的东西的人。

比如:欠缺智慧的人会爱智慧的人,因为他希望自己变得智慧。

而在少年爱中,少年是欠缺的一方,成年男人恰恰拥有他们所欠缺的。

所以,按道理应该是少年去追求优秀的成年男人,而不是相反。

苏格拉底是最智慧的人,而智慧是最美的东西,所以他才是最美的、最完善的、最为幸福的,也恰恰如此,被苏格拉底话语引诱的美少年最终都成了苏格拉底的狂热追求者。

也是,就像我们学习知识,从来都应该是向比我们懂更多的人学习,而非老师倒过来追着学生教。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