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和概率打交道,比如:选择。

而且,即使行动上没有,思想也会有,不明白这一点,完全可以定性为可悲。

——坤鹏论

坤鹏论:真的有多个宇宙、多个世界、多个历史、多个我吗?-坤鹏论

一、时间是什么?

昨天,坤鹏论在《物理学的最高理想是得“道”》提到了时间和时空旅行。

时间是什么?

伟大的神学家、哲学家圣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写下了这道谜题。

首先,在不知道时间是什么的情况下,他列举了一切能想到的和时间有关的东西——比如说这些话是要“花”时间的。

最终他承认,如果没人问起,还是知道的,如果有人问起,要他解释,“很可怜,因为我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时间是什么,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比如:过去和未来是否真的存在、时间的方向等,令人着迷,却极难对付。

麦克卢汉说过,时钟是个媒介,它慢慢渗透进了人类一切感知生活,就像文字和印刷技术渗透进感知生活一样。

于是,时钟及它的内容——时间,渐渐束缚住了人们。

我们不仅工作,而且吃饭睡觉,都逐渐顺应了时钟的需要,而不是生物体的需要。

比如:人不是因为饥饿了才吃饭,而是在“该吃饭的时间去吃饭”。

所以,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将钟表、印刷机和鼓风机相提并论,说它们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发明。

钟表和鼓风机一样,加速了材料的熔化,促进了社会形态整齐划一性的兴起。

二、时间旅行存在吗?

对于时间的研究,时间旅行是个吸引所有人的话题。

但是,从逻辑上讲,它存在矛盾,昨天坤鹏论说过,如果真有时间旅行,我们早就该遇到无数旅行者了。

还是从逻辑上讲,假设现在的你不满意现在的生活,你要回到过去改变这一切,可是,如果你真的回去并改变了一切,现在的你也就不会存在不满意,也不会要回到过去,这就是个矛盾。

举个极端的例子再理解一下,你恨自己的生活,想杀了自己,于是你用时间机器回到过去,杀掉还是刚出生婴儿的自己。

如果你成功了,就不存在一个你可以去杀死你自己了。

在这个宇宙的一种“历史”中,2000年,你5岁了,你作为一个5岁小孩存在于2000年。

而另一种“历史”中,你刚出生就已经被杀死了,那么,2000年就不存在一个5岁的你。

显然,一个生命体、一个事物是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的,2000年时,不可能既存在又不存在一个5岁的你……

因此,如果世界只有一个,历史也只有一种,改变过去的时间旅行是矛盾的,是不可能的。

这其实就是著名的祖父悖论(外祖母悖论),由法国科幻小说作家赫内·巴赫札维勒在1943年小说《不小心的旅游者》提出:

你回到过去杀死自己的祖父;可是如此一来你就不会出生,你祖父也就不可能被你杀死。

这不是矛盾吗?

同样道理,我们不仅不能改变过去,而且我们也不能改变现在和将来。

所以,过去就让它过去吧,过好每一个当下现在,让它们影响未来,甚至塑造未来。

坤鹏论:真的有多个宇宙、多个世界、多个历史、多个我吗?-坤鹏论

但是,美国哲学家大卫·刘易斯和罗伯特·魏因加德则认为,时间旅行是可行的,只要不去产生逻辑矛盾,也就是对过去只观察,坚决不干涉、不改变,也就没有矛盾了。

而且,如果你能够回到过去,那已经说明了你回去的旅行已经发生(相对你出发的时间),所以,你也不会在旅途中创造一个矛盾。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如果还有另外的平行宇宙、平行世界、平行历史、平行的你,那么改变过去的时间旅行是可行的。

而这就牵扯到了今天坤鹏论要讲的话题了。

三、量子力学的多世界

概率、量子力学、偶然性的力量……

这些促使美国量子物理学家休·艾弗雷特三世提出了多世界理论。

多世界的含义指:

多种宇宙可选择的历史;

完全相等的真实;

所有的历史从理论上看都是相同的,但它们有不同的概率;

一个给定的系统可以有不同的历史,每一种历史有它自己的概率。

多世界理论使得前面提到的祖父悖论不再是悖论。

因为你穿越时空回去的并不是原来的世界,而是另一个平行世界。

所以你在这个平行世界杀死“祖父”,并不会影响你在原来那个世界的出生。

有位精通量子力学的物理学家,从艾弗雷特三世的阐述和诠释者的诠释中得到一个推论:

接受这个理论的任何人会希望在俄罗斯轮盘赌进行豪赌,因为在某些“相同真实”的世界里,玩赌的人不仅活着,而且成了富翁。

也就是说,按这个理论,生活在别处的我们,一定有最好的选择,最棒的结果。

从此,我们有理由彻底扔下思想包袱,潇洒走一生!

而且,霍金也曾说过:

“我们的宇宙并非仅仅一种可能存在的历史,且是最可能存在的历史之一……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历史家族,它们比其他历史更有存在的可能性。”

1957年,艾弗雷特三世的《多世界诠释》正式发表后,他却被贴上了精神分裂症的标签,这导致他博士毕业后不久,就撇掉多世界诠释学说,彻底逃离物理界,投靠军方,为五角大楼研究绝密武器去了。

后来,因长期沉迷酒精和尼古丁,于1982年离世,死时51岁。

正因为多世界这个理论,才引出之后诸多版本的平行宇宙模型,变成当代学界的大热门。

坤鹏论:真的有多个宇宙、多个世界、多个历史、多个我吗?-坤鹏论

下面坤鹏论将讲哲学的多个世界的概念,总的来说,如今的物理界大多相信真的有多世界,而哲学界大多不相信多个世界的真实存在,只是通过它来论证哲学问题。

四、哲学的可能世界

哲学也早就有多个世界的理论,起源是可能世界。

一般只要提到可能世界,都会追溯到莱布尼茨。

关于他,坤鹏论在《追根溯源寻找还原论的哲学鼻祖》详细介绍过。

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在其《单子论》中提出了著名的神的前定和谐说,他坚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是一切可能的世界中的最好的世界。

为什么?

如果还有另外一个更好的世界,一个可能是上帝不知道,这显然与上帝无所不知矛盾;

另一个可能则是上帝没有能力创造更好的世界,这又与上帝的无所不能矛盾;

第三个可能是上帝不愿意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那又与上帝的无上仁慈矛盾。

所以,这个世界一定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

后来,美国逻辑学家、哲学家索尔·克里普克提出了真理包括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

必然真理就是,三角形有三个角;2大于1;A=B,B=C,A=C等无法否定的真理,也就是数学真理等只凭理性就能获知的真理。

偶然真理则为,梵高画了向日葵;水达到100℃会沸腾;大象比老鼠大等视情况而定的真理,即科学真理等通过实际经验后得到确认的真理。

克里普克继而创造了可能世界这个概念,试图准确地说明这两个真理的区别。

而由此又发展出来了可能世界论,它指的是我们居住的这现实世界是无数可能世界之一。

有多少可能性,就会有多少可能世界。

比如:梵高没画向日葵的世界;水达到50℃会沸腾的世界;老鼠比大象大的世界……

但是,这些可能世界中,必然真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三角形都有三个角;2都大于1……

总结一下:

偶然真理:现实世界中的真,在其他可能世界则真伪不一,比如:大象比老鼠大,这在我们的现实世界是真,在其他世界则真伪不一定。

必然真理:在全部可能世界中都为真的真理,比如:2>1,在一切可能世界中都是真。

五、哲学的模态实在论

起初,可能世界论是克里普克为了整理思维而使用的工具。

但是,美国哲学家大卫·刘易斯等学者则认为可能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并提出了模态实在论(模态逻辑)。

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学界的量子力学发展、多世界理论的提出,模态实在论开始在哲学界受到重视,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研究大热门。

其主要思想是,现实世界之外,还有无数可能性实际存在。

我们居住的现实世界是无数可能世界之一,可能世界的数量与合理可能性的数量相对应。

这个理论恰好回答了自古以来的哲学命题——这个世界为什么唯独变成这个模态(样子)?

如果可能世界实际存在,那么只要有可能性,那个世界就必然存在。

那样一来,所有可能世界中就不可能没有现实世界,因此现实世界变成现在状态并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

而这也解答了在无数写有不同数字的球中让你抓,不管抓到什么都不奇怪,有多少个球就有多少个可能世界,就有多少个你抓到了多少个不同的数字的球。

但是,为什么我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呢?

在模态实在论之中,通过讨论、思考,让我们理解那些可能在我们的世界发生,但却没有发生的事件,如果发生了会怎么样,比如:

如果项羽当年没有死在垓下……

如果德国赢得了二战……

如果……

由此可见,许多穿越、架空网络小说,其实都具有哲学的模态实在论思想在里面。

六、未曾发生的历史

坤鹏论:真的有多个宇宙、多个世界、多个历史、多个我吗?-坤鹏论

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编写过一本叫《未曾发生的历史》的书,其中他亲自撰写、收集整理了一些文章,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历史重大时刻未曾发生的关键点,如果走到另一个岔路会怎么样进行了假想。

比如:没有克伦威尔的英国;独立战争遭到镇压的美国和爱尔兰;二战中向德国投降的英国以及最终被德国全盘纳入统治范围的欧洲等。

弗格森将这种思考称为反事实。

它是对长期霸占历史学的历史决定论的挑战,是代表人类对概率法则做出的必要敬意。

开篇的序言部分,弗格森用了100多页阐述着:世界史的法则实为“胡乱发展”——

“历史过程不像……打台球,后者一旦被击中,就会沿着明确的线路滚动;历史与之相反,倒像飘过的浮云,像一个人沿街漫步的路线——因为有遮荫处而拐到这里,因为人多又拐到那里……最后到达一个他既不熟悉也无意去往的地方。”

罗伯特·弗洛斯特在《未走之路》这样写道:

许多年、许多年以前

我说起来便忍不住叹息:

林中两条小路,而我——

我选择了鲜有足迹的那条,

于是便产生了所有差异。

坤鹏论推荐大家找来这本书看看,仅是读一读其中某个章节也会很有收获。

因为它可不是穿越小说,是建立在大量史实基础之上的,特别是一些史实和你以前的认知还有些不同。

七、反事实思维

坤鹏论:真的有多个宇宙、多个世界、多个历史、多个我吗?-坤鹏论

其实,反事实的思考每个人都会有,是潜意识中的概率思考,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反事实思维。

它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金融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内曼和他的同事特沃斯基在1982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模拟式启发》的论文时首次提出的。

因为人类对未来的决断通常建立在对别的可能行为的潜在结果的估量上。

所以,把我们得到的实际结果与我们或许可能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就具有了意义。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它是基于人类是非理性假设的前提下提出的。

我们在生活中有一种心理现象,就是思维活动针对的不是已发生的事实,而是与事实相反的另一种可能性。

人们在迟到时,会想“如果早点出发就不会迟到了”;

人们在办砸事时,会想“要是当初再多注意些就不会搞砸了”;

人们在被大雨淋成落汤鸡时,会想“如果带雨伞就不会挨浇了。”

……

显然,迟到是事实,搞砸是事实,被浇是事实,而后面所想的都与事实相反。

所以这种与事实相反的假想就叫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是对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之后进行判断和决策后的一种心理模拟。

它通过以“如果……(虚假的前提),那么……(虚假的结论)”的形式在思维中进行。

比如:“如果当初在茅台90多元一股的时候买它1000股,那么9万块现在就变成167万了。”

可见,每个人每天都在不停地和概率打交道,比如:选择。

而且,即使行动上没有,思想也会有,不明白这一点,完全可以定性为可悲。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