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时代简直就像整束的钞票在水里游。

  ——森见登美彦

坤鹏论:那是一场惊世骇俗的泡沫 日本整整失去了十年-坤鹏论

坤鹏论在写完美国股市风云200年后,一直想写一写日本股市,毕竟从世界历史上看,20世纪后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投机狂潮应该属于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

并且,日本的证券市场也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也是世界上股灾发生次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近50年时间里,日本先后发生了七次股灾,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生了三次,最严重的要算1991~1992年的泡沫经济型股灾。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脱离开经济空谈股市,犹如隔靴搔痒,也就看个热闹,抓不住重点,同时,不对日本那段时间的经济进行介绍,老铁们更无法深刻理解日本人为什么会那么疯狂。

于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最终就呈现在了大家眼前,为了尽量严谨,坤鹏论还查阅了几本比较权威的图书,也对网上一些文章所阐述的错误观点有了正确认识。

一、日本泡沫经济的背景原因

可以说,二战后的日本像开了挂,其经济发展之迅猛令世界惊叹,全世界人民仿佛都在高呼:

“日本,你游得太快,裤衩都跟不上啦!”

从战后复兴到此后的调整增长,及至泡沫破灭前夕的80年代末期,日本经济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了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国家的增长率,尤其是在泡沫迅速膨胀的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日本经济从1986年11月到1991年2月连续增长51个月,80年代后四年其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4%以上。

80年代后半期,日本陷入了严重的泡沫经济之中,以至于90年代的近10年间,深受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影响,比如:劳动力过剩、设备过剩、不良债权的困扰、个人消费的停滞、金融危机和银行倒闭的惊涛骇浪,政府公共事业的投资乘数之小,以致积累起赤字财政之巨大,在战后日本经济史都是空前的,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史上也是空前的。

那么,日本发生这次严重泡沫经济的背景是什么呢?

后来,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学家无不将其作为重要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大家的共识集中于三点。

1.日元升值

自从日本实行浮动汇率制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有升有降,但总的趋势是日元升值。

日本升值比较集中的有三个时期:一是1977~1978年,两年间日元升值38.5%,二是1986~1987年,这两年的日元最高值上升了40%,第三个时期是1990~1993年。

三个时期中第二个时期与日本的泡沫经济息息相关,并且,日元升值还在1986年引发了日本经济的萧条,史称为“高日元萧条”,因为货币升值而出现萧条,这在战后世界经济周期中,日本是唯一的国家。

有人说,日本的高歌猛进让世界老大——美国相当不爽,特别是那时候,日本人傲娇得不行不行的,动不动就出本书说《日本可以说不》,Japan is No.1!

这还把老大放眼里吗?

我国某牛人还阴谋论地发表观点称:“一个以日本为顶峰的亚洲经济区造成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恐惧,他们认为日本对美国所构成的威胁甚至超过了苏联。”

盘他!

不得不承认,阴谋论总比正史得人心,坤鹏论发现美国要整治小弟日本的言论占据了国内网络主流。

于是,按照阴谋论的事后设计,狡猾的美国人开始巧设机关“盘他”。

1985年9月22日,包括美、英、法、德(联邦德国)、日的西方五国(G5)财长会议,在纽约广场宾馆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

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故意打压日本经济,致使日本从此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萧条,也就是所谓的“失去的十年”。

其实,这个阴谋论实在经不起推敲。

首先美国故意采取弱势美元这是有的,因为1985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2127亿美元,它希望通过汇率贬值提高日本、德国和英国的货币购买力,同时借此加大自己的出口。

其次,五国当时一致认为,应该通过国际协作干预,稳步推进日本、马克等非美元货币升值,这算是达成了共识,而这意味着浮动汇率的时代就要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官方操控汇价的管理式汇率。

并且,五国都没忽悠,会后立马抛售美元回购本币,日元、马克、英镑的汇率应声而涨,愣是持续了两年多,后来五国在1987年再次聚首,签订《卢浮宫协议》,才阻止了美元的跌势。

坤鹏论:那是一场惊世骇俗的泡沫 日本整整失去了十年-坤鹏论

小知识

索罗斯大显神威

这里坤鹏论插播个索罗斯的故事,《广场协议》其实是索罗斯金融炼金试验的开始。

他在五国开会前预测未来美元会看跌,于是大举超买日元和马克,卖空原油指数、超置可能被接管企业的股票。

在三个星期内,马克和日元却双双下跌,索罗斯因此蒙受极大的亏损。

但是,《广场协议》签订后,隔天日元和马克开始上扬,索罗斯又大笔融资买进这些货币,到1985年11月前,其量子基金的资本虽然只有8亿美元,但在外汇收支上却已获利40亿美元,这些都是因为索罗斯在不同市场中,进行了一连串复杂的卖空、超置等投资行为,所以才能缔造如此高的获利表现。

索罗斯每周都迅速改变手中持有的货币额,相当漂亮地赚进一大笔利润,量子基金在他为期15个月的实验中,投资回报率高达114%。

再次,五国签订《广场协议》真不是考虑江湖道义,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美国经济如果一直深陷泥潭,老大衰,小弟们也没好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国家之间只要有利益,完全可以和铁哥们儿一样讲义气。

最后,签订《广场协议》的也不只是日本,还有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大家都在力挺美元,相比之下,日本付出的并不多。

所以,坤鹏论认为,美国想通过《广场协议》打压日本是不可能的,想借此摧毁日本经济,就算美国有这个实力,日本人也不会这么傻。

有句名言说的得好,打败自己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自己。

此时日本经济本身已经存在严重问题,只是美元贬值后这些问题暴露得更充分,《广场协议》算是直接的诱因,致使日元升值更为严重。

1985年9月,日元对美元的汇率约为240:1,到了1987年12月则直接干到了120.9:1,升值近一倍。

刚才说到了,1986年日本遭遇了经济萧条,工业出现了负增长,GNP增长率也很低,仅次于1947年的低水平,这让日本政府相当紧张,一时阴云笼罩,开始屡出昏招,试图用金融的办法解决经济问题。

日本政府为了摆脱日元升值困境,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作为反萧条对策。

1986年一年内日本政府连续5次下调央行贴现率,1987年5月,决定减税1万亿日元和追加5万亿日元的公共事业投资,7月又补增2万亿日元财政开支,同时这一年日本银行曾4次降低利率,一直降到了2.5%,这是当时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同时,日本货币供应大幅增加,在1987~1990年间,每年增加率都超过10%,大大超过名义GNP的增长率。

1987年,日本经济和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一样,进入到了经济周期性的高涨阶段,投资、个人消费都处于繁荣境况之中,所不同的是,日本本国货币的汇率太高,不得已在高涨阶段又采取了刺激经济的策略,犹如给本来活蹦乱跳的小伙子强行注射兴奋剂,虽然他更加疯狂了,但后遗症却相当可怕,很可能把人搞废了,这是兵家之大忌。

因为在经济高涨阶段,市场本来已经处于投资盛行时期,如果再采取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加以刺激,无异于火上浇油,对日本泡沫经济的生成种下了深深的祸根。

但是,日本人从上至下,谁也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如果在那时候,你去日本发表类似言论,估计所有日本人能用吐沫把你给淹死。

从1986年底开始,日本进入了连续5年的平成景气。

1991年,日本人均GDP已经超过美国,GDP总值占世界13%。

日本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货币流动性异常充足,注意,是异常充足而不是一般充足,日元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泛滥成灾,而且在汇市上日元还是强势货币。

日本人陡然深刻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财富增长,资本家的货币是不能闲置的,资本只有在不停地运动中才能带来货币的增值。

于是,日本资本家在泡沫经济时期一边在国内大量增添设备和厂房,一边跑到国外到处购买各种债券、工厂、大饭店、银行、房地产......

其目的是为了保住日元升值后的高购买力,这一时期日本人成了全世界的大买家,买买买响彻全球。

从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到苏格兰的高尔夫球场,从波恩的国宾馆到珀恩的澳大利亚美洲帆船,从法国的酿酒厂到香港的证券中心,都有日本人在Shopping,就连美国的标志性建筑洛克菲勒中心都被日本人买走了,对二战期间被美军占领本土的日本人来说,这就叫扬眉吐气。

日本在夏威夷购买了大量的地产、房屋和其他不动产,致使该州议会作出决议,禁止外国人购买本地的不动产。

1988年8月25日,美国总统里根签署了《综合贸易法案》,在限制投资方面就有这样一条:授权总统在必要时阻止外国购买美国的企业。

这说明,日本购买美国企业的气势已经震惊了美国朝野。

日元升值还使得按美元计价的外国货在其国内市场出现降价,输入价格的降低,必然引起国内价格的下降,从1985年到1987年6月,日本4次降低电力、煤气、水的费用,同期工业制品价格下降了10%。

由于内需增长,1987年日本掀起了一股国内购买热,消费者开始猛增,汽车销售量达430万辆的空前纪录,住宅建设达160万套,为战后当时的第三个最高年份。

消费上去了,企业自然也会受益,据统计,日本一些大企业在1987年的盈利率平均高达33.2%,据日本大藏省统计,从全部工业利润看,1987年的税前利润为208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加31.7%,是8年来的最高值。

殊不知,这中间大量闪烁着日元升值的泡沫因素。

坤鹏论:那是一场惊世骇俗的泡沫 日本整整失去了十年-坤鹏论

2.大规模国内过剩资本的形成

8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产业结构从重化学工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投资也开始转向,但因为前者重厚长大,后者轻薄短小。所以从全社会看,企业的规模在缩小,再加上设备投资的需求减少,整体投资规模也在缩减。

同时,70年代以来,以微电子技术革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掀起高潮,新技术革命的特点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占主导地位,对新技术革命引起的固定资本更新的设备投资需求也较前大为减少。

另外,从1964年开始,日本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只有1979年有贸易赤字24亿美元,并且从1981年起,日本的贸易盈余有了巨额增长,一句话,日本,钱多得已经没地方花了!

总的来说,企业设备投资的需求大量减少,贸易黑字大幅积累,造成日本国内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再加上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低成本获取资金,日本人一部分钱流入到海外买买买,一部分则冲进了金融市场,自此日本的房地产、股市一飞冲天。

3.日本金融自由化

日本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了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的进程,80年代中期,金融自由化的体系日臻完善,80年代后半期,其过松的货币政策又远胜欧美,形成世界金融史上罕见的局面。

80年代,日本大企业都设有负责“金融技巧(财技术)”的部门,专业从事货币投资买卖,有些大企业从金融投机所获得的利益,往往超过原有的生产和商业的业务部门。

而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利息率最高限制的撤销诱使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存款而冒险,甚至出现了银行存款利息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逆存贷差现象”,这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出现不良债权。

因为金融自由化后,日本资本向海外转移的渠道畅通了,而日本的利息远低于欧美,这使得银行业向海外大力扩张,日本资本向海外大量转移,1981年日本长期资本输出额为96.72亿美元,1987年则直接增加到了1365.22亿美元,6年增长了12倍,从而加速了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的趋势。

金融自由化还促进了日本证券业的发展,从而使日本证券公司的经营利润显著增加,1985年在经营利润名列前茅的10家大公司中,证券公司就占了4家,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日本经济的金融泡沫化是多么严重。

总之,由于80年代日本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导致80年代后半期,市场出现了货币流通过剩,大量资本流入“金融炼金术”领域的活动,其具体表现就是金融资产的积累速度超过实物积累增长速度。

金融资产的利润率开始超过经营资本的利润率,通俗地讲,玩钱的比干实业的挣得多得多。

1972年日本的金融资产利润率是8.02%,经营资本为7.07%,1975年则为9.64%和4.84%,1980年为8.78%和5.88%,1984年为9.21%和5.41%。

这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极不利的,金融资本是产生泡沫经济的温床,因为它不能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必然会加深社会的两极分化。

同一时期,国际热钱的涌入加速了日本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签订《广场协议》后,日元每年保持5%的升值水平,这意味着国际资本只要持有日元资产,即使价格没有升值,也可以通过汇率变动获得5%以上的收益。

敏锐的国际资本迅速卷土重来,在日本的股票和房地产市场上呼风唤雨。国际廉价资本的流入加剧了日元升值压力,导致股价和房价快速上涨,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国际资本进入日本投机,泡沫越吹越大。

坤鹏论:那是一场惊世骇俗的泡沫 日本整整失去了十年-坤鹏论

二、日本深深陷入泡沫经济

80年代后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一次周期性的经济高涨阶段,而日本因为:

第一,日元升值所产生的资产浮肿;

第二,日元金融自由化的进步以及过松的货币政策;

第三,由于上述原因所形成的大量货币流动过剩。

其经济有了迅猛的增长,固定资本的积累率远远超过美欧各国,资产价格严重膨胀,从而发生了泡沫经济。

泡沫呀,泡沫,此时,一个巨大的泡沫笼罩了整个日本。

日本泡沫经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设备投资的过度增加

从1986~1990年日本平均增长率来看,无论是GDP,还是工业生产都超过美国和欧洲国家的50%~80%。

由于日本在此时期经济增长过快,市场上又游荡着大量过剩资本,其出路之一就是:大量扩充设备投资,其结果是日本此时期的资本积累率远高于美欧。

1987~1990年,日本设备投资年平均增长率为12.7%,相同期实际经济增长率(4.7%)的2.7倍,所以,平成景气又被称为设备投资型主导经济,它扩大了生产与有效需求之间的矛盾。

受泡沫经济的影响,日本企业利用金融宽松条件,争相建厂房、上项目,形成了设备的过度膨胀,1988~1990年三年间资本形成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率分别占18%、20%、21.7%。

同时,市场笼罩着虚假的繁荣,个人最终消费支出猛增,阔佬更是一掷千金,挥霍无度,而这个市场信号传导到企业端,被错误扭曲,于是大批高尔夫球场、豪华型服务项目、娱乐设施、高级轿车等产业纷纷上马。比如:丰田、日产、马自达都建造了最现代化的生产线,当时日本汽车生产能力大约过剩300万辆,这也是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萧条中私人设备投资始终停滞的主要原因。

小知识

两种泡沫经济

物质生产领域类的泡沫经济:它是因盲目投资与重复建设引起的,在此类投资中,虽然投入了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但因其未能形成社会的必要劳动,也就是没能通过分配、交换而进入社会和个人消费的最终需求,不能在实体经济中形成价值。

按每企业工业的平均损失计算,日本当时因重复投资损失高达每个工人合20万美元,属于严重的泡沫经济。

金融泡沫经济:发生在金融领域活动发达的社会,由于投机之风盛行,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严重地与实体经济脱节,比如:股价、房价上涨远趣过GDP和企业利润的上涨。它主要发生在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此阶段往往出现过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过剩资本与繁荣的“投机开花”的市场景象并存。在市场投机活动中,还往往会有一两样投机商品成为投机者疯狂的猎物,比如:股市和土地等。

2.股市暴涨暴跌

坤鹏论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对当年日本股市的评价:

“他们有那么多钱,却不知从何用起,所以他们买世界上任何‘金钱可以买得到’的东西。但当他们从世界各地买了那么东西后,为什么不买自己的股票呢?整个城市都在谈论股票,日本出版社卖得最好的是关于投资的书,连政府也在行情趋势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政府下令买或卖,交易行情才会稳住。日本人的思想行为是欧洲人完全无法理解的。”

从1955年到1990年,日本股价涨了100倍,在1989年12月顶峰时期,日本股票市值总计4万亿美元,是美国股票市值的1.5倍,接近于全球资本市场市值总额的45%。

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看,1989年是4091835亿日元,1985年则为3429503亿日元,4年间递增速度为4.5%,但同期日本股价4年增长了2.7倍,每年增28.4%,也就是每年股价上涨率高于GDP增涨率4.3倍,股价作为一种虚拟资本或者是象征经济高出实际经济4.3倍,充分说明了泡沫经济之严重。

日本股票平均市盈率达到了60倍,而美国股票的市盈率才15倍,伦敦为12倍。

而日本电话公司巨头——NTT公司的市值超过了美国电报电话公司、IBM、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的市值总和。

日本第一劝业银行的市盈率达到了56倍,而花旗银行的市盈率才5.6倍,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的股票市值已经超过了全美所有券商市值的总和。

那个时代,日本人有两个坚信:坚信房地产不会下跌,坚信股价只升不降。

炒股几乎成了日本大众生活的必需,日本的公交车或地铁里的上班族不再留恋漫画书,转而关注股市里的趣闻轶事,日本每一个街角都会有一家证券经纪公司。

“我其实不过是泡沫经济当中的一粒气泡,却自以为是地在钢索上起舞。”

一切就像牛顿当年所感叹的:“我能够精准地算出天体的运行,但我算不了人类的疯狂。”

日本企业在这场投机潮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允许企业建立享受税收优惠的投资交易账户参与市场交易,在股市繁荣期,企业从股票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远远超过了从事生产所得的利润。

据统计,1988年、1989年两年,日本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筹资44万亿日元,其中30万亿日元用于投资建设,剩下部分都拿到证券市场从事投资活动了。

企业已经不再把生产和经营,以及技术改造放在第一位,那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大搞股票“炼金术”。

1985年到1989年,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本业利润为1.25万亿日元,金融收入却达到1.91万亿日元。

这是一个无法错过的盛宴,极低的借款利率也方便了投资者借来大量资金参与市场炒作。

那时候,日本人极度乐观,所有职业投资者都深信,政府能够找出一条合理的办法来避免发生金融危机;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政府肯定会采取措施,比如:限制可供开发的土地数量;政府还会不时地调整政府,或颁布新规则来治理股市中的弊病。

一次又一次,人们忽略了历史的教训和基本经济规律,盲目地认为“这次跟以往真的不一样”。

投资者们将股票质押以借入更多资金购买地产,然后,又将地产抵押买股票,市场陷入了恶性循环。

1990年,日本银行发现借款热潮可能蕴含通胀的危险,以及股票和房地产的价格由于货币供增加而急速上涨,当机立断,在通胀水平进一步上升前,紧缩信贷,它相信,时间耽搁得越久,日本经济受到的创伤就越重,生产力水平会下降,失业率会有所上升。

由此,中央银行限制信贷,提高利率,希望能够把房地产价格涨势遏制住,让股价软着陆。

但股市并没有软着陆,而是彻底崩盘,日经指数从198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接近40000点,到1992年8月中旬,下降到了14309点,下跌62%。

从1987年10月以后,日本股市经历了三次暴跌和暴涨。

第一次是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纽约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下跌508点,跌幅达22.62%,日本的日经平均股价指数在这一天下跌620点即2.35%后,20日再跌3800点即14.6%。

不过,在低水平短暂徘徊后,1988年日本股市又开始上升,6月17日达到大暴跌之前的高值,12月7日闯过3万大关,1989年5月8日达到3.4万日元,8月2日跃上3.5万大关。

日本当时股价高涨,和日本地价暴涨有关,据统计,东京都商圈商业地带的地价上涨率,1986年为48.2%,1987年为61.1%,在这一带土地上拥有大片土地的企业的股价因而上升。

过高的股价在当时舆论界早有议论,但证券交易所不得不在那里苦撑,因为一旦股价跌到一定水平,就会影响日本银行界的自有资本率(日本银行把股票时价的40%算成银行的自有资本)。而当自有资本率达不到一定标准时,按国际清算银行的规定,银行的等级就会降低,情况严重的还会停业倒闭。

第二次暴跌发生在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之后,当时人心惶惶,世界四大股市再次出现大幅下跌局面,东京股市日经指数从8月1日的30837.99点猛跌至8月23日的23737.63点,跌幅高达23%。

1990年日本股市暴跌了近40%,有280万亿日元的国民资产人间蒸发,日本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这一年日本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气泡经济”这个词,据说它还在当年流行语大奖之列。

1991年11月15日纽约股市暴跌,由于股价跌势太猛,抛售股票之风过盛,纽交所不得不暂停电脑交易,这一天被称为另一个“黑色星期五”。

1992年初,纽约的股市暴跌波及东京,成为日本股市灾难性的一年。

其间,2月14日东京佐川速递公司行贿政界的丑闻曝光,加剧了股市下跌的势头。日经平均股价下降507点,随着6个月的跌跌不休,至8月19日,日经指数一度下跌至14650点,终于突破了金融体系运转的生命线——15000大关。

与1989年末日本泡沫经济全盛时期的38915点相比,日经指数下跌了62%,创造了日本股市新纪录。

在《金融战败》一书中,作者吉川元忠认为就财富损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年金融战败的后果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

坤鹏论:那是一场惊世骇俗的泡沫 日本整整失去了十年-坤鹏论

3.房地产泡沫

股市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日本泡沫经济的两大根本“支柱”。当日本股市泡沫一路凯歌高奏之时,日本房地产价格也正在疯狂,不断上涨。

从1955年到1990年,日本房地产价格上涨了75倍多,到了1990年,日本所有资产的总价值有近20万亿美元,相当于当时整个世界财富的20%之多,大约是当时世界股市总价值的2倍。

就国土面积来说,美国是日本的25倍,但就房地产价值而言,1990年日本房地产评估值已是美国地产价值的5倍,从理论上讲,日本只要卖掉一个大东京市,所获得的资金就足够买下全美国的地产。

日本的高尔夫场地涨得更是离谱,到了1990年,日本所有高尔夫场地的总价值达到了5000亿美元,这个价值是当时澳大利亚股市所有上市公司价值总和的2倍。

在房地产泡沫中,金融自然逃不掉干系。

当时,日本银行最苦恼的事情是有钱贷不出去。为了扩大营业份额,日本银行想尽各种办法,利用超低利率拼命发放贷款。

相对于一般公司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较低。这意味着银行发放相同数量的贷款,房地产抵押贷款只需一半的资本金。于是日本商业银行纷纷将资金投放到这一领域。

为了发放贷款,日本银行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对于那些有存款意向的人,银行都会劝告他们进行土地投资:“地价在不断上涨,而利息又接近于零。如果从银行借入资金来购买土地的话,肯定会因土地升值而大赚一笔。”

而一旦这个人买了土地,银行又会以这块土地为担保,再借给他相当于土地价格70%的资金,劝他再购买别处的土地,然后再以新的土地为担保……如此循环反复。

据日本不动产研究所的调查,日本6大主要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若以1955年为100,到1965年则上涨超过了1000,到1988年则超过了10000,也就是说,日本城市房地产价格在33年间上涨了100倍,而同期名义国民生产总值上涨却不足40倍,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上涨不到20倍。

1990年高峰期时,东京商业区的地价涨至1985年的2.7倍,住宅区地价则涨至1985年的2.3倍。与此同时,由于日元巨幅升值,也严重刺激了日本人海外收购与海外投资热情。1990年,随着日本股市泡沫的率先破灭,日本房地产泡沫也随之破灭。

坤鹏论:那是一场惊世骇俗的泡沫 日本整整失去了十年-坤鹏论

三、泡沫破了,日本失去了十年

1989年,日本政府意识到了泡沫经济的可怕,并准备着手控制。

1989年12月25日,圣诞节,日本央行总裁三重野康宣布要戳破泡沫,东京股市应声下跌2000点。

显然,当时的日本政府并没有意识到泡沫严重的何等程度,他们天真地以为,泡沫总有破灭的一天,这没什么,泡沫破了可以继续新的泡沫,可以继续忽悠,创造就是这么忽悠出来的。

应该说,对于健康的经济体,这样的想法没错,但日本的经济早已病入膏肓,只有死而后生一条路可走。

1990年10月,日本第二大地方信用合作社——千叶信用合作社宣传倒闭,太平洋银行与其他十一家小型银行同时发生挤兑;

1991年6月,日本第一大报《读卖新闻》爆料,大藏省规定野村、日兴、山一和大和证券四家最大的日本证券公司以招待费钟填补大客户损失,几乎涉及所有日本大企业和公立财务集团;

1991年9月,日本日光证券、野村证券被曝光涉及与黑道山口组老大石井有染,非法挪用公司资金资助山口组;

1991年11月,住友银行几乎所有高管因涉黑被捕;

……

公众对市场的信心崩溃了!

1991年11月2日,花旗银行爆料,日本大藏省命令大型银行救援倒闭银行的损失不低于60兆日元。

1991年11月20日,日本央行公开宣称进场护盘,日经指数反弹至2万5千点以上,但这只是昙花一现。

1991年12月,富士银行沟通山口组黑道人物伊东成立信用合作社,非法吸储2500亿后,伊东捐款潜逃,同时还查实富士银行对伊东放款高达7000亿日元,两者总共给富士银行造成1兆以上的坏账。

到底日本银行体系有多少坏账,已经无人能够估算。

那时候,日本金融机构普遍涉足黑社会,这是世界金融史的耻辱。

1992年3月31日,日本经企厅宣布5兆日元振兴经济方案,8月日经指数跌破15000点,振兴方案失败。

8月18日,日本大藏省宣传,成立金融重建基金,动用邮政储蓄金、劳工退休金和保险金进场护盘,规定所有银行和金融业可以投资股市,上市公司市场操作只能是单一买方,不准出售股票。

这相当于让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社保基金入场护盘,而且所有机构不准出售手中的股票!

日经指数应声而起,很快恢复到2万点。

即使如此强力的利好,日经指数1992~1995年多数时间徘徊在15000~17000点,1995年一堆丑闻再度曝光后再次下探,然后震荡,2003年跌至了7607点,仅有高点位的19.6%。

股市尚可护盘,但地产业不行。

1994年东京、大阪等城市地价跌幅都在50%以上,但仍有价无市。

地产泡沫破灭,日本财富神话再也无以为继,实体经济跟着倒霉遭殃。

1993年,日本企业设备投资额连续三年低于去年值,企业收益比1990年已经下降30%,全国零售营业额连续21个月下跌,失业率居高下不,至2001年12月创历史记录,达到5.5%,在5%高位上连续14个月。

这就是人类史上少有的泡沫经济,这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请您关注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坤鹏论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5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5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6亿。


注:坤鹏论由三位互联网和媒体老兵封立鹏、滕大鹏、江礼坤组合而成。坤鹏论又多了位新成员:廖炜。即日起,坤鹏论所有自媒体渠道对外开放,接受网友投稿!如果你的文章是写科技、互联网、社会化营销等,欢迎投稿给坤鹏论。优秀文章坤鹏论将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搜狐自媒体、官网等多个渠道发布,注明作者,提高你的知名度。更多好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坤鹏论”微信公众号:kunpenglun,回复“投稿”查看,自媒体人可加QQ群交流,群号:6946827