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考,不实践,就算天天喝牛奶,你也不可能变牛;天天看哲学书,也不代表你有多么智慧

——坤鹏论

坤鹏论:哲学和励志、鸡汤是一回事吗?-坤鹏论

考虑到人们很容易将哲学和励志搞混。

今天,坤鹏论就来试着分析一下它们之间的异同。

一、莫要瞧不起励志、鸡汤

每个人都曾读过励志书籍、看过鸡汤文章,甚至听过类似讲座。

坤鹏论看到,不少人一提到它们,就会不屑一顾,嗤之以鼻,认为都是垃圾。

可是,请扪心自问,你的青春难道不曾被它们感动、激励过呢!

尽管,我们永远无法做到100%客观,但是,我们应该尽量让自己客观。

那句话说得好——不看广告看疗效。

只要能让你真正改变,又何必在意它是用什么熬成的呢!

就像投资理财等财经类图书,一般会分为两种:

一种是读了让人生出干劲儿的书,属于励志书;

另一种则是获得具体的知识、工作方法的书,属于技能类书。

在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好的时候,坤鹏论建议你就去读那种刺激原始动力爆发的书。

有非常喜欢的话语、给力的词语,就记录下来。

在情绪低落、没有干劲的时候,如果想起这些词句,人们往往会不可思议地爆发出活力来。

在书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词句,是一生的财富。

成功者、大师们,都拥有这样的格言。

二、励志、鸡汤都有基本模式

不管是励志书还是鸡汤文,它们都有相同的基本模式。

首先,描述人们所面临的一个或多个社会问题。

比如:孤独、拖延、焦虑、自我评价低、压力大、肥胖、无助感等。

其次,它们都要讲故事,叙述历史上特定人物的案例,这些人物也曾被这些问题所困扰。

最后,它们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一般都是采取“分阶段、几步走”的模式。

比如:讲焦虑的书会说,为了克服这种感觉,人们应该练习诚实,开放自我,真诚待人;练习采取控制手段;练习自主;练习改变自己的习惯……

甚至很多书最终是殊途同归的,也就是说,它们最后的解决办法总会落到:坚持……坚持到习惯成自然。

是啊,这个怎么说都没错。

因为在概率世界里,离成功最近的路便是——干,干不停。

坤鹏论:哲学和励志、鸡汤是一回事吗?-坤鹏论

三、哲学是励志的理论源泉

许多人会认为,哲学和励志是一回事。

确实,不少励志的理论支撑就源于哲学,像存在主义哲学,简直可以覆盖如今大多数励志和鸡汤。

原因坤鹏论讲过:

第一,现在的社会大背景总的来说,还是笼罩在虚无主义之中。

第二,存在主义与传统哲学背道而驰,不追理性追感性,专注于人类最常有的那些情感,比如:孤独、焦虑、抑郁……

第三,在现象学和文学功底的双重加持下,存在主义哲学家对于情感的描述和刻画入木三分,总能让人找到共鸣。

第四,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存在主义并没有批判这些情感,而是对它们先加以肯定,认为正是因为有着想突破自我的强烈欲望,才会生出此类情感。

第五,最后,存在主义所指出的人生方向也励志到令人澎湃——活成真实的自己。

四、哲学和励志相同之处有哪些?

总的来说,坤鹏论认为,哲学和励志有共同点,也有很大不同。

先说共同点。

1.都是用语言文字阐述道理,这点和音乐很相似,音符都是那些音符,但谱写出来的音乐作品却是千变万化,风格迥异。

类比下来,哲学如交响乐,励志更像流行音乐,

所以,不管是音符,还是语言文字,都像是乐高积木,那么,我们可以说,哲学、励志、文学等都是在做语言文字的游戏,而音乐则是玩音符游戏。

2.都是针对人的思想问题展开论述,或者说,都做的是人的思想工作。

3.人,都是其中的主角。

4.都认为理性对于解决问题最为重要。

5.如果站在世界哲学的角度,也就是将东方和西方的哲学都囊括进来,那么,它们算是哲学。

因为像《论语》这样经典的东方哲学著作,显然和西方哲学大相径庭,它只有结论,没有论证,和励志相亲又相近。

所以,从普通人,特别是中国老百姓的角度来看,哲学和励志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或者,励志可以被称为残缺的哲学,可能只包括世界观,或者只包括方法论,或者两者都有,但中间没有沟通的桥梁。

比如:世界是美好的(只有世界观);你一定要努力(只有方法论);世界是美好的,所以你一定要努力(割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都是名言警句的集散地。

7.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知识(指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不可否认的是,许多人就是在消费励志后,觉得不解馋,才爱上了哲学。

因此,搞哲学大可不必鄙视励志,更不要认为自己就高了看励志的人一等。

现实中,一些人可能因为看了几本哲学书,就对励志百般讽刺挖苦,以偏带全,玩命抬高哲学,拼命践踏励志,好像只要这样做了,他自己也高大上了起来似的。

正如坤鹏论说过的,不思考,不实践,就算天天喝牛奶,你也不可能变牛;天天看哲学书,也不代表你有多么智慧。

反而,真正智慧的人,是那些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人——无知之人;真正智慧的人,是那些特别能包含、轻易不说别人不好的人。

坤鹏论:哲学和励志、鸡汤是一回事吗?-坤鹏论

五、哲学和励志的不同又在何处?

不过,如果以哲学,特别是以西方哲学为标准,哲学和励志的不同也不少。

1.侧重点不同

励志主要针对的是情感或行为方面出现问题的人。

这些问题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让他们不快乐。

也就是说,励志类的图书或文章所讨论的是一个人感情或行为上的问题。

它们给出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行为,或改变一些信念,因为正是这些信念导致了不快感。

所以,励志类图书或文章的价值就在于,对问题的回答能够帮助一个人解决焦虑感、拖沓的习惯、不再孤独等,并使其努力去改变自己的行为或感情。

但是,在哲学里,人们寻找的是智慧,智慧最“自私自利”,所以令人信服的答案都是为自己服务的,不论它是否改变了一个人的行为或感情。

哲学改变的往往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就是给出一整套人生的答案。

因此,我们可以说,哲学能够更彻底地改变一个人。

励志侧重讲述不好的心情,并给改变这些心情找答案。

哲学侧重答案本身,而不论人们对答案的情感反应如何。

哲学努力满足的“感情”只是人类的“好奇心”,如果它可以称为感情的话。

励志对问题给出的答案的检验标准是:“它能让我感觉更好点吗?”

哲学的检验标准则是:“它揭示了人类经验吗?与我们已知的其他事情相吻合吗?它目标明确、可以理解吗?”

因为哲学一词让人有种高深的感觉,所以,当人们想对某个想法进行粉饰时,就会冠以“XX哲学”的名号。

比如:成功哲学、经营哲学、制造哲学等。

如果成功哲学讲的是如何获得成功;经营哲学讲的是如何赚钱,使事业成功。

那么,它们都不是真的哲学,因为这些都是不证自明的。

而哲学应该探讨的是,成功是什么?经营是什么?赚钱真的好吗?等根本性问题。

这些都不依从于个人经验,而是对不证自明的前提提出了质疑,这才是哲学。

2.个别和普遍

励志关注的问题是某些人才会有的。

这些人自认为自己在焦虑、拖沓、孤独等方面已经快到无可救药了,他们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落入水中,急需抓到一个救生圈。

而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并不会为了这些事情而去专门寻找帮助。

哲学关注的问题则是面向所有人的。

哲学问题都是普遍性的,它们不针对某一个群体或另一个群体。

比如:上帝的存在、人性、社会组织等问题。

它们都是人类经验方面整体上的问题,关注的不是你的经验、我的经验或他人的经验。

3.解决方案

哲学和励志提供的解决方案也不同。

哲学是讲逻辑,教领悟,还鼓励反思,可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这么一整套系列下来,也就得出了哲学的解决方案——人生的答案——人生观或世界观。

哲学的解决方案是谁都可以接受的,似乎任何有理性的人都可以信服这个答案。

励志的解决方法只适用于有情感问题的个人,带有精神安慰作用、具有动机强化作用,就像激励性的“语言艺术治疗”,一般都要去改变一个人的感情或行为。

所以说,励志按摩心灵,哲学拷问心灵;励志是满足一时之需,哲学是认识一世之路。

4.观点和箴言

虽然哲学和励志都盛产名言警句,但是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哲学的名言警句往往是某种观点的总结,并且,它们通常需要哲学家通过严谨的分析论证得出来。

而励志的名言警句很多源于或改编于哲学,当然也有作者自己的创造,但作者往往不会对其进行逻辑论证,因此,属于箴言性质。

以解数学题类比,哲学给出详细的解题过程后最终给出答案,而励志一般直接给出答案。

励志可以让普通人在似是而非的道理中,获得若有若无的哲理感悟,强化对自己的肯定,增加学习成就感。

所以,励志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哲学的幻影,傻瓜版哲学。

坤鹏论:哲学和励志、鸡汤是一回事吗?-坤鹏论

5.交响乐和流行乐

哲学和交响乐一样,都是思想的盛宴,能够给思想无限的延伸性,回味无穷,每一次听和思考,都会有不同的领悟。

但是,真正欣赏喜爱者少,而能够听得懂者更是寥寥。

励志如流行乐,喜闻乐见,脍炙人口,喜爱者众多,给人的感受很直接,大众基本都能听懂,因为它就在面上摆着。

而且,它们的受众也是如此相似,哲学和交响乐更被年长者青睐,励志和流行乐最受年轻人喜欢,这与人们的人生阅历强相关。

年轻人总是强烈地追求速度,追求结果,励志不在乎分析和论证,更注重给出观点和结论,如流行乐那般简单直接,这点特别投他们所好。

只有到了一定年龄或是经历过一些大事后,人们才懂得很多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人生要细品,而不是狼吞虎咽只顾吃饱。

而交响乐由多个乐章、多种乐器组合成一部作品,有主题、有意境、有想象空间、有跌宕起伏的过程、有曲终奏雅,这些都需要听众全过程地贯注其中,既要听更多的则是想,哲学何尝不是如此,它的完整形态包含有反思、分析、论证、综合等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说,励志是文体的艺术,哲学是思想的艺术。

6.洗脑和反洗脑

毋庸置疑,励志还常常被用来给人们洗脑,让人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某种的东西,甚至洗脑洗成习惯,成了“理所当然”。

而哲学从诞生起就是反洗脑的,它总是质疑“理所当然”,打破沙锅问到底,不将其本质揭穿绝不善罢甘休。

所以,哲学的一大成果便是,让人拒绝习惯和盲从,直面现实,活出真实,善于独立思考,享受独立思考,即使这一边只有他一个,也绝对不会恐惧。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