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一直以“我”为本,个人是这样,群体也是这样,所以那个道出“神人同形同性”以及“哲学家皆是投影大师”的色诺芬尼,是极其伟大的,如果讲西方反哲学的起源,他无愧为鼻祖。

——坤鹏论

坤鹏论:读《美诺篇》提前预习康德的理性的二律背反-坤鹏论

美诺悖论是典型的认知二难悖论,是最早的关于认识的悖论,康德称这种悖论为理性的二律背反。

坤鹏论以前大致介绍过理性的二律背反,今天就着灵魂回忆说,趁热打铁地再次一起温故,相信你我的收获都将是极大的。

一、什么是范畴?

范畴是今天文章重要的预备知识。

或者说,它也是哲学的必备概念之一。

范畴,是一种抽象程度最高的命题结构性概念,是哲学及其逻辑系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

它指把事物进行归类所依据的共同性质。

比如:时间{时刻/时段},空间{距离/体积},质地{质量/密度},关系{绝对/相对}等都是范畴。

也就是说:范畴是事物种类的本质。

因为一个种类的本质往往由多个性质构成,而本质与构成它的各个性质之间又总是以一定的结构方式互相联系着的,这种结构方式就是合{正/反}。

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范畴定义为:规范与筹划事物所依据的合{正/反}性质结构。

范畴的符号定义式为:A{B/C}。

读作:A是B涵反C之合,即A↔{B/C}。简称:合{正/反}。

以什么叫哲学为例。

用范畴表达式表达就是:哲学{哲知/体系}:哲知{感知/理知},体系{个体/关系}。

它的解读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总是:

从感知具体→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体,这个“理知抽象性的具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智慧或哲知。

进一步地将各种个体的、分散的哲知串接到一起,彼此关联,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理论系统、体系,于是便产生了哲学或称智慧之学。

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里提出了10个哲学基本范畴:

实体、性质、地点、时间、数量,关系、姿态、状况、主动、被动。

二、什么是先验?

1.先验

前面坤鹏论讲到,灵魂回忆说是典型的先验的认识论,它也是几乎所有唯心主义的共同点之一。

先验和超验是西方的宗教或唯心主义哲学的一般术语,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就已使用过。

后来,伟大的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第一次将它们作了区分。

先验和经验相对,其意思就是先于经验的,同时,它又是构成经验所不可或缺的。

康德认为,先验的是一种特殊知识,不涉及对象,只涉及我们认识对象的形式,并且在这种形式中也只限于先天可能的形式。

在康德的理论中,客观物质世界只能给人们一堆杂乱无章的感觉材料,而知识的构成全靠用人的头脑里固有的先天形式来加工整理,因此先天形式和后天的经验是构成知识的根本要素。

和英国经验主义一样,康德也认为知识是通过经验获得的。

可是,为什么经验迥异的我们,却可以相互理解对方的话呢?

康德认为,人类共通的经验方式和理解方式早已被预先设定好了,这些在经验之前成立的状况,就是先验。

这个先验的、人类共通的经验方式叫感性形式,而理解方式则为知性范畴(或知性的纯粹概念)。

通过先验分析论,康德解释了自然科学的可能性,这在西方哲学史上被认为是一次革命,其对于人类认识论的作用不亚于哥白尼的思想对天文学产生的影响。

对于它,让坤鹏论留待专门介绍康德思想时再细讲。

坤鹏论:读《美诺篇》提前预习康德的理性的二律背反-坤鹏论

2.感性形式

康德指出,感性具有两个先天形式:时间和空间,康德将时间和空间收纳为感性的先天形式,这是其学说的特点之一。

所以感性形式的特征在于人必须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理解事物,虽然事物在空间和时间当中存在,但是空间和时间并不存在于现实中,而是存在于人脑当中。

假设你面前有一张桌子,将其移开,就出现了空间。

请问:是先有空间才可以放置桌子,还是先有桌子才能在移开后出现空间?

答案必然是前者——先有空间。

而且,空间其实是人的感性所提供的,否则外在物体怎么能够有特定形式或某种排列秩序(前后左右)呢?

时间也是如此!

物体的存在及延续、使人衡量其长短的,也都是人的感性所提供的形式。

那么,人的感性所捕捉的时空,和其他生物(猫、狗、蚂蚁、飞鸟)所捕捉的时空是一样的吗?

当然不一样!

所以,时间并非存在于外的客观实体、属性和关系。

康德认为,时间是一切感觉的必要条件,将一切(包括内在的和外在的)感性事物关联起来。

空间是外在感觉的必要条件,将外在的感性事物关系起来。

因此,外界事物本身无所谓时间和空间,只是混沌一片,人在使用自己感性能力时,就把时间和空间这两个先天形式“加在”混沌之上,才使它成为某一“对象”,进而可能被人认识。

那么,“对象”永远是“现象”,而不是“本体”(康德的名词是“物自体”)。

康德由此得出结论:人所能认识的是形象,自我、世界、上帝这些本体不可知。

所以,康德是典型的不可知论者。

3.知性范畴

感性所得到的现象,随后便交给更高一层的“想象力”去处理,“想象力”就像一位画师,是连接感性和知性的中介桥梁,它可以产生及保存图式,然后传递给知性。

而理解方式的知性思考具有不同的形式,这些形式是先验的,而不是来自经验,或者说,它本身预设有不同规则,根据规则对“想象力”提供的图式进行判断,以确定感性到的现象是什么。

所以,人类的知性表现于判断中,实际上,知性就是判断能力,思维就是判断,任何知识皆以判断的形式出现。

显然,人类思考的方式就是判断的方式,要发现这种判断的方式,就必须分析判断、检查判断所表现的形式。

前面所讲到的范畴就是可能的判断,康德将人类的共同理解形式分为12种,也就是说知性本身有12种先天的判断,所以,范畴也有12种。

坤鹏论:读《美诺篇》提前预习康德的理性的二律背反-坤鹏论

显然,这是脱胎于亚里士多德的10大范畴的,而康德加上正反合的辩证思维使其更为完备。

其中“原因和结果”则是知性范畴的典型事例,认为人对于任何事的发生,都势必要找寻其原因。

以认识一个杯子为例,来说明一下康德的认知过程:

我们先是用五官感知它,接着“想象力”以感性形式的时间和空间去绘制它,然后从知性范畴中寻找一个范畴套用,最后得出“这是杯子”的结论。

知性又是从何得知这12种范畴的哪一个能够应用于那些杂乱无序的材料上去呢?

康德说,知性有一种能够使其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它叫判断力。

康德将这一连串的过程称为理性,他说,这个系统过程是先天具备的。

3.超验与理性

再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它又引出了超验这个名词:

因为太阳照射在石头上,所以石头发热。

我们的感性形式、知性范畴确保了太阳晒、石头热的两个现象。

但是,它们中间的因果关系是人类经验不到的,也就是超验(超越经验)的。

既然是超验的,那么必然不像感性、知性那样能百分之百地确保正确性。

在康德的先验唯心论体系中,超验是理性的辩证本性的表现。

与知性不同,理性有一种先天的习惯:要将现象推到终极、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这个“底”是没有感性、知性来确保其正确性的。

也就是说,理性追求绝对的完整性,即无条件者,而经验的东西只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即有条件者。

所以,理性所追求的无条件者就超出了经验的界限,它在经验世界中没有相应的对象。

康德认为,理性超越经验界而必然形成的只是理型,它们只具有规范性的意义,不存在于经验界,因而不是认识的对象,是理性攀升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自我创造。

它们只是符合三段式逻辑推理的上升趋向,而不与任何感性直观相符合。

事实上,理型根本不是现实的对象,不可能被认识。

但是,人的理性偏偏将理型作为知识对象的自然属性。

康德通过理性的这种先天习惯引出三大理型(也是三大幻象):

心灵:是主体的绝对统一;

世界或宇宙:是客体的绝对统一;

上帝: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它们分别是对心理学上的(主观)、客观物质世界的、主客观之统一的终极追问。

康德认为,以往的形而上学对于理性自身超越作用的必然性没有批判的认识,所以结果都是理性的二律背反、都站不住脚、都是幻象和假相,必须建立新的形而上学——自然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

坤鹏论:读《美诺篇》提前预习康德的理性的二律背反-坤鹏论

三、什么是理性的二律背反?

康德发现,对于“上帝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这样超出经验的、相互矛盾的问题,我们既不能用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也不能用理性否定上帝的存在。

他认为,这是因为在证明超出经验的问题时,理性陷入了混乱,而这种导致理性混乱状态的论点,就是理性的二律背反。

康德指出,由此产生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尤其是当问题涉及神学理念的,以及当神学总是试图重新用理性证明上帝存在的时候。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理性在宇宙论问题上的四组二律背反:

第一组:关于时间与空间

主张1: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有限的。

主张2: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无限的。

康德表示,这两种主张都可以得到证明,因为完全相反的主张能够同时得到证明,所以这一问题无法靠理性得出结论。

第二组:关于基本粒子

主张1: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纯的、不可分的成分构成的。

主张2:世界上没有单纯的东西,一切都是复杂的和可分的。

第三组:关于自由意志

主张1:世界上存在自由。

主张2:世界上不存在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

第四组:关于宇宙的成因

主张1:世界有始因。

主张2:世界无始因。

面对理性的二律背反该如何处置呢?

康德认为,规定好理性的界限,它正好就位于可能的经验知识中止的地方,对于超出这个界限之外的事,理性就无能为力了,还是把它们留给信仰吧。

而坤鹏论认为,造成理性的二律背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这个世界是由概率法则支配的,很多时候偶然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理性要寻求绝对真理恰恰是违背概率法则的,所以,追寻的结果就是陷入混乱。

就像美诺悖论的消除其实很简单,只要承认知识也有处于无知和全知之间的中间状态。

可惜的是,理性对于终极追问的执着是无法改变的,就像前面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不能自以为不可能找到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不该去寻求”。

正是秉承这样的执着,理性既促进了人类社会不断前进,也造成从柏拉图时代以来,几乎所有的本体论都引导我们走到一直没有解决的理性二律背反那里去,对现实的研究往往不能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任何时代,大学者们总想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找到一种可以全能的归纳方法,但这样便可能造成各种现象之间的矛盾。

对于某一个事物,其在单个意义上必须是真实的,是可以明确认知的,但是我们不能肯定它是否在任何范畴都具有相似的解释与意义,即把它放在整个空间和时间考察,特别是超出我们的思维和认识范畴内,概念是否可用——是否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目的因。

我们可以说,正是康德的理性的二律背反开启了西方哲学的新篇章,将其从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的独断论统治中解放出来,虽然康德是比较典型的不可知论者——倡导真理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其结果肇始了独断论的倒下、“上帝已死”,使得倡导继续研究的怀疑论的一并复兴起来,坤鹏论认为,这康德最最伟大之处。

正是在这个伟大的照耀之下,黑格尔由此提出了真理就在过程中的过程哲学;胡塞尔发展出了朝向事物本身的现象学……

不夸张地说,康德之后几乎没有一种哲学思潮不受其思想的影响,甚至“十九世纪的哲学史主要就是对康德思想的接受、传播、斗争、改造和重新接受的历史。”

那些十九世纪的伟大哲学家,他们所有人都至少有一条腿踏进了康德的思想世界里。

有人这样感叹道:“哲学将再也不可能像从前的纯朴时代那样幼稚了,因为有了康德,哲学必须变得更加深刻。”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